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生物学
生物学名词
20世纪80年代,张颖清(1947.3.28-2004.10.20)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独立发现了生物体从细胞到整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中间结构层次及其内在联系,建立了新的生物体功能结构单位——全息胚,提出了生物体结构的全息胚学说,以此为中心创立了全息生物学。全息生物学中“全息”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借助其中的某些观点来观察及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现象,可以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生物观。
学科介绍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山东大学哲学系张颖清教授在研究了大量的生物现象和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发现了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介于细胞与整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提出了全息胚的概念,创立了全息胚学说,并以此为中心创立了全息生物学。全息胚学说与细胞学说之间是包含关系。全息胚学说认为,全息胚是作为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一个生物体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和具有不同特化的多重全息胚组成。在生物体中,整体是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胚胎是全息胚的特例,而一般的全息胚是生物体上结构和功能与周围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全息胚内部又有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完整性。全息胚几乎随处可见,一片树叶,一只土豆,一根玉米棒,人的一片耳廓,第二掌骨节肢等等都是。其中高一级的全息胚中又包含有低一级的全息胚,一级套一级。大量的全息生物现象告诉我们,生物体的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在结构和组成上与整体相似,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简称“全息”)。这些信息可能表现于不同的方面,已经发现的表现于形态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面的事例很多,所有的部分中含有整体信息的事例都在事实上支持着全息胚学说。
形态学例证
全息胚在较高的发育阶段上,能够表现出全息胚之间形态相似或全息胚成为“整体缩影”式的形态全息现象。在人体 ,躯干上有头、一对上肢和一对下肢共五个分支,对应在 手和脚这些小的部分也有5个分支,即5个手指和5个脚趾。对于体表遍布斑纹的动物,主体和各第1级全息胚的斑纹数都大致相等,如斑马的躯干上有9条斑纹,其头、颈、两前肢的各节肢,两后肢的各节肢都大致有9条斑纹 ,不同的是斑纹的疏密程度有差异。
生物整体形态
生物整体形态的信息,如叶柄长的植物,对应在主干和大的枝条上,不着生枝条和叶的区段就明显加长,叶在全株或枝条的总体分布情况与叶的形状有全息对应关系。
对于全株或全枝叶生株顶或枝顶,植株下部或枝下部少叶或无叶的 植物,对应的叶形使叶的上部有较多的叶物质,从而使叶成为倒卵形、倒披针形、倒三角形或匙形等。如菱叶海桐的叶聚生枝顶,叶为倒卵形。米兰的叶在全株由下向上渐变大,每一片叶也是由叶基部向上部渐变宽。
对于叶在全株上部较少或较小的植物,对应的叶形则会使叶的 上部有较少的叶物质,叶就成为与上述情形相反的卵形、披针形或心形,如甘青虎耳草全株下部的叶多且大,叶为卵形。
植物的果实在全株的空间分布情况与果实的 外形也有全息对应关系,对于果实主要结于株顶或枝顶的植物,果物质在果先端的分布就多,使得果实为倒卵形,如鸭梨和无花果。对于果实主要结于枝的中部,枝上部果实急剧减少的植物,果物质在果先端也急剧减少,使得果实成为尖嘴大肚的形状,例如桃。
对于苹果和梨等植株,主干基部没有大的分支,枝相对均匀地分布在空间的各个方向上,对应地全息表现于果实的形状,就使果实表面没有沟和槽,而桃、李、杏等植株主干的近地表处有一些大的分支,这种枝在空间方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全息表现在果实的外形上,使果实表面有一浅沟。
