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薪酬管理是随着管理的变革而产生,并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现代
薪酬管理不是简单地对员工贡献的承认和回报,它是公司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的具体行动方案,它突破了“金钱”与物质的范畴,间接收入和一些非经济性报酬在
薪酬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薪酬管理主要是通过全面薪酬管理来体现的,全面薪酬管理适应了现有员工的工作理念和追求。全面薪酬管理是强调薪酬要素的享受和绩效密切关联的重要体现。
主要功能
薪酬是指员工因对组织(主要指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而得到的报偿,是员工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和外在的奖励。它不但包括直接的货币形式(
直接薪酬)和可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
间接薪酬),还包括较舒适的办公室,组织内部的
人际关系,较多地参与决策,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及较好的发展机会等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形式。以市场的角度来看,薪酬是
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或称“人力资源价格”,以分配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
要素贡献的回报。
薪酬的功能有:一是补偿功能。薪酬是对员工所提供服务的交换或者是对圆满完成工作的回报;二是激励功能。企业的
薪酬决策和员工得到薪酬的方式将影响员工的工作质量,对客户需求的关注程度及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三是调节功能。该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合理调整;四是效益功能。一般而言,薪酬的投入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大于成本的收益。
目标作用
薪酬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薪酬管理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效率、公平、合法。达到效率和公平目标,就能促使
薪酬激励作用的实现,而合法性是薪酬基本要求,因为合法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效率目标
效率目标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站在产出角度来看,薪酬能给
组织绩效带来最大价值,第二个层面是站在投入角度来看,实现薪酬成本控制。薪酬效率目标的本质是用适当的薪酬成本给组织带来最大的价值。
(2)公平目标
公平目标包括三个层次,
分配公平、过程公平、机会公平。
分配公平是指组织在进行人事决策、决定各种奖励措施时,应符合公平的要求。如果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将会产生不满。
员工对于分配公平认知,来自于其对于工作的投入与所得进行主观比较而定,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与过去的工作经验、同事、同行、朋友等进行对比。分配公平分为自我公平、
内部公平、
外部公平三个方面。自我公平,即员工获得的薪酬应与其付出成正比;内部公平,即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的员工获得的薪酬应正比于其各自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外部公平,即同一行业、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应基本相同。
过程公平是指在决定任何奖惩决策时,组织所依据的
决策标准或方法符合公正性原则,程序公平一致、标准明确,过程公开等。
机会公平指组织赋予所有员工同样的发展机会,包括组织在决策前与员工互相沟通,
组织决策考虑员工的意见,主管考虑员工的立场,建立员工申诉机制等。
(3)合法目标
合法目标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最基本前提,要求企业实施的
薪酬制度符合国家、省区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要求,如不能违反
最低工资制度、法定保险福利、薪酬指导线制度等的要求规定。
理论基础
传统的
薪酬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说是以企业(雇主)为导向制度,企业薪酬体系缺乏与员工的沟通。而以薪酬管理历史演变的过程来看,现代管理阶段的薪酬管理趋势是越来越以员工为中心来设计企业薪酬,重视员工的参与与多元化要求,强化薪酬的激励作用,强调
整体薪酬的效能。
全面薪酬管理体系是以员工为导向的整体性的系统
薪酬设计,它认为从激励的角度来看,薪酬是员工个人行为所导向的目标和工作动机产生的源泉,有效的
薪酬体系及其管理必须让员工明确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组织所倡导的。全面薪酬管理体系可以用一个等式表达出来,即:
全面薪酬=
外在薪酬+
内在薪酬=货币性薪酬+非货币性外在薪酬+内在薪酬=
直接薪酬+
间接薪酬+非货币性外在薪酬+内在薪酬=(
基本工资+
可变薪酬)+(
法定福利+
非固定福利)+非货币性外在薪酬+内在薪酬
基于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诠释思路,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应该由人性的
Y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ERG理论、目标管理思想、
双因素理论、
公平理论等基本理论构成。
(1)
人性假设的Y理论。全面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重要前提和假设是道格拉斯表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即基于以下几个基本的人性假设:①员工是愿意工作的,并期望自己干得出色;② 如果员工对工作做出承诺,他能自我表现引导和自我控制;②员工愿意承担责任,并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④员工普遍具有创造性和
决策能力,而不只是管理层次的核心人物具有这种能力。人性假设的
Y理论尽管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广泛性不大,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
管理原则——“融合原则”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这是建立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理论平台,它使薪酬体系能更好地与员工达成共识,构建沟通渠道。
(2)奥尔德弗的的
ERG理论。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
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第二种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们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的。最后,奥尔德弗把成长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表明了: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3)
