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ōng jūn,意思是指罚犯人到边远地区从事强迫性的屯种或充实军伍,是轻于死刑、重于
流刑的一种刑罚,类似现在的劳改,作为死刑代用刑 “刑莫惨于此”。
词语出处与详解
1、入伍当兵。
①《宋史·兵志七》:“
都水使者 陈求道 请招刺保甲五万充军。”
②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却说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如伤者偿命;又谕众降兵曰:“汝川人皆有父母妻子,愿降者充军,不愿降者放回。”于是欢声动地。
③《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成亲》:“儿子应募充军,从征安南去了。”
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南北两军皆开回八月以前原驻地点,其学生女子等充军者,悉令回籍安业。”
2.古代的一种刑法。把罪犯发配到边远地方去服役。
①《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馀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②明 《杀狗记·孝友褒封》:“着枷号市曹三个月,满日各杖一百,发边远充军。”
③ 巴金 《砂丁》:“我听见人家说挖锡矿比充军还受罪。”
另一种解释是:冒充士兵入伍。
历史典故
发遣罪人充军,
秦汉时就有, 宋、元创设,明正式入律,开始主要是出于
卫所兵制充实军士的需要,后来成为重刑苦役制度,分极边、烟瘴(均4000)、边远(3000)、边卫(2500)(清为近边)、沿海附近(2000)(清为附近)等
执行刑罚场地。充军重刑在明朝是极为盛行的。清朝也存在,其一般在定罪后由
兵部发配。与
明律不同:不连带家人,情节轻的可“更赦放逐”,不必“永远”。明朝是
附加刑,清朝成为独立
刑种。
“充军”之名大概在宋代前后才正式出现,直到明代才开始作为一种
刑名普遍行用。但把罪人发入军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并行用不断。 隋唐以前,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只是偶尔行用,具有随意、临时的特征。如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曾“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
陆梁地”,其中就有把“逋亡人”等犯罪之人补充军伍进行作战的;
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曾发天下“七科”随
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朔方,其中发入军伍的多数也是有罪之人。南北朝时期,逐渐出现了降死戍边的规定,如北魏高宗时期,大臣
源贺上书,提议,“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谪守边境”。高宗遂令“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边”。(《魏书·源贺传》)这一时期,不仅把犯罪之人发往军中,而且使得“发罪人为兵”成为降死一等的重刑。
明代是“充军”正式形成制度并大规模行用的时期。隋唐以后
流刑的惩治力度不足,是每个以五刑制为国家
刑罚体系的朝代都曾经面对的问题,却仅有元明两代以发罪人为兵的大量行用来解决。
明代,军事上实行
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明初太祖时期模仿北朝隋唐的
府兵制而创建的一种军屯性质的
军事制度,是明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世袭为兵,列为军籍。最初,每个军士受田15亩以维护生活。之后,某些地区增加到50亩。这样,使得军队能够自给自足,从而使朝廷无须从国库按月拨发粮饷便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边防力量。军人独立成籍,并世代负有服军役的义务。自明初确立军籍与
军户之后,国家再无
新定军户之事。也就是说,明初确定军户以后,在正常的渠道内,明代的军户一直没有增加的机会。
为了维持卫所制度,保证军伍的充实,首先要维持军伍本身的实力,即保证军官军人的惩治在军伍之内实行,从而保证军伍本身的力量不至流失。因此,充军制度最先在军伍内部实施。《
大明律》制定“军官军人犯罪免徒流”文,规定:
“凡军官军人犯罪,律该徒流者,各决杖一百。徒五等,皆发二千里
内卫分充军;流三等,照依地里远近,发各卫充军。该发边远充军者,依律发遣,并免刺字。若军丁、军吏及较尉犯罪,俱准军人拟断,亦免徒流刺字。”
这样做既保证了对军人犯罪的惩处,又免除了由于对于军人惩处造成的军人的流失,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然而,自从15世纪后期开始,
卫所制度便呈现出衰败的征兆。地方将领贪污腐化,把卫所军官当作有利可图的职位,以便中饱私囊;士兵被拼命压榨,使得他们一
有机会便极力摆脱军户身份。据史载,到了16世纪初,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甚至达到了其总数的80%。兵户数量的持续减少,无疑导致了国家兵源的紧张。
为了解决国家兵源的不足,缓解兵源紧张,就必须想办法补充军伍人数。在这一思路下,充军的对象便扩大开来,把大量非军籍的平民罪犯发往军伍为兵,以补充军伍人数的不足,从而更持久地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兵士。
与历史时期的“发罪人为兵”相比,明代充军的实施规模最大。这首先体现在法规的设置上。明代200多年间,充军法规的发展持续不断。明
洪武初年,只是偶有充军记载。二十六年定充军罪名22款。加上《大明律》46款,共68款。但发展至
嘉靖年间为213款,
万历增加至243款。法规的增加,自然使充军的适用范围相应扩大。从明初到明末,充军针对的对象与罪行都呈现出明显的
发展趋势。明初,充军的对象以军官军人为主,尽管在洪武一朝,也有相当数量的非军籍人充军,但充军为军官军人特设的特征比较明显。然而随着充军法规的发展,充军的对象逐渐普遍化,至
弘治《
问刑条例》,上至文武官吏,下至军民百姓,都在充军之列,尤其是军官军人与非军籍人的充军条目大致相当,明初充军为军官军人特设的特征逐渐淡化。同时,充军的罪名也不断增加,吏、户、礼、兵、刑、工各方面均有相应的适用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