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鸡鵟
鹰科鸡鵟属动物
冠鸡鵟(学名:Buteogallus coronatus):是鹰科、鸡鵟属的猛禽。体长75-85厘米,翼展170-183厘米,体重2.8-3千克。是一种形体大有羽冠的鹰。整体羽毛暗灰色。有突出的浓密的羽冠。上体深棕色,头部有奶油色,眼睛后有深色条纹。喉部和下体呈奶油色,上胸部呈斑驳褐色,下腹部有斑点。腿淡黄色有蜡膜,翅膀长而宽,尾巴短,暗色尾巴有白色带和尖端状边缘。
动物学史
冠鸡鵟(Buteogallus coronatus)是单型的,这意味着没有亚种。Vieillot于1817年首次将其命名为“Harpyia coronata”。随后于1842年被Lafresnaye重新分类为“Harpyphaliatus”属,并更名为“Harpyhaliatus coronatus”(中文名称“冕雕”)。当时,冕雕(Harpyhaliatus coronatus)被认为是黑孤鸡鵟(Buteogallus solitarius)的一个亚种。直到对其DNA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实际上是姐妹物种。这些分析还表明,另一个物种,黑鸡鵟(Buteogallus anthracinus)也同是姐妹物种。2014年,它们都从“冕雕属”(Harpyhaliaetus)被重新归类为“鸡鵟属”(Buteogallus),各物种的英文名称和中文名称也根据《IOC World Bird List》的要求重新定名。
形态特征
冠鸡鵟体长75-85厘米,翼展170-183厘米,雄性体重约2800克,雌性约3000克。是一种形体大而有力量有羽冠的鹰。翅膀长而宽,尾巴短。整体暗灰色,翅膀稍暗。有突出的浓密的羽冠。 有白色带和边缘呈尖端的暗色尾巴。 腿淡黄色有蜡膜。上体深棕色,头部有奶油色,眼睛后有深色条纹。喉部和下体呈奶油色,上胸部呈斑驳褐色。跗节褐色,下腹部有斑点。类似大黑鸡鵟,大黑鸡鵟没有羽冠,更黑,体型较小且翅较短。
栖息环境
栖息在半开放的季节性干旱地区,包括棕榈稀树草原、稀疏的林地、有灌木的草原和混合草原、灌木丛、稀树草原、长廊森林、沼泽和开放的林地。栖息地中大树的存在对冠鸡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用于筑巢。
生活习性
冠鸡鵟通常以单独、成对或三只一组的形式出现,它们是一种温顺的黄昏物种,在凌晨和黄昏觅食。该物种可以通过在2千米外都能听到的非常有力和尖锐的哨声来识别。
冠鸡鵟以其白天缓慢的动作而闻名,主要在黄昏活动。在栖息处狩猎。捕食哺乳动物,包括犰狳、臭鼬、黄鼠狼、啮齿动物和猴子,也捕猎爬行动物(主要是蛇和海龟)、鱼、羔羊,偶尔也会捕食鸟类,包括䳍科鸟和家禽。
分布范围
分布于巴西(从马拉尼昂巴伊亚,西至马托格罗索州,南至南里奥格兰德州)、玻利维亚(贝尼和圣克鲁斯)、巴拉圭(各地均有记录)和阿根廷(胡胡伊至南布宜诺斯,黑河和潘帕草原,在内乌肯有记录,丘布特(Chubut)有1879个记录[R.Pereyra in litt.2012])。乌拉圭没有明确的记录(Azpiroz和Cortés 2014)。在巴拉圭,在康塞普西翁省的塞拉多最多;在潮湿的查科栖息地也有记录,在尼埃姆布库省有新记录,在干燥的查科有记录,包括幼鸟(H.del Castillo in litt,2012)。
繁殖方式
冠鸡鵟是一夫一妻制的物种。繁殖期在8-10月之间。巢建在繁殖区最高的树上,距地面10-13米。在没有树木的地区,一些冠鸡鵟会在人造建筑物上筑巢。巢呈平台状,由树枝和树叶组成。每窝产一枚有灰色斑点的白色卵。卵在产下后45天左右孵化(11-12月)。从产卵的那一刻起,雌性就一直待在它的后代附近,直到小冠鸡鵟长大到可以单独呆很短的时间。雄性不断将食物带到巢中,而雌性则在幼鸟孵化并长大一点时加入狩猎。后代将在巢中停留65-70天。据估计,它们在达到3-5岁后才能繁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冠鸡鵟总种群数量为250-999只成熟个体,相当于总共375-1,499只个体,此处四舍五入为350-1,500只个体。
趋势理由:根据狩猎率、栖息地丧失和迫害率,该物种被认为正在发生适度和持续的物种数量下降。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13:49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