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汗国(西里尔文:Зүүнгарын хаант улс;藏文:ཇུན་གར།;
维吾尔语:جوڭغار),是
准噶尔部(卫拉特地区的一支)的首领
噶尔丹于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
鄂齐尔图汗之后,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
政权体制后建立的
君主制国家。噶尔丹通过把准噶尔首领的台吉地位上升为汗王地位,在1678年正式建立了汗国。
称号
准噶尔部首领
噶尔丹1675年打败
卫拉特盟主
鄂齐尔图汗之后、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
政权体制、于1678年正式建立
汗国。一般时期都是准噶尔部首领
绰罗斯家族执政,所以一般称准噶尔汗国。
历史
准噶尔部
准噶尔是和明朝对峙的瓦剌部,后来瓦剌部在崛起的蒙古鞑靼部打击下向西迁移并发生分裂,在历史上又被称为
卫拉特部,下面又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
土尔扈特部和
杜尔伯特部四部,也称为漠西卫拉特。所辖地区北至
额尔齐斯河、
鄂毕河、
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南至
天山,东到
阿尔泰山和蒙古
杭爱山分界线,西包
巴尔喀什湖地区。
到了十七世纪,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将
土尔扈特部向西压迫,致其与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的一部被迫迁到了
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夺其领地,逼其内附清朝。并企图兼并和硕特部,入侵
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
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
白山派与
黑山派,飞兵拉萨,凌摄
西藏,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其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
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
萨彦岭及
色愣格河流域,极盛时达四百多万
平方公里。
1634年,准噶尔部的首领
哈喇忽剌去世,其子
巴图尔即首领,对外扩张疆土,并在1638年在博克塞里(今博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建成自己的城。巴图尔被称为巴图尔珲台吉,连续两次击退俄罗斯的侵略,迫使俄罗斯承认了准噶尔汗国,两国互通贸易。此前
后金已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清朝前期的西域卫拉特有松散的联盟,卫拉特是成吉思汗时期北方民族归附于
蒙古族的(《蒙古-卫拉特法典》里条文也就是并列蒙古与卫拉特两个概念的),和硕特首领氏族(
固始汗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因此地位较高,担任卫拉特盟主。
1636年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
固始汗遣使表示归顺
后金。
固始汗1637年去
青藏高原发展时,把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位子交予大侄子
鄂齐尔图汗。
1640年,参与制定《喀尔喀—卫拉特法典》。
顺治三年(1646年),卫拉特各部(包括准噶尔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确定了主权关系,
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正式纳入清朝的主权版图(1635年还没有“命其统辖”,没有这种形式上的确认性授权关系)。
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授命喇嘛
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
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其第五子
僧格继承台吉,但其众兄弟不服,起兵反叛,内战爆发,至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僧格才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
卓特巴巴图尔暗杀,他的三个儿子都年小,台吉位难以得到延续,他的弟弟——正在西藏学习佛学的
噶尔丹(僧格的同母弟)征得老师
五世达赖喇嘛的同意,还俗后快速回国,在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车臣汗援助下,擒杀了车臣,并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噶尔丹首先统一了西蒙古诸部,随后,他起兵进攻
叶尔羌的
黑山派和喀什噶尔的
白山派,征服了这个
察合台汗国。又于1681年征服了土鲁番汗国的察合台汗。
1675—1676年,
噶尔丹派兵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把卫拉特诸部的松散联盟变为准噶尔垄断权力的政权即准噶尔汗国,大约1677年完成政权建立。
建立汗国
打败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并不就是建立汗国,噶尔丹此后一步步改变联盟的性质、建立垄断权力,形成了以他为首的绰罗斯家族的政权:噶尔丹已完全控制了
卫拉特全境。噶尔丹
洪台吉颁布了一些法令,其内容涉及办案、卫拉特人和南疆
