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鹧鸪(学名:Ortygornis sephaena)是雉科、凤头鹧鸪属的一种鸟类。体长35厘米,体重220-353克。该物种有黑色的喙、棕色的
虹膜和红色的腿。两性非常相似,但雌性较小。雌性没有距。成年雄性深棕色的顶冠,上面有灰色的斑点。侧面有黑色边框。侧面的羽毛为深红褐色,有白色和黑色的斑点。其余下体呈浅黄色,有细小的白色条纹。雌性与其雄鸟非常相似,只是其上体的条纹不太发达,并且经常被蠕虫纹取代。
形态特征
凤头鹧鸪体长35厘米,体重220-353克。该物种有黑色的喙、棕色的
虹膜和红色的腿。两性非常相似,但雌性较小。雌性没有距。成年雄性有一个深棕色的兜帽,上面有灰色的斑点。表冠的侧面有黑色边框。位于顶部上面的羽毛通常稍微蓬乱。眼眉呈白色,几乎延伸至颈背。喉部白色,与头部、颈部和上胸部的侧面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侧面的羽毛为深红褐色,有白色和黑色的斑点。其余下体呈浅黄色,有细小的白色条纹。
有些亚种的身体两侧有相当多的黑色条纹。上部呈明亮的红棕色,有明显的米黄色纵条纹。臀部颜色相对纯色。尾巴的宽端是黑色的,在飞行或行走时尤其明显,因为它使尾巴保持在相当显著的高度。
雌性与其伴侣非常相似,只是其上体的条纹不太发达,并且经常被蠕虫纹取代。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整体羽毛显得更苍白。上部的条纹较粗。
栖息环境
凤头鹧鸪经常出没于灌木丛与草地混合的树林地区。它们也出现在水道边缘的灌木丛中,通常是在相当干旱的地区。在半沙漠地区,其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水点的远近。在索马里,该物种可以上升到海拔2200米的高度,但在其大部分活动范围内,海拔通常在1500米以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金)、斯威士兰、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生活习性
行为
凤头鹧鸪成对或小群生活,最多可达7只。主要在早上和晚上活动。中午,会在灌木丛中休息。平时,它们行动缓慢,故意走路时尾巴高高翘起,像小鸡一样。如果它们受到干扰,就会全速奔向植被,如果被掠食者追赶,它们可能会在树上找到庇护所。它们非常不情愿飞行,通常起飞的距离很短。一般来说,该物种都很谨慎,但如果没有人来打扰它们,它们就会变得自信起来,变得异常大胆。在索马里,它们会来到村庄的郊区索取微薄的食物。
声音
食性
凤头鹧鸪是杂食性鸟类。它们吃种子、浆果、根和植物物质,如球茎、块茎和嫩芽;也吃昆虫和蜗牛。
生长繁殖
求偶
凤头鹧鸪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雨季,这为正在成长的雏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在此期间,雄鸟会进行精心设计的求偶表演来吸引雌鸟。这些表演通常包括鼓起冠羽、扇动尾羽以及发出独特的叫声以建立自己的领地并吸引配偶。
筑巢
一旦一对雌鸟形成,它们就会在地面上筑巢,鉴于其分布区域面积较大,筑巢季节的发生时间因地区而异:南非的10-3月,肯尼亚的5-7月,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3-5月。凤头鹧鸪是一雄一雌制的鸟类。巢通常隐藏在植被丛或灌木丛中以保护自己免受掠食者的侵害。它们会在地上挖出一个小洼地,然后用草叶填满,然后在那里产卵。
孵化
雌鸟一窝大约产4-8 枚卵,孵化大约21-24天。每窝平均有6枚卵,颜色为粉白色或奶油色,带有小棕色斑点。在孵化期间,雄鸟负责守卫巢穴并为雌鸟提供食物。卵孵化后,雏鸟处于早熟状态,这意味着它们从出生起就相对独立且灵活。
生长
凤头鹧鸪幼鸟的羽毛发育良好,能够在孵化后几个小时内离开巢穴。雏鸟还能够自己觅食,尽管它们仍然依赖父母的保护和指导。在生长发育方面,雏鸟生长迅速,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获得力量和敏捷性。它们在早期阶段主要以昆虫为食,以草原上发现的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食物范围扩大到包括种子、水果和其他植物材料。大约10-12周大时,
亚成鸟达到完全独立于父母的阶段。此时,它们已经发展出生存所需的技能,包括飞行和有效的觅食技巧。它们离开出生地,寻找自己的领地和配偶以继续繁殖周期。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4年6月12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据报道,该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普遍存在,甚至大量存在(del Hoyo等人,1994年)。由于没有证据表明种群数量下降或面临重大威胁,因此认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主要威胁
凤头鹧鸪在其分布范围内的数量相对较多。这往往证明该物种并未面临大量威胁。然而,这种鸟必须忍受众多掠食者的存在:
冠鸡鵟、
细嘴隼雕、
黑白雀鹰、
游隼和
地中海隼。沿肯尼亚海岸,由于栖息地退化,其数量略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