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
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
嵩明县杨林人,祖籍
河南洛阳。
明代医药家、
音韵学
人物生平
兰茂的父辈从河南洛阳入滇,落籍
杨林。据苏石《兰茂评传》考析:兰茂的父辈可能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被征往云南,后编籍屯戍杨林千户所的河南洛阳人。兰茂有弟2人,名廷俊、廷瑞。廷俊在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早逝。
从历史背景看,兰茂父辈很有可能与名将
蓝玉有关系,不是兄弟、叔侄也是朋友、党羽。他是个大孝子,“
兰子因母病,留心此技三十余年”(见《
滇南本草》务本堂序)。而对父亲却讳莫如深。从有关资料上可以知道兰茂兄弟及子孙的名字,却查不到其父的姓名甚至只言片语。兰茂祖籍洛阳,其父辈于1381年随
傅友德、蓝玉、
沐英带30万大军进云南。后来
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功臣,入滇的三位将领无一幸免。其中单“蓝狱”牵连致死者达15000人。他早年隐居,出于避祸,避开了蓝胡案件的牵连。
兰氏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年有两种说法:其一,清康熙二十九年
李澄中撰的《兰茂祠堂记》、康熙五十九年编撰的《
嵩明州志·隐逸》、光绪十三年刻行的《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均说“年八十卒”。其二,在兰茂卒后40年成书的明正德《云南志》说他“年七十四而卒”。民国《嵩明县志·人物》亦说他“年七十四卒于家,崇祀乡贤”。按最早的史籍记载,明正德
《云南志》所述较为可信,兰茂卒年应是明
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享年应是74岁。
兰氏13岁时,才华初露。清康熙《
嵩明州志》说他“性聪颖……年十三通经史”;明正德《云南志》说他“年十六时,凡诗史过目辄成诵”。在青年时代,除经史外,涉猎广泛。清康熙《嵩明州志》记云:“长益嗜学,于濂、洛、关、闽之学焕如也”。兰氏“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后因母病,潜心本草30余年,于明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完成了《
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两部中医药学名著。《
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最早的、价值最大的中草药专著,它早于明代医药学家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142年。
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将《
滇南本草》整理出版,现仍继续使用。《医门揽要》分上下卷,上卷专论脉法,浅显明透;下卷专论方症,治疗方法得当。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兰氏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著成了《
韵略易通》和《
声律发蒙》两部声韵学名著。在《韵略易通》中,兰氏把过去107
个旧韵部缩编为20个新韵部,并用一首“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的《
早梅诗》予以高度概括。《韵略易通》是中国古汉语
声韵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兰茂“冲淡简远,以著述自娱”,著作甚丰,于阴阳、地理、丹青、文学亦皆通晓。由于历代兵燹和社会变迁,兰氏著作大部散佚无存。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生于嵩明
杨林御守千户所。
兰茂自幼聪慧好学,兰氏13岁时,才华初露。清康熙《
嵩明州志》说他“性聪颖……年十三通经史”年十六时,凡诗史过目辄成诵。
在正统年间(1436-1449年间)及其前后,兰茂在杨林设堂讲学。
正统七年(1442年),兰茂46岁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著成了《
韵略易通》和
《声律发蒙》两部
声韵学名著。
正统十四年(1467年),
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亲率十万大军前往麓 川征讨土司
思任发叛军。因不谙边地山形路势,加之兵将水土不服,士气不振,两征麓 川,皆
师出无名。到三征
麓川时,由于谨遵兰茂“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的
锦囊妙计而行,果然大获全胜。由此,兰茂成了军事家,并撰有《安边策条》这样的军事文著。
