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
汉语词汇
信心,汉语词汇。拼音:xìn xīn 指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而若只相对于行为,信心亦可就定义为是对行为过程的反应。信心表现为对实现行为任务目标成败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外在意识,信心表现间具有相互的统一谐调性,其中任何一种表现都会成为其它两种表现的反映。信心以对行为的心理作用效能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行为业绩感三个层次,其中低层次的信心被包含于高层次的信心之中。行为态度和行为信心在任务目标上的对立统一会形成个体的士气,或称之为积极主动性
释义
1. [Sincere desire]:诚心
信心不欺
2. [Devotion]:虔诚信仰宗教之心
奉佛信士,又不识我佛度世之理,惟以施财焚诵为信心。——《后西游记
3. [At random]:随心;任意
信心而出,信口而谈
4. [Confidence;Conviction faith]: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有信心提前完成任务
例句
1、诚心
晋袁宏《后汉纪·章帝纪》:“晖闻其妻子贫穷,乃自往候视,赡赈之。其子颉怪而问之,晖曰:‘吾以信心也。’”
黄虞稷《周亮工行状》:“其敦笃友朋,信心不欺,则如朱文季。”
现代 · 钱穆 《晚学盲言·物世界与心世界》:故农业民族仰天俯地,多信心。对之有信,始有忠。
2、虔诚信仰,宗教之心
唐李德裕《赐回鹘可汗书意》:“信心既去,翕习至难。且佛是大师,尚随缘行教,与苍生缘尽,终不力为。”
前蜀贯休题弘顗三藏院》诗:“岳茶如乳庭花开,信心弟子时时来。”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颤笠》:“宋金将老僧所传《金刚经》却病延年之事,说了一遍。宜春亦起信心,要丈夫教会了,夫妻同诵,到老不衰。”
清 · 《后西游记》第六回:只要你信心努力,成就我的前志,若到危急之时,我自来救你。
清 · 《后西游记》第六回:昔太宗皇帝信心佛宝,求取真经,阐扬大道,故历世享太平之福。
3、随心任意
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常郡司理吴兆壆,闽人也,冷面慈肠,信心而行,绝无顾忌。”
袁宏道《与张幼于书》:“至于诗,则不肖聊戏笔耳。信心而出,信口而谈。”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公信心直行,矢慎矢公,终其任无一幸进者。”
4、相信自己的理想、愿望或预见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我们是完全有信心的。”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望了一阵,他转身问:‘拿下蟠龙镇,你有没有信心?’”
巴金《三次画像》:“画家更成熟了,更勤奋了,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有信心了。”
心理学概念
信心的定义
信心是指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信心表现为对实现行为任务目标成败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外在意识。信心以对行为的心理作用效能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行为业绩感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将人们动机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融入精神分析学的本我概念,再结合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有关动机的外诱因与内驱力的观点,则所谓行为动机,从内容构成上讲也就是指本我(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自我(外诱因+外压力)与超我(内驱力)。而由于“本我”对行为的作用只能通过自我与超我实现,所以所谓行为动机又是指包含本我的自我与包含本我的超我。自我是指人们对行为实现的各种可能性的认知或现实事物对基本欲望的吸引力与抑制力的主观感受。如果将“自我”概念意志化,即将行为成功的可能性的认知感受在人们内在意识上加以“肯定化”的转化,则由于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的愿望和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信任,所以这种“意志化”了的自我指的也就是信心。
信心与态度的区别
心理活动中当信念唤醒人们的行为意志时,就会产生人们的行为信心与行为态度,而行为信心与行为态度在意志过程的作用下与相应的任务目标相结合时,就会产生意志行为。信心和态度都是从信念中转化而来的,但信念只是态度和信心产生的基础,信心和态度中包含信念但并不是信念。信心与态度是人们的信念,在意志行为中由于意志过程的作用,而产生的分化。而许多心理学家在学术观点中草率地就将信心就归之于态度。心理学家迈尔斯(1993年)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中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方面相互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如果认可这一态度的理论,那么将信心、自信等归属为态度则就是欠妥的。这是因为态度所包含的行为倾向,是指人的需求、欲望、意图等等的意向,如此则态度中的认识和情感,又只能是与需求与欲望等行为倾向相统一一致的认识与情感。信心与自信作为人的理智成分,其对外在的认知及其情绪表现,所依赖的是人们对所存在的客观环境及其相关事物的主观判断及其评价,它会受主观需求愿望等态度要素的影响,但又绝不是人们需求愿望的附属物。就如在生活现实中,股民在选择投资某股票时只会说我对这只股票有信心,而不会说我对这只股票有态度。自信、信心不附属于态度的根源是由于客观事物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虽然自信、信心有时也会是主观的,但自信信心终究还是主观对客观存在的外在反映,而态度则只能是主观对主体需求愿望等行为倾向的内在反应。由此可知,若在信心、自信的概念与阐述中将它们归之于态度是不正确的。
信心心理表现
信心是指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信心相对于行为又可理解为对行为过程的反映。信心表现为对实现行为任务目标成败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外在意识。而信心的外在感知强度,与其情绪反应强度、外在意识强度表现是呈反向的。当个体相对于一定行为目标实现越感知为有信心时,其相应的情绪性、外在关注度上反倒会表现得越平静。只有个体相对于一定行为目标实现感知为缺乏希望甚至于绝望时,其外在情绪、关注度上才会表现得很复杂强烈。但尽管信心中外在感知的强度和信心中的情绪、外在意识强度在表现上是成反向的,但在行为的共同反应上信心构成中的内在认知、情绪和外在意识三要素还是具有统一谐调性的关系。所谓情绪的统一谐调性关系,是指信心表现中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与外在意识中任何一种表现,都会成为其它两种表现的反映。
