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发生于出生至18-20周岁间一种
小儿眼部
疾病,较
儿童内斜视少见,
外观上表现为一眼或两眼眼位向
外眼角偏斜,
俗称“瞟眼”、“白眼”,常伴有不自觉的歪颈和阳光下的闭眼
症状。
分类及治疗
1.先天性外斜视:是发生在出生时或生后1 岁以内, 不伴有眼部及全身异常的
斜视, 为外斜视中的特殊类型。这种外斜视往往是恒定性的,
斜视度数也很大,对
视力、
立体视觉发育都有严重影响,因尽早
手术治疗。
2.共同性外
斜视:35%~70%发生在2岁以内,表现为两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一眼视轴偏向颞侧,
眼球运动无障碍,
注视任何方向时斜视角均相等,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外斜开始表现为外隐斜,随年龄增长,融合功能不足,集合张力减弱,进一步发展为间歇性外
斜视,即在疲劳或精神不集中时出现
外斜,当用意志控制时,外
斜视消失,亦可出现
视力疲劳、
视力模糊、
复视、眼酸和
头痛等症状,最后发展为恒定性外
斜视。如斜视
度数很小,可以戴负镜及辐辏训练,若看近大于10°(20Δ),可手术治疗,治疗时机以7岁前为佳
治疗与矫正
小儿斜视的治疗方法,因
斜视的类别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
手术疗法与非手术
疗法。
(一)
手术疗法乃以手术的方法
调整外眼肌的强度与附着点的位置,使眼位趋于正常。先天性内
斜视与上下
斜视大多需要手术治疗,非
调节性而且斜度大的
斜视通常亦需要借着手术的方法来矫正。
(二)非手术疗法:并非所有的
斜视都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是调节性内斜视,只要戴上适当的
远视眼镜或双光镜就可以
矫正。如果并有中高屈光
异常,亦常需配戴
眼镜来矫正,另外可借着轴矫正训练的方法来帮助两眼单视能的恢复与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视轴矫正训练机来训练,或者配戴棱镜镜片……等。如果并有弱视,则弱视的训练亦是不可或缺的
治疗。
发病原因
1、先天异常
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
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
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2、发育不完善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
这段时间如有高度
屈光不正和
屈光参差、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以及黄斑疾病、视传导通路疾患,不能形成双眼单视就会发生斜视。或者由于儿童原来形成双眼单视功能不稳定,外界的刺激(如发烧、惊吓、外伤等)使这种不稳定的能力减弱丧失而引起斜视。眼斜视后又阻碍了双眼单视发育,加重了斜视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
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3、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
如果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或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内斜”;相反,外展过强,集合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外斜”。
4、眼球发育特点使儿童易患斜视
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