兰茂70岁时,作《七十自赋十首》,是兰氏一生的真实写照。
明
成化六年(1470年),兰茂在杨林庵舍中与世长辞,享年74岁。
主要成就
医学
兰茂在医药学上的重大成就,来源于他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实践。他“遍访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访医问药,曾到过会泽县
金钟山采药行医,为
会泽人民治病,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人们在金钟山盖有
兰公祠崇祀,现还存部分遗迹。
永乐十五年(1417),兰茂开始编著医药学专著《
滇南本草》。他花了近20年时间,终于在
正统元年(1436)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滇南本草》(含《医门揽要》)比
李时珍《
本草纲目》早142年。全书约10万余字,载药物544种,多数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其中很大一部分载入1974年版《云南地方药品标准》及1977年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37种药物受到国外医学界推崇,并被东南亚各国所采用。
兰茂从事药物学和医学,是从为母亲治病起,立志学医,一发而不可收。嵩明的“
药灵山”,就是他采药常去的地方。他边采药,边学医,边著书。从永乐
丁酉年(1417年)至正德
丙辰年(1436年)20年的时间里,他四处觅方采药,结合积累的治疗经验,终于完成了《
滇南本草》(含《医门揽要》)这部巨著。
《
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载药274种,整理本载药544种,附方600余首。是一本药物与方剂结合,便于使用,有独创性的药物学专著。兰茂为了著书采药,几乎踏遍了云南全境:东至滇黔川边界,南达中老边境,西临中缅边界,北至金沙江两岸。
《医门揽要》共二卷。上卷专论脉法,载望、闻、问、切
四诊,总论及脉诀歌。下卷论方症,主张疗疾要从实际出发,诊断要全面慎思。每症先论病理,再予临床处方。其复方配伍精当,单方简易实用,无不体现兰茂渊博的学识和精到的诊疗经验。
李孝友称兰茂《
滇南本草》及所附《医门揽要》,“系兰茂对古代边疆民族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中国民族药物的发掘与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1世纪以来来,云南省省内外医药学家对《
滇南本草》的多种药物经临床配方应用,证明确具特效。此如驰名中外的
云南白药,专治风湿的
虎力散,
祛风除湿的肾福宝,专治偏瘫的
灯盏花等等,都是各医家和药厂采用《
滇南本草》的药物配方研制的。
《
滇南本草》的最早版本,为明嘉靖
丙辰年(1556年)滇南
范洪增述,经清康熙丁丑年(1697年)滇南高宏业抄录,乾隆38年(1773年)朱景阳重抄本,称为“范本”。被称为“务本”的清光绪
丁亥年(1887年)由云南务本堂刊刻的五卷本《
滇南本草》(含《医门揽要》),就是后来的最新整理本三卷《
滇南本草》的主要依据。务本《
滇南本草》的刻印版藏片,现存
云南省图书馆。
音韵
兰茂自二十岁起,因“耻于利禄,自匾其轩为‘止庵’,遂不出”。他整日读书写作,首先写出了云南第一部
声律启蒙读物《
声律发蒙》。这是一部用韵语写成供童生学习音韵对仗的专用读本,早于
李渔《笠翁对语》约200年。《
声律发蒙》一书,是一部切于幼学的声律读物。该书“吟诵之下,恍觉景物山川,皆成佳趣”。由于通俗易懂,语言精炼,音律铿锵,琅琅上口,广受欢迎,因而成为当时滇中的启蒙教科书。《
韵略易通》于
正统七年(1442)写成,全书收8348字。兰茂立足
云南方言,面向全国普通话,即“尽变古法,以就方音”,将
《中原音韵》的36个
声母简化为20个,又把19个韵改为20韵,形成横有20母,纵有20韵,融声、韵、调为一体的“新等韵图”,以“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的“
早梅诗”加以概括,使人于悠然的诗境中,记诵了20个声母的发音。由于它切合实际,便于应用,流传很广,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当代著名学者
方国瑜先生说:“兰茂的《韵略易通》,在中国音韵史上竖起了第二座巍峨的里程碑。”
正统七年(1442年),兰茂46岁时又写出了“应用便俗,而风行全国”的《
韵略易通》。他大胆创新,把原来100多
个旧韵部缩编为20个新韵部,并以一首五言绝句20个字的《
早梅诗》将当时的
北方话的
声母标准注出来,成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21个声母的前身。《
声律发蒙》的价值,在于揭示了《
中原音韵》之后,汉
民族共同语韵母系统的发展规律。正如清代云南督学孙人龙在《
声律发蒙叙》中所言:“《发蒙》一书,切于幼学,吟诵之下,恍觉景物山川,皆成佳趣,庙堂经济,如在眼前;学者童而习之,便不至于白首茫然也”。兰茂的
音韵学成就,之所以受到现代音韵学大师