回部的纷争、婚事以及对人贩子的处理等项具体条文。与此同时,噶尔丹取消了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传统的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还取消了各部族长的权力和各部大小洪台吉、克什(太师)、济农等称谓。在完善和加强
鄂托克编制的基础上,将部族长的权力分散到各鄂托克宰桑手里。噶尔丹的一切指示 和命令,直接传达到各鄂托克宰桑处,由
宰桑具体执行,并向噶尔丹负责。噶尔丹将各鄂托克的支配权,高度集中在自己手里,从而完成了联盟制向国家政权的过渡。
1678年,噶尔丹获得了五世达赖喇嘛所赠 “噶尔丹博硕克图汗” 之号(历史关系:噶尔丹1670年底离开拉萨时,达赖赠他博硕克图的佳号,1676年他成为卫拉特霸主,后来通过联系获得达赖的新赠号,因为蒙古族信黄教,大喇嘛的赠号有利于提高其荣誉)。为此,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举行了隆重的大典,喀尔喀札萨克图汗
成衮也前来参加。准噶尔汗国就这样形成。此年噶尔丹出兵南疆,占领
叶尔羌汗国,把广大
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因1635年卫拉特盟主
固始汗遣使归顺
后金,且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
清朝,所以噶尔丹改变了
卫拉特与清朝的主从关系,标志着
卫拉特蒙古的重新独立。
四处征服
同时,又用兵于哈萨克,巩固在那里的统治。在他扫除一切障碍准备实施自己的计划时,却因多疑埋下了自己日后败亡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
僧格的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尤其长子
策妄阿拉布坦更是英武不凡,按准噶尔法律,策妄
阿拉布坦才应是合法的准噶尔部首领位继承人,
噶尔丹为避免大权旁落,便逐渐打压策妄阿拉布坦,在1688年,暗杀了他的弟弟索诺布阿拉布坦,这使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安全难以保障,便在7名僧格旧臣的陪同下,率五千部众,逃至
博尔塔拉河一带休养生息。1688年:噶尔丹突然率兵越过
杭爱山,大举进攻土谢图汗,迫使
喀尔喀蒙古诸部南迁。
攻打蒙古
噶尔丹没有将策妄阿拉布坦放在眼里,在征服了西方的
哈萨克汗国之后,便集结兵马和清朝中央政府互相争夺原漠南、
漠北。
对抗清朝
1688年,准噶尔大军攻入漠北,喀尔喀土谢图部车臣部等迎战失败,乃逃入
内蒙古,向清帝国投降。噶尔丹于1690年率军追杀进入内蒙古。噶尔丹向漠南
喀尔喀蒙古进攻,俘掠人口,抢劫牲畜。同年,康熙帝决计亲征,组织左右两路大军,分别出
古北口和喜峰口。8月1日,双方大战于
乌兰布通(今内蒙古
克什克腾旗境内)。清军大败
噶尔丹军,噶尔丹乘夜向北溃逃。
喀尔喀诸部首领都无法抵挡,于是联名向
康熙皇帝求救,
爱新觉罗·玄烨率领清军,与噶尔丹的准噶尔军在乌兰布通决战。噶尔丹虽然英勇善战,并发明了著名的“驼城”战术,但仍然在
乌兰布通之战中被装备有
重型火炮的清朝军队打败。与此同时,策妄阿拉布坦率军进攻
噶尔丹后方,控制了北到
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
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包括吐鲁番、
库车等新疆的广大领土,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
科布多的包围。
噶尔丹之死
撤回根据地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但他认为只要击败清朝军队,打通自己向东的通道,策妄阿拉布坦便不足挂齿。于是,在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的喀尔喀已被清占领。
1696年二月,康熙帝发兵10万,分三路大举出击。5月13日,西路军在
昭莫多(今
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
宗莫德)大败噶尔丹军。噶尔丹的
大妃阿奴也在战斗中战死。最终,他的3万铁骑难以击败康熙的20万大军,大败亏输,而这时,策妄阿拉布坦又夺取了他控制下的
哈密,切断了他的回路,在逃亡一年后,即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
噶尔丹服毒自杀(又说被人杀害)。
策妄时期
1698年9月,噶尔丹的侄子
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献上噶尔丹尸体,向清朝臣服。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登上了准噶尔汗国的宝座。
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进军西藏,占领拉萨。
1718年,清朝由青海路出兵入藏,不过全军覆没。
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击退准噶尔军。同时,清朝和准噶尔军在吐鲁番方面也有战斗。
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
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年~1745年),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领土范围包括
乌兹别克斯坦、新疆、青海、
蒙古高原西部、今
哈萨克斯坦、
阿富汗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清朝军队。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
雍正帝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
科布多。
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
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济那穆扎勒即位,称为阿占汗,他年少又荒唐不理政务,并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国家的姐姐鄂兰巴雅尔,致使姐夫萨英博落克秘密拥立阿占汗的异母兄
