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隼
隼科隼属动物
地中海隼(学名:falco biarmicus):是隼科、隼属的体型中等大小的猛禽。体长44-50厘米,体重700-900克。有5个亚种。脸颊上有条纹很窄的黑色胡须。背部呈石板灰色,腹部苍白,下体其他部分斑驳,有明显的褐色或微红色斑点。虹膜深褐色至黑色,鸟喙呈灰蓝色,蜡膜黄色,腿黄色。
动物学史
命名
Falco biarmicus卡尔·林奈
基因
地中海隼大概是现存最古老的猎隼属物种。对这一假设的支持主要来自生物地理学,在这种情况下比在其他情况下更符合DNA序列数据的混乱模式。尽管如此,仍然存在频繁的杂交和不完整的谱系排序,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数据;小样本量的分子研究不能简单地在整个猎隼组中得出可靠的结论。
历史
在任何情况下,猎隼属的整个生物多样性的辐射似乎发生在晚更新世开始时的艾木间冰期,距今仅13万至11.5万年;因此,地中海隼代表了在里斯冰期(20万至13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变得孤立的血统。
(注:图册网址:flickriver)
形态特征
地中海隼体长44-50厘米,翼展90-110厘米,体重700-900克。雌鸟体型较大。喙短且从基部弯曲。体型与游隼相似,但颜色较浅。外表更苗条,尾巴更长,翅膀不那么尖,它们的翅膀拍打的力量较小。头顶有一块褐红色像带了一个头巾,前额白色。脸颊上有条纹很窄的黑色胡须。背部呈石板灰色,腹部苍白,下体其他部分斑驳,有明显的褐色或微红色斑点。虹膜深褐色至黑色,鸟喙呈灰蓝色,蜡膜黄色,腿黄色。
地中海隼有5个亚种。其中欧洲亚种和北非亚种比较,后者体型更小一些,下体斑点较少,颜色较浅,背部呈深灰色。这两个亚种种的幼鸟身体都更苗条,背部呈褐色,下体有深色条纹。
栖息环境
栖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从低地沙漠到森林覆盖的山脉。通常生活在海拔高度达2500米左右,有记录的甚至高达海拔5,000米。在非洲,地中海隼在摩洛哥阿特拉斯的半沙漠地区筑巢,直至利比亚和干燥的大草原。在欧洲,它们生活在有陡峭悬崖的岩石地区,也生活在沿海悬崖上。
生活习性
迁徙
喜欢开阔的空间,生活在西非当地的地中海隼是迁移的,但大多数是常驻的留鸟。在该物种分布范围的东部和西南部记录了游荡活动。
行为
该物种通常是黄昏的,甚至可能是夜间活动的。通常低空飞行,单独或成对生活,但集体狩猎,以其快速灵活的飞行方式而闻名。有时也集中觅食,聚集成20只左右的小群。雌鸟像打手一样追捕受害者,而雄鸟则稍稍落后,准备猛扑猎物。这种技术在猛禽中相当不寻常,为这种留鸟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资源来维持其生存。
食性
地中海隼追踪和猎杀的主要是鸟类,如鸽子、鹌鹑或寒鸦,也有较小的猛禽,如红隼和小红隼。它们偶尔也以小型和中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大型昆虫为食。
分布范围
留鸟: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贝宁、波黑、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克罗地亚、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斯威士兰、埃塞俄比亚、冈比亚、格鲁吉亚、加纳、希腊、几内亚比绍、伊朗、以色列、意大利、肯尼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其顿、巴勒斯坦、俄罗斯(欧洲区)、卢旺达、沙特、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非繁殖地:阿曼。
旅鸟:叙利亚。
游荡(非繁殖地):刚果、塞浦路斯、捷克、法国、加蓬、直布罗陀、伊拉克、科威特、马耳他、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和阿联酋。
游荡:西班牙(加那利岛)。
季节性不确定:卡塔尔。
亚种分化
繁殖方式
地中海隼通常不会筑巢。它们更喜欢重新利用鸦科、苍鹭或昼行性猛禽废弃的旧巢穴。鸟巢通常放置在窗台、陡峭的海角或树上。雌鸟在2月中旬至3月底之间产下2-5枚卵。雌雄双方交替孵化约30-35天。幼鸟在孵化后约40天长出羽毛后离巢。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弗格森·里斯(Ferguson-Lees)和克里斯蒂(Christie)在2001年将全球的地中海隼物种数量划分为100,001-1,000,000只,大致相当于67,000-670,000只。欧洲数量估计为840-1,700只成年个体。欧洲在全球范围内只占很小的比例(约1%)。
趋势论证:地中海隼由于人为迫害、采集卵和雏鸟、与风力涡轮机碰撞、栖息地丧失以及与游隼的巢址竞争,该物种在欧洲正在减少(2020年)。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前主要分布地以及西巴尔干和希腊出现了特别显著的下降(2020年)。地中海隼的开发也可能导致沙特阿拉伯繁殖种群的下降(Binothman2016年)。在1969-1973年和2003-2004年期间,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尼日尔的道路调查期间,保护区外记录了38%(相当于18.9%)的下降,但保护区内没有显著下降(Thiollay2006年)。1973年和2000年在北喀麦隆进行道路调查期间未发现明显下降。有报道称北非有下降(Corso2018年),但2020年进行的区域红色名录评估将该物种归类为最不关注的物种,尽管局部下降在利比亚和埃及。南部非洲的局部下降与农药中毒有关(全球猛禽信息网络,2015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9 10:40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