钱玄同等人的高度评价,是因为兰茂的音韵学在汉语语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张标识图上,我们不难看出兰茂的
《早梅诗》与普通话
声母的因袭关系。
教育
兰茂是滇地开馆教学第一人。
兰茂在杨升庵被贬云南之前就提倡道德文化教育,是他开始在云南启蒙文化,推广普通话音韵。其《安边策条》和军事策划成就兵部尚书王靖远平定麓川;但他留下的著作在朝代更替中散失,只有《
韵略易通》存目《四库全书》。兰茂著《韵略易通》和《
声律发蒙》是与其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在正统年间(1436—1449年间)及其前后,兰茂在
杨林设堂讲学。由于他的《韵略易通》“言言珠玑,句句琳琅”,《
声律发蒙》“词采骀宕,裁对工稳,村塾启蒙,几乎人手一编”。于是,“一时学者宗之”。据《云南乡贤事略》称:“四方学者至杨林从
茂学”。由此,兰茂声名大震,成了当时
滇中地区受人景仰的民间教育家。兰茂治学严谨,身体力行,孜孜不倦,从这两幅“骑驴标韵图”和“童冠相随图”中,我们或许可以联想出兰茂教育实践中那些更为生动感人的情景。
因为兰茂在杨林开馆教学,之后的“云南第一所书院”——
碧澜书院就诞生杨林。书院比建于嘉靖三年的昆明五华书院早3至18年,比
嵩明州的
嵩阳书院早300多年。而今碧澜书院也只留迹于管文明的国画里。可见,兰茂开教馆之早。
文学
兰茂一生诗词著作颇多,尤以《止庵吟稿》和《玄壶集》为代表。他的诗,或写景状物,或阐述人生哲理,或抒情言志,或讽喻现实,或评
古论今,风格清新,脍炙人口。
景泰五年(1454),兰茂写成
南曲剧本《性天风月通玄记》。全剧通过一道人修行悟道的故事,表达自己厌恶现实,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全剧文辞优美,音韵和谐,反映了云南的山川风物,闪烁着
云南高原的独特光彩。堪称云南最早的剧本。
轶事典故
奇人治怪病
奇人治怪病,说的是嵩明太守得了肥胖病,向兰茂求治。兰茂为他开出两方:一方为“谷皮汤”,是减肥良药;一方为“气方”。太守不知何为“气方”,于是兰茂列数
太守鱼肉百姓的种种劣迹,气得太守七窍生烟、口吐黑血、昏厥过去。醒来后自省良久,从此剑行积德,每天喝“谷皮汤”,肥胖病渐渐好了。
正统14年(1467年),兵部尚书
王骥奉命亲率十万大军前往麓川征讨土司
思任发叛军。因不谙边地山形路势,加之兵将水土不服,士气不振,两征麓 川,皆
师出无名。到
三征麓川时,由于谨遵兰茂“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的
锦囊妙计而行,果然大获全胜。由此,兰茂成了军事家,并撰有《安边策条》这样的军事文著。
师生情谊
有一年
腊月三十,可兰茂家中却揭不开锅。兰妻着急,问这年怎么过?兰茂正伏案著书,随口答到:“这年嘛,自然而然不就过去了?”可是家中无柴无米,这自然而然,怎么“然”得过去呢?兰茂的学生们知道兰茂已经把家中的柴米接济了困难的学生,于是就相约凑了些柴、米、肉和酒,上门给老师和师母拜年。一位学生对兰妻说:“师母,这年不是就‘然’过去了吗?”
兰仙人
八仙知道兰茂在民间做了很多善事,认为他已经“功德圆满,可以成仙”。于是就让
汉钟离倒骑着马来到杨林玄天观,引得一群学童围观,兰茂也大呼“危险!”汉钟离对兰茂说:“你出主意让人家去打
麓川,伤害了多少性命。玉帝要是降罪于你,那才危险呢!”兰茂知此人不是凡人,请求指点。汉钟离说:“你既知悔过,就能化险为夷”。说罢用马鞭在兰茂肩上点了一下,就一阵风不见了。原来汉钟离见兰茂舍不下教书讲学的事,杨林人也离不开兰茂,就临时改了主意,不忍心将兰茂收为天仙,就把他点成了地仙。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据明正德
《云南志》记载,录兰氏部分著作目录如下:《玄壶集》、《鉴义折衷》、《经史余论》、《安边策条》、《止庵吟稿》、《山堂杂稿》、《碧山樵唱》、《桑榆乐趣》、《樵唱余音》、《甲申晚稿》、《梅花百韵》、《秋香百咏》、《草堂风月》、《苹州晚唱》、《
韵略易通》、《金粟囊》、《
中州韵》、《
声律发蒙》、《四言碎金》等。兰茂70岁时,作《七十自赋十首》,是兰氏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中《
滇南本草》共载药物544种,附方剂500多种,为中国现存本草书籍中成书较早的一部。
兰茂一生著述颇丰,流传影响较大的有如下几种:
《医门揽要》
《性天风月通玄记》
社会影响
“兰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兰茂谢世以后,随着兰茂著述在省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兰茂的
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蔚然成风,“兰茂之学”逐渐形成,从明、清,“兰学”一直承袭不断。
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有“滇人多传之”的书籍11种,明嘉靖年有《
滇南本草》最早的抄本。而音韵学方面的“兰学”,以最早的刻本为标志,在明正德(1506一1521年)就已经形成。明万历年间,浙江、山东、山西等地都有《
韵略易通》的刻本。
方国瑜在《兰廷秀〈韵略易通〉跋》中极赞兰茂《韵略易通》在音韵史上的重要作用,并附表列出《韵略易通》从明万历年起在省外