目标管理思想。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级管理人员共同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④管理人员和员工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罚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4)
公平理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值(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例),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定要注重协调、和谐,让员工和员工之间、组织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保持和谐的工作关系。
主要内容
全面薪酬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薪酬的质量。同时,由于它扩大了薪酬的内容,通过经济和非经济手段帮助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让员工之前所未有地享受到了个性化
薪酬制度所带来的愉悦。
(1)
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指员工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周期性发放的货币性薪酬,其数额相对固定,企业通常是基于组织中岗位的相对价值来为特定职位确定相对价值,并根据工作或员工的技术水平,付出的努力程度,工作的复杂程度,完成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和
工作环境等薪酬因素来确定基本工资的金额。
(2)
可变薪酬。可变薪酬是指员工因部分或完全达到某一事先制定的工作目标来给予奖励的薪酬制度,这个目标是以个人或者团队或者企业业绩或是三者综合的预定标准来制定的,其实质就是将薪酬与绩效紧密结合,可以看作是对
基本工资的调整,不稳定性是可变薪酬的特征,它的潜在盈利与潜在风险是并存的。
(3)
间接薪酬。间接薪酬(或称之为
福利薪酬)是指员工作为企业成员所享有的企业为员工将来的退休生活及一些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如疾病、事故)等所提供的经济保障,其费用部分或全部由企业承担,福利薪酬中有一部分是具有政府强制性的
法定福利。如失业保险、社会保险等,另外一部分是自愿性的
非固定福利,可由企业自行设置福利项目以作为对法定福利的补充。
(4)非货币性
外在薪酬。非货币性外在薪酬包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氖围和工作关系、引人注目的头衔、主管的赞美和肯定等,这里的工作环境指的是与工作融为一体的那些有形的必需品。而企业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关系和体现企业的认可和尊重等的常用形式包括:通过社交(如:员工的交谈、组织员工业余活动等)增进感情,旅游奖励,象征性奖励(如:勋章,奖杯,纪念品,T恤衫)等。
(5)
内在薪酬。内在薪酬相对于
外在薪酬而言,实际上就是员工从工作本身所获得的
心理收入,即对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
胜任感,富有价值的贡献和影响力等,企业可以通过
工作设计、制度、人力资本流动政策等来执行内在薪酬,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全面薪酬:不仅包括企业向员工提供的货币性薪酬,还包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本身的内在特征、组织特征等所带来的非货币性的心理效应。企业向员工提供的全面薪酬,包括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薪酬两个部分。外在的货币性薪酬又包括
直接薪酬与
间接薪酬。
简单的说,全面薪酬=直接薪酬+间接薪酬+
非货币性薪酬直接薪酬:包括基本薪资(固定薪资):
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津贴等;奖金(变动薪资)如:
股票期权、奖金等。
间接薪酬:主要指福利,由两部分组成:国家
法定福利和
企业补充福利。以间接的方式提供外在的薪酬,与劳动者的能力和绩效没有什么关系的收入,如:社会
基本保险、各类休假、
企业补充保险、其它福利、培训发展等。
非货币薪酬:主要指来自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身份标志、组织特征几个方面带来的心理效应。工作本身带来的心理效应包括:工作的乐趣、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的责任等;工作环境带来的心理效应包括:友好和睦的同事关系、领导者的品格与工作风格、舒适的工作环境条件等;身份标志带来的心理效应包括:担任了令人尊敬的职位等;组织特征带来的心理效应包括:组织在业界的声望、组织在业界的品牌与名气、组织在行业的领先地位、组织高速成长带来的机会与前景等。这些
非货币性薪酬的心理效应同样是影响着人们进行工作选择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成为组织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
管理策略
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这个体系既有程序性,也有非程序性,既是一种管理观念,也是一种管理思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执行全面薪酬管理体系,因此,相应的管理策略就显得很重要。
1. 构建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全面薪酬管理应该是在开放的、扁平的、动态的组织结构中展开。组织结构应突显本位开放、横向开放、国际开放,这样的组织结构才能保持信息对称,全面薪酬管理的激励沟通作用才能达到。
2. 设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全面薪酬管理是将“人力”看作“资本”,不断克服所有权支配劳动,物权支配人权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
3. 以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员工
培训体系,把受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报酬手段,让员工得到
智力资本,保证其“人力”成长为“资本”,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4. 完善奖励机制。奖惩是全面薪酬管理的基本手段,奖励应遵循典型性、时效性、适度性,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相结合等原则,使奖励成为
正反馈效应,促进全面薪酬管理的各项工作。
5. 细化
内在薪酬措施。一是使工作更富有吸引力,通过
工作丰富化、岗位轮岗、
工作扩大化等
工作设计的手段使工作更具有趣味,从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需求;二是提供员工个人成长的机会;三是扩大工作自主权,使企业从仅靠金钱激励员工、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
建立健全
(1)形成规范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企业的