临床医学例证
张颖清教授在1973发现了人的第二掌骨侧有一组有序的穴位群,并在后来提出了穴位全息律
他揭示出人体任一长骨节肢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的穴位,如果以其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的名称来命名,则穴位排布的结果使每一节肢或其他相对独立的部分恰象整个人体的 缩小,并且,每两个生长轴线连续的节肢或每两个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的。
从张颖清教授给出的穴位全息律概图和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详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人的第二掌骨节肢、桡尺骨节肢、肱骨节肢、股骨节肢等都象缩小了的人体:整体上有头,这些部分上有头穴,整体上有胃,这些部分上有胃穴,如此等等,并且穴位的排列顺序与整体上的对应部位或器官的分布顺序相同。
第二掌骨等节肢系统不但含有整体上的形态学信息,还含有整体上器官或部位的病理学信息,即当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病时,这些节肢系统上的对应穴位就表现为痛阈降低,按压这些穴位时,对应的穴位就出现压痛反应。利用第二掌骨等节肢系统的全息 穴来诊断和治疗整体上各器官或部位的疾病的方法就是生物全息诊疗法。在国内外临床范围内,经张颖清教授统计,生物全息诊疗法用于200多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都在90%以上。
生理学例证
植物的开花顺序也显示出植物的部分中含有整体的的信息。如水稻的开花次序是最上部的枝梗先开花,最下部的最后开,而在低一级的全息胚,如一个小穗的开花顺序也是最上部的花先开,最下部的花最后开。木槿和石榴的情形与此相似,木槿的全株顶部先开花,而下一级的全息胚各主枝及下二级全息胚即各主分支也都是顶部先开花。石榴的全株花开于植株上部或上部先开花,而以下各级别的全息胚如主枝和主分枝、次级分枝也都是花开在顶部或枝上部的叶腋间。棉花开花的顺序与上述实例相反,在整体是最下部的花先开,最上部的花后开,而各个 第一分枝的开花顺序也是最下部先开花,最上部的最后开。另外,棉花的落蕾率在全株从上部向下部递减,在低一级的全息胚即一个整枝上,落蕾率也是从上部向下部递减的。
生物化学例证
这方面的例证很多。福建农学院全息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叶永在教授研究了水稻谷粒中RNA含量的全息分布情况,发现水稻穗全息胚中谷粒RNA含量呈梯度分布,即顶部谷粒中的RNA>中部谷粒的RNA>基部谷粒的RNA,而低一级的全息胚枝梗谷粒RNA含量也呈梯度分布,即顶部谷粒RNA>中部谷粒RNA>基部谷粒RNA。又例如甜菜(一种糖料植物),其全株的上部是叶和花序,中下部是块根,最下部是根系,含糖量最高的部位在全株的中下部,而在块根这一级全息胚,含糖量分布与整体类似,含糖量最高的区域也在块根的中下部。高粱中有一种物质叫氰酸,在全株是上部的叶含量较高,下部的叶含量较低,而在一片叶这样的全息胚中,氰酸的含量也有相同的分布形式,也是叶上部的含量高,叶下部的含量变低。茶树的茎和 叶中含有咖啡碱,在全株,上部的嫩茎比下部 的老茎咖啡碱含量高,而在低一级的全息胚,如在一个完整的枝上,也是上部叶比下部叶咖啡碱的含量高。
遗传学例证
马铃薯的块茎结于全株的下部,即全株的下部对结块茎这一性状有更突出的表现,对于块茎这一级全息胚,张颖清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进行了种植试验,结果显示块茎的下部即顶部比基部对结块茎这一性状有更突出的表现,用顶部切块作种比用基部切块作种平均增产19.2%。玉米的棒子结于植株的中下部,换句话说,玉米植株的中下部对结籽粒这一性状有较突出的 表现;对于玉米棒上的籽粒而言,种植试验显示,选用玉米穗上中下部的籽粒作种对比选用上部和基部的籽粒作种增产可高达35%。山东临沂地区种子站的邢作福等人对18种农作物作了类似的种植实验,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增产效果。
全息概念
