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指的是清末民初时期到抗战之间的中国境内
军阀割据混战的事件。
事件背景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帝退位,建立民国,随后中国南北陷入军阀混战之中。袁世凯的死标志着军阀混战时期的开始。北京接连处于几个军人的控制之下,各省的地方势力对这些军人的服从常常仅停留在口头上。袁世凯死后在北京政府掌权的是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为了使他的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非法解散了的国会。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比上次顺利,因为1917年6月12日,保守派将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企图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同年8月,南下的一百五十余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
原因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关。因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各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它们分别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也就促进了中国各派军阀的割据纷争。
过程
1916年6月,
袁世凯死后,
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
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和以安徽人(简称皖)
段祺瑞为首的皖系.直系代表人物有
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等,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直系的基本势力.皖系主要人物有
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
傅良佐﹑
倪嗣冲等。
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段祺瑞依靠
曹汝霖等亲日派官僚,急欲取得日本的援助,积极主张对德,奥宣战,但遭到黎元洪和多数国会议员的反对.
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护法力.
1918年秋,组成以
安福系议员占绝对多数的新国会,史称安福国会.皖系又利用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
冯国璋任总统,压制
直系军阀,以便实行一系专制.皖系武力统一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也为直系将领所反对.直系在英,美支持下,同以
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8月,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徐世昌为总统,取代了冯国璋的职权.
1919年12月冯病死,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首领.直皖军阀的权力争夺日益加剧.
1920年7月,
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奉军击败.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
皖系军阀逐步被消灭.
直奉联合发动了直皖战争,打败了皖系军队,一起控制北京政府.直皖战争后,直奉之间因在地盘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1922年4月爆发首次
直奉战争.结果
奉军战败,退出关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权后,仍推行武力统一的政策,驱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复任总统,策动广东的
陈炯明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出广东.同时派
杨森督川,
孙传芳督闽,
沈鸿英督粤.
1923年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北京政权实际上被奉系首领
张作霖控制.原属直系的浙江督军
孙传芳,跃为直系后期最有实力的首领.
10月,孙组织浙,闽,苏,皖,赣5省联军,自任总司令,以东南5省首领自居.吴佩孚则乘机到汉口自称苏,浙,鄂,赣,川等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重新纠集直系势力.
1926年6月北伐战争前夕,
吴佩孚拥有兵力约20万人,占据湖南,湖北,河南和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控制着京汉铁路.
孙传芳拥有兵力约20万人,占据着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先在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的主力,接着在江西,福建击溃孙传芳军队.不久,直系军队的残部也分别被消灭。
后续
轶事
打仗离不开军火,清末遗留的兵工厂不但产能有限,且多遭兵燹,海外输入理应成为大军系必须的考虑。然而,欧战后在美国倡议下,世界主要武器生产国联合对华实施军火禁运,一禁就是十年,直到国民政府完成统一方才结束。在禁运背景下,列强被迫保持中立,无法在军事上扶持那些他们想要支持的对象。皖系、直系、奉系的大军阀,虽长年背负“帝国主义傀儡”之骂名,却难以得到帝国主义的实惠,都是想方设法从别处挖来他们需要的军备。
评价
军阀混战是民国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民国军阀派系众多,每个军阀都控制着一片固定的区域。军阀混战发生的社会原因:从主观上说,军阀想要获得更多的地盘和权力,所以开始发起争夺战争;从客观上说,中央政府缺乏威信,无法管制军阀,军队缺乏法纪,人民生活贫苦,国库财政空虚,列强对不同军阀的扶持,加剧了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
战役影响
北洋军阀统治的前几年,战争的规模已经不小。国民党上台后,军阀混战的规模更大了。军阀混战造成政局的动荡,军阀的割据、纷争乃至混战,使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