基本工资是建立在岗位基础上(它所体现是主要是
内部公平),同时根据均衡
工资率或现行贴现率,与该类劳动力细分市场挂钩,按劳动力市场价格确定相应的
工资水平(它体现的是
外部公平)。薪酬的定期调整必须掌握市场的水准,要保持建筑设计企业
基本薪酬的竞争性,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同时薪酬的调整也必须配合社会的生活成本,调薪幅度要根据
物价指数和市场薪酬的
增长幅度来确定。针对
工资刚性,可以将工资总额与建筑设计企业整体效益(企业效益的增长率、工程项目的承接和储备状况、市场占有率)挂钩,使之具有一定的弹性。
(2)引入报酬风险机制,明确薪酬的激励导向功能。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资占全部报酬的比例,一般而言,
基本工资应占全部报酬的40%~50%,如果基本工资偏低,不利于给员工以稳定的安全感,从而影响其
工作积极性。对于奖金和
股票期权等激励性的报酬要明确发放方式和标准:因个人努力而取得较高绩效的按规定发放
绩效奖金,而如果绩效是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则可用股权及分红的方式让员工共享。一个明确公平的薪酬分配方式,是把员工的利益与建筑设计企业目标联系起来的最佳途径。在薪酬方案中引人风险机制,使得薪酬成为一种激励与鞭策并用的措施。由于它既体现出物质方面的奖励和处罚,又使不同层次的员工具有不同的风险,这就不但从物质上激励员工奋发进取,而且从心理上激发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决心和相互竞争的进取心理。
(3)调薪方式要透明和公开,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调整管理方式。企业要能够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必须力争做到
薪酬公平,同时调薪方式要透明和公开。事实上,在员工的生活质量当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性的管理方式。企业属于
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较高,员工们所希望获得的除了物质薪酬外,还希望得到精神薪酬。因此,企业应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员工对于工作满足、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对物质报酬之外的精神薪酬给予更多的关注,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向管理向效益。
(4)改革传统单一的
福利保险模式,实施
弹性福利保险计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员工对福利保险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采用统一的福利保险形式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大多数员工的要求。这就向传统的单一福利保险制度提出挑战,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有必要向员工提供多样化的福利保险项目,使福利保险制度的效用最大化。同时,由于福利与保险涉及组织中的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不仅对当前的利益有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长远利益。所以制订并实施适合企业发展水平的弹性福利保险计划,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关心的问题。
工资制度
在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根据
薪酬支付依据的不同,有
岗位工资、
职务工资、
技能工资、
绩效工资、
工龄工资、
薪级工资等薪酬构成元素。通常企业选择一个或两个为主要形式,其他为辅助形式。选择并确定工资制度形式是很关键的,这体现着公司的
价值导向。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工资制度形式:
依据岗位或职务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
岗位工资制或
职务工资制;
依据技能或能力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技能工资制或
能力工资制;
依据以绩效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如
计件工资制、
提成工资制、
承包制等;
依据岗位(职务)和
技能工资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
岗位技能工资制或职务技能工资制;
依据岗位(职务)和
绩效工资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
岗位绩效工资制或职务
绩效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是依据任职者在组织中的岗位确定
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
岗位工资制基于这样两个假设:第一,岗位任职要求刚好与任职者
能力素质相匹配,如果员工能力超过岗位要求,意味着人才的浪费,如果员工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要求,则意味着任职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无法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岗位工作。岗位工资制的理念是:不同的岗位将创造不同的价值,因此不同的岗位将给与不同的工资报酬;同时企业应该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使人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对于超过岗位任职要求的能力不给与额外报酬;岗位工资制鼓励员工通过岗位晋升来获得更多的报酬。
职务工资制
职务工资制是简化了的
岗位工资制,职务和岗位的区别在于,岗位不仅表达出层级还表达出
工作性质,比如人力资源主管、财务部部长等就是岗位,而职务仅仅表达出来层级,比如主管、经理,以及科长、处长等。职务工资制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职务工资制只区分等级,事实上和
岗位工资具有本质的不同,岗位工资体现不同岗位的差别,
岗位价值综合反映了岗位层级、岗位工作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是
市场导向的工资制度,而
职务工资仅仅体现层级,是典型的
等级制工资制度。
职务工资制特点和和岗位工资制的优缺点近似,但相对于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有个最大的特点是:根据职务级别定酬,某些人可能没有从事什么岗位工作,但只要到了那个级别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这是对
内部公平的最大挑战。
技能工资制
技能工资制根据员工所具备的技能而向员工支付工资,技能等级不同,薪酬支付标准不同。技能工资制和
能力工资制与
岗位工资制、
职务工资制不同,技能工资制和能力工资制是基于员工的能力,他不是根据