全息生物学中“全息”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参考数学的分维概念和光学的全息概念,借助其中的某些观点来观察及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现象,可以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生物观。不仅如此,在全息胚学说指导下众多的全息生物技术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园艺学上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重建整体的形态,得到人们所需要的新性状或强化某种新性状;在医学上根据全息胚与整体间的全息对应关系,对人体的许多疾病作诊断和治疗;在农学上根据作物整体期望性状部位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对应关系进行全息定域选种;在药学上根据药用植物整体与各部分间的全息对应关系来确定药用部位,以便扩大药用资源的范围,或指导有效药用成分的提取等等。
分形、分形理论和分形几何和混沌理论都是系统论中的系统结构、功能等结构的同型性现象研究,形态结构或组成成分的分布在由细胞为单元构成的生物体形态发生与进化也存在结构的同型性现象,比较胚胎发育和生物形态、功能等比较研究是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基础。全息生物学、全息医学混沌生物学的“全息论”或“混沌理论”,无论是假说或理论或学说,在本质上应该是系统理论的一类;因此,全息概念基本是分形几何学的形态自相似概念应用于生物结构和生化物质分布的发育形态学。
基于当时生态学、生理学领域系统生物学的系统生态学、系统生理学等译著背景,尽管国际上主流是分子生物学,80-90年代曾邦哲认为系统生物学(因systematic biology与systems biology中译都为系统生物学而更多采用“系统生物科学”)包括了分形、混沌理论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基因组计划之后将回归到系统生物学方法;因而,在世纪之交于国际上规模化倡导系统生物科学(包括医学)与工程的系统理论与实验、计算生物学等交叉研究的学科体系。
全息论等无论是理论或是假说,其影响在于使国内外科学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医学(比如《黄帝内经》)和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极为丰富的系统思维。20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西方科学界的分析还原传统已经因为系统思维模式的发展而导致科学视野的图景发生了根本变革。在西文原著中有不少描述中国文化、哲学、科技、体制和艺术等对西方近现代化影响的资料,全息论是中国人自己积极挖掘传统中的宝藏并使之现代化而成为现代全球文明的创新体现之一。
论癌
癌之所以成为最令人恐惧的疾病,就在于癌的机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阐明,从而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治疗战略和积极的预防战略。目前广泛应用着的细胞抑制剂抗癌化疗药物,实际上有着诱发新癌症的危险。而新的治癌战略应该是:促进癌的分化和发育以突破滞点,使癌的发育穿出发育时间轴上的癌区而正常化。
癌机制的全息胚癌区滞育论
在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卵裂期,细胞分裂快,细胞大小不一,动物极的细胞小,植物极的细胞大,细胞边界不清。到桑椹胚阶段,细胞密集地在一起,成为一个实心的细胞团,好像桑椹一样。而从桑椹胚发育到囊胚,细胞就出现了分化,细胞排裂成整齐的一层,中央留出了一个很大的腔,-囊胚腔。全息胚学说己经指出,生物体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全息胚组成。全息胚具有重演性,滞育和生长性。如果生物体上的这些由体细胞而来的全息胚在重演的整体发育的过程中,全息胚的发育受到抑制,全息胚恰好滞育在卵裂到桑椹胚这一发育阶段,不向前发育了,而只是进行单纯的生长,那么,全息胚的细胞就会快速分裂,密集成团,细胞大小不一,这个全息胚就是通常所说的癌。这样,就可以给出关于癌的本质的定义:癌是滞育在卵裂期或桑椹胚发育阶段的全息胚。癌确实具有卵裂期和桑椹胚期胚胎的细胞学特征。癌细胞分化差,密集成团,排裂混乱,大小不均,核分裂相多见,细胞之间界限不清。
癌移核实验和癌