喇嘛达尔扎,杀死了阿占汗,汗国陷于长年内乱。经过一番内乱,乾隆十八年(1753年),猛将策零顿多布之孙
达瓦齐即位。
汗国灭亡
原先达瓦齐和
阿睦尔撒纳的牧地毗连,都在
塔尔巴哈台地区,从这里逃向以叶西尔河为政治中心的
阿布赉汗处最为近便。开始两人由于共同反对喇嘛达尔扎而形成同盟,可是达瓦齐登位后,暴虐混淫,倒行逆施。而且达瓦齐没有满足阿睦尔撒纳所要求分给他的领地,两人大动干戈,掀起战争。阿睦尔撒纳战败,投降清朝。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5万人分西北两路向
伊犁进军,不到100天就到达伊犁。达瓦齐率兵六千人扼守伊犁西南的
格登山(今新疆
昭苏县境内),清军以25人夜袭达瓦齐大营,达瓦齐军大惊,不战自溃,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阿睦尔撒纳图谋当四部总汗未遂,于当年八月又发动反清叛乱。乾隆帝派兵镇压
准噶尔叛乱,阿睦尔撒纳多次使诡计逃脱追捕,在
北疆再次叛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于内讧加之北疆地区痘疫流行,叛军不战自溃。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后又逃入
沙俄,染
天花病死,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朝。准噶尔汗国自此告终,清朝完全控制卫拉特区域,或准噶尔蒙古的游牧区。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八月,清军抵达喀什噶尔,平定了支持阿睦尔撒纳的大和卓
波罗尼都和小和卓
霍集占兄弟的叛乱。天山南路完全平定,清朝完全控制当代的新疆地区。
疆域
准噶尔汗国的疆域东起青海,西至塔拉斯(今哈萨克斯坦境内)草原,北过阿尔泰山以北,南至
帕米尔高原,其地域包括准噶尔本部的诸多
鄂托克和诸卫拉特属部的众多昂吉,各有份地,分别居住和游牧。
经济
准噶尔部在世纪中期巴图尔珲台吉执政期间,经济便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实力逐渐增强。康熙十五年,噶尔丹执政以后,采取了不少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噶尔丹之后,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的主政下更注重生产的发展,使准噶尔汗国的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军事
准噶尔汗国有着强大的军队。珲台吉策妄阿拉布坦麾下共有6万名士兵,绝大部分是骑兵,俄国人认为他如果有必要可以把军队扩充到近10万人。这些骑兵的武器是传统的弓箭、
马刀、
梭镖。
居于
中亚的他们毫无疑问受到了由火器引发的近代军事革命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多的人装备起带
火绒的
火绳枪,他们还能够自己生产火药,这显然是
俄国商人或者布哈拉商人的传授。曾在1722年-1724年代表
彼得大帝出使准噶尔汗国的俄国大使炮兵
大尉温切夫斯基,在他自己的见闻录写了一段关于准噶尔骑兵装备火绳枪比例的文字:
有20名身披铠甲、头戴尖顶盔、手持马刀和梭镖的军人在行进,其后跟着15名身披盔甲、头戴护颈头盔、手持马刀和火绳枪的军人。队列中的军人共计35人,两队军人合计70人。可见,准噶尔军队装备火绳枪的比例为7分之3,接近一半。
除了弓箭和火绳枪,准噶尔军队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轻型火炮。汗国鄙陋的手工业和冶金业让他们不懂得炮架为何物,更不用说独立铸造火炮。但汗国的军队在和中俄长期的冲突中,缴获了少量的火炮和俘虏一些工匠,其中一位
瑞典军官列诺特就为汗国铸造15门4
俄磅的
加农炮和20门10俄磅的
臼炮,以及其他轻型火炮5门。
火器装备提高准噶尔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体现于武器效能上,也促使他们的战术革新。准噶尔人,俄国人又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曾用300名手持火绳枪的步兵配合骑兵大败过东蒙古(
喀尔喀部)的
车臣汗,虏获了车臣汗的1.5万军民。步骑协同对传统单一的纯骑兵有莫大优势,尤其是在双方数量差距不大的情况下。
凭借着这样一支既有传统
蒙古骑兵的优点、又有新式武器战术加强的军队,准噶尔汗国在早期对东蒙古和哈萨克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和中国清朝的战争胜负兼半,即便是对俄国人也偶有胜迹:在
额尔齐斯河上游的亚梅舍沃要塞围攻战中,准噶尔人成功地围困了这座驻守了2932名俄军的要塞,并打退从托儿博斯克方向前来增援的俄军,围城3个月后要塞剩余的700名俄军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走。
准噶尔汗国野战相当不错,但因缺乏
重型火炮而攻城乏力,这一短板在和清帝国的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有能力在野战上重创清军,但清军依托以哈密城为核心的堡垒线总是能够遏制准噶尔人扩大战果,然后清军再以准噶尔难望项背的速度卷土重来。这就意味着清帝国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切换持久防御或积极进攻的战略,而准噶尔人只能被清军拖着鼻子走。
虽然有短板,但这也是一支较为先进的军队,可这支军队却是最后导致准噶尔汗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不消说骁勇善战的噶尔丹,就是较为温和的策妄阿拉布坦,都拥有一颗统一蒙古诸部控制西藏的雄心壮志,他们的勃勃野心是建立在国家的战争机器上的,以致于他们不甘心向俄国人称臣获得庇护,也错失了数次和清帝国和谈的机会。后来当准部陷入内乱分裂,又被
天花、雪灾导致人口损失惨重时,终于被清王朝所灭。
可汗世系
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