岗位价值的大小来确定员工的报酬,而是根据员工具备的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和能力的高低来确定其报酬水平。 技能通常包括三类,深度技能、广度技能和垂直技能,深度技能指从事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深度技能表现在能力的纵向结构上,他强调员工在某项能力上不断提高,鼓励员工成为专家;广度技能指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广度技能表现在能力的横向结构上,他提倡员工掌握更多的技能,鼓励员工成为通才;垂直技能指的是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掌握与工作有关的计划、领导、团队合作等技能,垂直技能鼓励员工成为更高层次的管理者。
能力工资制
能力工资制根据员工所具备的能力向员工支付工资,员工能力不同,薪酬支付标准不同。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能力多指一种
胜任力和胜任特征,是员工具备的能够达成某种特定
绩效或者是表现出某种有利于绩效达成的行为能力。
根据能力
冰山模型,个人绩效行为能力由知识、技能、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五大要素构成。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身份、人格以及
个人价值的自我感知;品质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征;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力、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知识和技能“水面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是“水面以下部分”,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工资制和
能力工资制的理念是:“你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的舞台”。技能工资制和能力工资制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给与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如果
员工技能或能力大大超过岗位工作要求,将给员工提供更高岗位工作机会,如果没有更高层次岗位空缺,也将给与超出岗位要求的技能和能力给与额外报酬。
绩效工资制
绩效工资制是以个人业绩为付酬依据的薪酬制度,
绩效工资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绩效工资制可以应用在任何领域,适用范围很广,在销售、生产等领域更是得到大家认可,
计件工资制、
提成工资制也都是绩效工资制。
(1)有利于个人和
组织绩效提升。绩效工资制的采用需要对绩效进行评价,给与员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同时需要上级主管对下属不断进行
绩效辅导和资源支持,因此会促进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提升; (2)实现薪酬
内部公平和效率目标。因为根据绩效付酬,有助于打破
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鼓励多劳多得,因而实现薪酬的内部公平以及提高效率这两个目标;
(3)人工成本低。虽然对
业绩优异者给与较高报酬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程度
人工成本的增加,但事实上,优秀员工报酬增加是给公司带来价值为前提的,员工获得高报酬的同时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公司给与业绩低下者较低薪酬或淘汰业绩低下者,这会大大降低
工资成本。
(1)短视行为:由于绩效工资与员工本期绩效相关,易造成员工只关注当期绩效产生短视行为,可能为了短期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组织长远的利益。
(2)
员工忠诚度不足。如果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过大,固定工资太少或者没有,由于
保健因素的缺乏,容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意;另外这种工资制度不可避免会有员工被淘汰,员工流动率比较高,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组合工资制
组合工资制在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除了以
岗位工资、
技能工资、
绩效工资中的一个为主要元素外,很多情况下是以两个元素为主,以充分发挥各种工资制度的优点。常见的
组合工资制度有
岗位技能工资制和
岗位绩效工资制。
1、
岗位技能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
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技能、
劳动责任、
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
劳动要素为基础,以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企业
基本工资制度。技能工资主要与劳动技能要素相对应,确定依据是岗位、职务对劳动技能的要求和雇员个人所具备的劳动技能水平。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工资可分为初、中、高三大工资类别,每类又可分为不同的档次和等级。
岗位工资与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三要素相对应,它的确定是依据三项劳动要素评价的总分数,划分几类岗位工资的标准,并设置相应档次,一般采取一岗多薪的方式,视劳动要素的不同,同一岗位的工资有所差别。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改革中,除设置技能和岗位两个主要单元外,一般还加入
工龄工资、
效益工资、各种津贴等。
2、
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在当前市场竞争中,为了激励员工,将员工业绩与收入联系起来是很多企业采取的办法。除了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很多事业单位也采取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由
岗位工资、
薪级工资、
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事业单位员工可分为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四个序列。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根据本人现聘用的
专业技术岗位(通俗的讲就是获得了职称并且被聘用)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管理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任命的职务)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技术工人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技术等级或职务)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普通工人执行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
薪级工资根据任职者
工龄、任本岗位年限以及
岗位等级确定,其实质是对岗位工资进行修正,对经验丰富者给与更多报酬,取消
工龄工资反映在薪级工资中。
绩效工资一般是上级主管部门核定
绩效工资总量,由各单位自主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