体细胞的核移植到了去掉核的成熟卵子中已可无性繁殖出青蛙,从而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癌细胞通过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取得相同的结果。全息胚具有加成性,即两个或几个全息胚嵌合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新的全息胚。动物全息胚的调整性是指细胞具有可塑性,越是低发育情度的全息胚就越有强的调整性。真正的全息胚在原肠作用后就丧失了调整能力,以后细胞的命运就象镶嵌型胚胎的细胞那样被决定了。在各种全息胚中,真正的胚胎发育能力最强,在癌——囊胚嵌合体中,囊胚是真正的胚胎,原来滞育者的胚胎——癌的细胞由于受到有强发育能力的囊胚的诱导,即受到囊胚的促进发育的物质的作用,癌细胞的发育滞点就可能被打破,穿出癌区而正常化。
征服癌症的新战略
为治疗癌症而服用细胞抑制剂可使正常的细胞的发育也滞在癌区,从而诱发出新的癌症。人体经常会有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需要经常进行局部的修复,参与修复的细胞需要迅速发育并达到被修复部位损伤前的程度,所以机体经常有细胞进行穿过癌区的发育达到应有的程度,杀死和阻滞目标物的治疗思想成为现代医学中根深蒂固的主导自疗思想。这种治疗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患者命运。任何破坏、杀死、抑制的治法同时也会破、杀伤、抑制正常生理机能。人们无法顾及长远利益时只能先顾及眼前利益,为了抑制癌的生长,能够诱发新癌症的细胞抑制剂被广泛使用着。这显然是一条不正确的治癌道路:目的是为治癌,其结果却在致癌,这就是细胞抑制剂抗癌疗化药的特点 。
癌是滞育于卵裂期或桑椹期发育阶段的全息胚,如果这种全息胚沿着发育时间轴继续向前发育达到囊胚或更高的发育阶段或分化阶段,细胞就脱离了癌的无分化的生长特性而正常化。这种新战略明显优于抑制癌的生长和发育治疗。
争议
关于全息生物学,学界一直颇有争论,其中以周慕瀛.全息生物学的质疑[J].医学与哲学,1993(03):54-56.、马文光.关于“全息生物学的质疑”的异议[J].医学与哲学,1994(04):56-57.、周慕瀛.答“关于《全息生物学的质疑》的异议”[J].医学与哲学,1994(11):56.三篇文章为代表,业内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如:
[1]马文光.怎样才能科学地评价全息生物学——全息生物学的科学与哲学之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5(05):276-278.
[2]叶永在.生物全息律是客观规律─—与《全息生物学质疑》作者商榷[J].医学与哲学,1994(06):12-15.
[3]张颖清.全息生物学·驳邹承鲁院士·爱国主义与诺贝尔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4-19.
以下附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1923.5.17-2006.11.23)给《中国科学报》的一封信:
《中国科学报》编辑同志:
过去几年,所谓“全息生物学”的文章时有所见,国内生物学界对此有强烈的不同看法。现寄上周慕瀛同志的一篇文章,希望予以照登,以利百家争鸣。
关于“国际全息生物学会”,我查过“国际科学学会联合会(ICSU)”下属的人全部国际性学会名单,没有所谓的“国际全息生物学会”;又据我国科协的资料,所属全国性学会中也没有“中国全息生物学会”。
在国际上创建一门新学科,首先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正式学术论文,以取得国际同行广泛承认。用报纸、广播、电视或科普刊物进行广泛宣传是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的。一个没有取得权威的国际科学学会联合会(ICSU)承认的所谓国际学术组织,也只能认为是一种私人组织。希望在科技新闻宣传中予以注意,藉以维护科学尊严。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在严肃的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而是依靠报纸、广播、电视或科普刊物的宣传而获奖的。(1995年3月20日)
《中国科学报》1995年4月3日
言而总之,全息生物学经年以来颇受争议,但现阶段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仍具有一定的人群基础,是一门待检验、发展中而又具有其一定的实践性的学科,需要科学辩证地看待和认识。
参考资料
全息胚与全息胚学说.中国知网.1989\u5e74
全息胚针灸的机制.中国知网.1992\u5e74
邹承鲁院士给《中国科学报》的一封信.人民网.1995\u5e743\u670820\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9:20
目录
概述
学科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