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隼雕(学名:Hieraaetus wahlbergi):中型
猛禽,两性相似。体长53-61厘米,翼展130-146厘米,体重437-1400克。头部有一个小
冠羽,有两种羽色,暗色型羽毛为深棕色,飞行时可见底面的深灰色条纹和灰色的条纹羽毛。浅色型,羽色为浅棕色,飞行羽毛底面带有白色,而不是灰色。具有非常交叉的形状尾巴,飞行时两翼非常平,翅膀长宽非常均匀,身体苗条,尾巴有狭窄的方端。腿黄色。
形态特征
细嘴隼雕是一种体型中等大小的
猛禽,两性相似。体长约为53-61厘米,翼展130-146厘米,雄鸟体重437-845克,雌鸟体重670-1400克。头部有一个小
冠羽,腿黄色。有两种羽色,但一般是深棕色,飞行时可见底面的深灰色条纹和灰色的条纹羽毛。而暗色型羽毛,羽色为浅棕色,飞行羽毛底面带有白色,而不是灰色。
虽然大型棕色鹰通常是一些难以识别的群体,但是细嘴隼雕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通常可以看到一个小而尖的冠,这个间隙最大只能延伸到眼睛的中央,而在细嘴隼雕,它延伸到眼睛的后部。有圆鼻孔。在飞行中,该物种具有非常交叉的形状,有长的,均匀宽的翅膀,一个苗条的身体,和一个狭窄的方端的尾巴。两翼非常平。
栖息环境
栖息地从海平面到2800米的林地中都可以找到,通常在离地面约100米的空间飞行。主要见于丘陵或山区树木繁茂的稀树草原和河岸林地和耕地,生活在树木茂盛和中等水平的降雨的区域,避开茂密的森林和干旱地区。在河岸生境中特别丰富。
生活习性
迁徙
该物种是一种非嗜热物种,活动范围在北纬18°至南纬30°之间。在非洲境内迁徙,在南部林地繁殖,在非繁殖季节移居东北和西部林地,可能再次繁殖。行动区域包括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非洲之角和非洲最南端除外。这是一个长途迁徙的物种,在7-9月向南飞行,2-3月向北迁徙。在其发生的地区相当普遍,在非洲南部,有些鸟类可能留下越冬。主要在赤道以南繁殖,在繁殖后再次向北移动,以度过热带北部的非繁殖季节。并且在迁徙期间在当地很丰富,相对于季节性食物的丰富程度而大量到达。乌干达的通道地区可能在3月、7月至8月观察到1000多只细嘴隼雕集群迁移。卫星跟踪表明,迁徙运动的时机似乎是基于对降雨模式和鸟类结果存在于雨季在其范围内的两个北部和南部的部分时,它们能以最佳利用季节性丰富的食物来源。
食性
该物种具有广泛的捕食猎物,捕食小动物,包括灌木松鼠、啮齿动物、小猫鼬、小野兔、多种鸟类、蜥蜴、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在大多数地区,鸟类是其最常被捕食的猎物。从高处栖息或在迅速俯冲,从空中捕食。
分布范围
现存: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 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 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现存(繁殖地):南苏丹。
现存和游荡:加蓬。
繁殖方式
其繁殖期大都在9月至来年2月,在西非则多在6-11月之间。通常在河岸边栖息地筑一个由小树枝搭建的鸟巢,直径最大为80厘米,内衬绿叶,高放在大树的杈子上。每窝通常只产一枚卵,但是有些雌鸟会产2枚卵。卵有明显的标记,有些是无暇的白色,有些则带有各种深棕色和红棕色斑点。大多由雌鸟进行数孵化。孵化期约为44天,而育雏期约为10周。每窝若多于1只雏鸟时,通常只有只能幸免于难而生存下来。繁殖季节很短,可能与迁徙有关。幼鸟迅速独立,并与成鸟同时离开繁殖区。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趋势判断:如果没有任何下降或严重威胁的证据,则怀疑物种数量稳定。 在1969-1973年至2000-2004年之间,在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尼日尔的数量在保护区内略有减少,在2000-2004年期间,在保护区之外的数量根本没有发现减少。 据报道,南部非洲一些国家可能会出现数量减少的情况,但是尚未发现总体数量减少的情况(全球猛禽信息网,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