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下属单位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干细胞创新院”)是根据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构建的四类新型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在生命健康领域的重要布局,经2017年第7次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筹建,依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了科学院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研究所的优势力量。
发展历史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干细胞创新院”)根据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构建的四类新型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在生命健康领域的重要布局,经2017年第7次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筹建,依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了科学院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研究所的优势力量。
2020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干细胞创新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干细胞创新院理事会理事长相里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0年4月还作为依托单位牵头建设了新型研发机构——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还通过专利授权许可、支持专业学会发展等形式推动了科研、医疗和产业结合。
研究方向
干细胞创新院的战略定位是:面向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使命,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对国内相关学科具有重要引领力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前瞻性科研布局,鲜明的多学科及大学科交叉,大胆的体制机制及运行模式等管理创新,快速建设和高效运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研发机构,引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原始创新,促进研究成果转移转化。
科研成就
在科研创新水平方面,坚持以原创、前沿为目标,在单倍体与同性生殖、生命首次细胞分裂的异质性、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灵长类发育调控等方面提出系列理论,共有4项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1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以及1项成果入选美国《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评选的“年度8项世界科技进步”之首。
在技术转移转化方面,坚持以产业、标准为引领,建立了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新技术、推动了干细胞药物研发。15项孵化项目已实现转移转化,转化项目总经费超过6亿元,为100余家科研单位提供1000余次技术服务。这些转化基于目标导向、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坚持以共享、协作为基础,长期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众多相关临床医院保持合作,共计合作开展X项目临床研究。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由干细胞创新院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药物入选科技部“三药三方案”,攻关团队成员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武汉等地输注危重症患者、肺纤维化患者73人,全部痊愈出院,更为成功抗击疫情做出突出贡献。截至2020年11月,共制定发布了2项干细胞领域的标准,即将发布6项。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坚持以水平、潜能为标准,面向全球,在研究、资源、产业、法规等方面引进原国际干细胞库主任Glyn N. Stacey,Ng Shyh-Chang,Rachel Wang,Yaojin Peng等一批优 秀人才,形成了一支包括130余位PI、共计600余人、平均年龄37岁的高水平建制化研究队伍。
机构领导
执行院长:胡宝洋
副院长:赵勇王红梅刘光慧李伟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15日,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表彰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为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0 14:5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