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内斜视,指发生于出生至18-20周岁间一种常见的小儿眼部疾病,发病率约为1%,外观上表现为一眼或两眼眼位向鼻侧根部偏斜,使得双眼黑睛内聚,形似鸡类双眼,故俗称“斗鸡眼”、“对眼”,又叫“小儿通睛”。
1.先天性内斜视:
婴幼儿型内斜视,又称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内斜视,发病原因多为先天性
屈光不正、先天性内直肌筋膜异常及先天性外直肌损伤麻痹以及遗传等,屈光不正的度数不大,两只眼常能交替注视目标,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最佳手术年龄在6个月至2岁。2岁以后再行手术治疗 ,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视觉功能障碍。
2.
调节性内斜视:由过度的调节性集合所引起,常表现为小儿在视物时不自觉的出现偏头、歪颈,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种,完全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2~5岁发病,多有中高度远视,开始时只在注视精细目标时候出现内斜视。一旦戴镜,远视得到矫正,斜视可以消失,故及时配镜矫正可不需手术治疗。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3岁发病,常有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等,在戴镜矫正远视后,仍需要手术治疗。
3.良性的假性内斜视:婴幼儿的两眼间之鼻根处多宽而扁平,眼球内侧的眼白部份被鼻侧的皮肤遮住了,看起来黑眼珠好似都位于眼球的鼻侧一般。此种现象待宝宝四、五岁后随鼻梁的逐渐发育可自然恢复。
儿童内斜视的治疗方法,因斜视的类别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
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
(一)手术疗法乃以手术的方法调整外眼肌的强度与附着点的位置,使眼位趋于正常。先天性内斜视与上下斜视大多需要手术治疗,非调节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视通常亦需要借着手术的方法来矫正。
(二)非手术疗法:并非所有的斜视都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是调节性内斜视,只要戴上适当的远视眼镜或双光镜就可以矫正。如果并有中高
屈光异常,亦常需配戴眼镜来矫正,另外可借着轴矫正训练的方法来帮助两眼单视能的恢复与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视轴矫正训练机来训练,或者配戴棱镜镜片……等。如果并有弱视,则弱视的训练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疗。
儿童内斜视斜视角大;一般大于30△,约有50%患者超过50△,远近距离斜视角相等,且稳定,不受调节影响,偶见斜角在几个月内有明显改变。应该注意的,患儿两眼常常不能外展,但这不是双眼
外展神经麻痹,而是继发于交叉注视的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偏斜度较大,且有弱视,但无交叉注视,此容易将有旁中心注视眼误认为是一侧外展神经麻痹。事实上,先天性单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是很少见的。
大多数先天性儿童内斜视患者的表现:第一眼位有交替注视(alternatefixation),双眼视力相等,向两侧看时有交叉注视,即向右看时,左眼注视,向左看时,右眼注视。少数患者无交替性注视,斜视眼可发生弱视(amblyopia),弱视发生率约占40%,并且弱视程度很深,伴有旁中心注视。
先天性儿童内斜视患儿至2~3岁时,可出现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issociatedvertivaldeviation,DVD),表现为非注视眼上转、外旋,注视眼下转、内旋;78%患者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还可见
眼球震颤,为旋转性或水平性,震颤有时是隐性的,仅仅在遮盖一眼后出现,或在内收时眼震减轻,外展时眼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