刘光慧,1979年4月出生于辽宁辽阳,再生医学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生理学院会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主任,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人物经历
1979年4月,刘光慧出生于辽宁辽阳。
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2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07年,获得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2012年,先后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和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10月—2019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主任。
2020年—2021,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2023年4月,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光慧的研究方向为衰老机制及调控。其围绕衰老的细胞分子基础和新型干预手段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衰老的新机制及调控靶标,开发了干预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原创核心技术,具体如下:
1. 人类衰老的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解码。结合灵长类动物模型、人干细胞、基因编辑、全基因组筛选、单细胞测序、多组学分析及人工智能,研究人类衰老和老年疾病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基础,探索延缓衰老(如脑衰老和心血管衰老)和防治老年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方法和手段,以期实现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的目标。
2.基于干细胞技术的人类疾病机理研究和精准治疗。利用患者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和体外创建的疾病胚胎干细胞(ESC),结合细胞、类器官定向分化和移植技术,在功能基因组水平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子机理及新型靶标;发展基于干细胞技术的药物筛选和评价体系;研发针对器官衰老和特定疾病靶标的候选药物(化合物);推动干细胞和衰老相关技术的临床转化。
3.新型基因编辑手段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HDAdV、telHDAdV、TTALE和CRISPR/Cas9为基础,发展安全高效地编辑人类基因组的新方法,开发以去衰老和促再生为目标的干细胞和基因治疗新策略,为罕见疾病的基因修复、人类干细胞的遗传增强、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8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合作领衔的团队,在《细胞》旗下子刊Med杂志在线发表论文,带来了适用于中国女性的衰老时钟。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衰老动力学曲线,发现受试女性在30岁和50岁两个时间点具有明显的衰老变化加剧的动力学特征。
截至2022年9月,刘光慧已在《细胞(Cell)》(3篇),《自然(Nature)》(2篇),《科学(Science)》《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3篇),《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衰老( Nature Aging)》《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5篇),《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2篇), 《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6篇),《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4篇)等刊物发表通讯作者文章100余篇。
截至2022年9月,刘光慧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项(包括2项PCT国际专利)。
截至2022年9月,刘光慧已有2个数据库获得国家著作权。
人才培养
2021年1月15日,刘光慧带领的“衰老机制及调控研究集体”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
截至2022年9月,刘光慧已指导培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万人领军、优青、青托、青促会、吴瑞奖等学术骨干多名;2013年,学生潘慧泽获得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奖学金;2017年,博士生邓丽萍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学生颜鹏泽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光慧治学严谨,为人谦逊。”(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评)
“刘光慧是让干细胞逆龄重生的‘魔法师’。”(《
科技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