刊刻的情况。明清之间,形成了由“兰诗”、音韵学、医药学三大系列为特征的“兰学”。
到了清代,《韵略易通》一直在省外独领风骚。而云南从社会需要出发,更注重对“兰学”的医药学,即《
滇南本草》的研究。从康熙丁丑(1697年)至
光绪丁亥(1887年)的二百余年间,就有六种抄本和一种刻本在滇省广为流传,并通过中原传入国外。稍后,兰茂《
声律发蒙》在云南也刻本不断,名声日显。
清光绪年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志·兰茂》称兰茂所著有玄壶集、镒例折衷、经史余论、韵略易通、
声律发蒙、
止庵吟稿、安边策条等。对兰茂“妙语安边”之事也有记述。到了清末、随着滇诗的发展,兰茂的诗人地位更加巩固。
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声韵学方面的研究随之推进,并从整体上促进了“兰学”。相继出现了
方国瑜《兰廷秀〈韵略易通〉跋》、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局铅印本《
滇南本草》和中国药物研究所经所长利彬编绘的《
滇南本草图谱》。该图谱绘制精美,并由
陈立夫为之作序,还有龙云“金碧之光”的题词。
方树梅先生在《明清滇人著述目录》中说:“兰学不株守一家之言,于其诗见之”。“兰学”之说,承前启后,“兰学”之树根深叶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学”的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1958年2月,在
《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之前,王力等人对兰茂《韵 略易通》和《
声律发蒙》作了重新认识和研究,对兰茂在
音韵学上的贡献及地位作了精确定位。其代表性论点,见于
王力《汉语语音史》和
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等。
群一先生在对《
韵略易通》研究中指出,《韵略易通》“主要贡献在于
声母的归纳。‘
早梅诗’所代表的二十个声母,可以说是汉语音韵史上,继‘
三十六字母’后,第二个里程碑”。
云南历来重视对《
滇南本草》的研究和利用。从50年代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历时近20 年完成了《
滇南本草》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工作。研究人员还对《
滇南本草》确系兰著作了确认。
20世纪80年代起,对兰茂《
滇南本草》的研究转向了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特点,药物辨性,附案研究等方面。
1983年6月,由
云南省卫生厅、省
中医学会和曲靖地区、
嵩明县卫生局等21家单位联合发起,有154名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的兰茂学术纪念会在兰茂故乡—嵩明举行。省卫生厅厅长李景阳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詹文涛等21人作了学术交流,省卫生厅等七个单位为
兰公祠赠匾,省中医学会会长魏述征等为兰祠题词,与会者在兰公祠种下了松柏和药物标本。县花灯团为兰茂学术纪念会编演了七场花灯剧《兰止庵》。会后,《曲靖地区医药资料》辑录了会议的学术成果。兰茂学术纪念会的召开,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献》、《云南社科》、《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社科》、《昆明师专学报》等一大批理论和学术刊物纷纷登载“兰学”研究的文章;《兰茂诗词新注》、《
滇南本草附案研究》、《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注释》、《兰茂评传》等一大批书籍也相继出版。这些文章和书籍,对兰茂的药物学、
音韵学、诗歌及其思想性格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在兰茂的家乡嵩明,“兰学”早已深入人心,经常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5年9月14日,兰茂文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起“兰茂文学基金”,用兰茂精神感染和激励那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们。
1997年8月12至13日,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宾馆举行。省、市、县的30多名“兰学”研究者和热心人聚集一堂,畅谈“兰学”研究心得,总结成果提出新的课题。县领导勉励大家发扬兰茂精神,共同为建设新嵩明献计出力。与会者即兴赋诗,礼赞兰茂精神,缅怀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