外在感知
信心构成要素中的外在感知是指人们对行为必定成功的认识过程。由于这种认识过程只能是对行为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期,所以这种认识过程实际上又是一种对行为过程的想象和推断,包括对行为成功的希望或失望以及对所处环境安全感,也相应包括在行为过程中对影响行为成败相关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嗅觉、视觉、听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深度的社会与自然规律观念与思考等等。信心自信的外在感知强度与其对相应事物的情绪反应强度是相反的,行为中当你听到、看到、接触到、思想到的东西,而使你对行动前景感到难以琢磨、犹豫不决,引起较大的情绪反应强度的时候,恰恰证明你对自己或所属群体在追求相关行为目标,是否能够有所作为是没有自信的。比如当体育运动员为参与某项重要比赛的策略而举棋不定时,恰恰表明他(她)对自己真实的体育运动水平是存在疑虑。
态度中的认识认知(内在知觉)和信心中的外在感知的区别在于态度中的内在知觉是对行为目标目的的必要性的思维判断,而信心中的外在感知是对行为过程难度的思维判断。内在知觉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行为目标及其目标可满足度的较主观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内在满足或痛苦等;所以它主要是一种身体和社会需求的感觉;而外在感知是人们在行为中根据自己的大脑及其外在的感觉神经系统功能,对行为过程及其行为实现可能性较客观的反映过程,所以它主要是一种对自我生理与社会功能的客观评判过程。
区别
情绪及其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在行为中是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信心中的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中国古人将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而现代心理学按情绪反应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状态三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得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辗转反侧、思虑焦虑会是茶饭无味、悲会是痛心疾首、恐会是手足失措、惊会是瞪目结舌等等,这都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较典型的反应。情绪的外在反应强度与信心的外在感知强度表现是相反的,当人们外在感知到的信心很强大时,在情绪表情上往往表现得很淡薄。而只有在内在信心不强或说是处在不稳定状态时,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才会有较强烈的多种多样的情绪表情的反应,只是其中的喜悦高兴情绪则是内在信心由不稳定到稳定状态的过渡性表现。
态度结构中的情感和信心中的情绪、信念中的尊严尊崇心理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在于:情绪情感是分化于信念中的尊严尊崇心理,信念是情绪情感的根本;情感是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情绪是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
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显然这一情绪定义是将情绪附属于态度。而若将情绪所属,套用现今较为常用的态度结构理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则显然这一情绪定义是将情绪和情感等同或者是在将情绪作为情感的一部分。而实际上,许多涉及情绪与情感关系的心理学教科书中都在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以上理论一方面将个体的纯个人的与物质层面的,幸福、美感、憎恶、喜爱等感受,排斥到了情感内含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既各自体现又交叉共存的现象。这就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人类爱情感受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应情绪会随情境变化感受的不稳定性,是进一步表明了爱情和相应的情绪反应虽然相关但却是有区别的两个心理过程。所以,将情绪和情感简单地混为一谈,或者将情感和情绪以是否基于社会需求为标准来相区别都是不合情理的。
从不同的药物刺激结果,亦表明情绪和情感在生理反应层面上是两种不尽一致的过程。一方面,情绪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肾上腺素却是喜、怒、悲、恐等各种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就曾给一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但另一方面,肾上腺素却不是情感变化的必要条件。情感虽亦是多种多样的,但特定的情感仅与特定的欲望乃至其相关药物有联系。比如若人没有男女的区别与性欲的存在是很难有爱情产生的,所以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对异性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但却不会因为其吃了春药随之亦会强化其对食物的喜爱,更不要说肾上腺素不可能包管各种情感了。
情绪情感共同作为行为反应中的与生理相关的心理评价部分,其实质性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外在意识
信心中的外在意识是指人们大脑觉察行为过程的清醒程度和反应灵敏程度,可通过个体的言语清晰度和动作准确度表现出来。外在意识是人脑对行为过程的反映,在对行为的形容中外在意识从高到低包括应激、警觉、清醒、冷静、疲倦、恍惚、催眠状态睡眠状态。除了昏迷等无意识状态以外,正常情况下人们在睡眠时外在意识水平最低,在应激状态时外在意识水平最高。外在意识反应的灵敏程度与信心的坚定强度是相反的,当人们信心外在感知很强或过强时,对行为中的外在刺激往往会表现得轻松自然或蛮不在乎;只有当人们外在感知到的信心不足时,对行为中的外在刺激才会表现出紧张,甚至是草木皆兵。
信心中的外在意识与信心中外在感知的区别,在于外在感知是一种对行为成败的思维判断,而外在意识则是对行为成败的注意关注。态度中的意向和信心中的外在意识的区别在于:内在知觉是对满足需求愿望的行为目标的注意关注(包括对吃、穿、住、用、行、金钱、权力等等相联系的具体目标事物及其相应环境的内在意愿欲望),表现为内在满足或痛苦等;而外在意识是对满足需求愿望所涉及的行为过程的注意关注(包括对外神志感应上的应激、警觉、清醒、冷静、疲倦、恍惚、催眠状态、睡眠状态等等),主要表现为一种由外在意识依目标目的对思想行为的调控。
信心心理分类
信心以对行为的心理作用效能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行为业绩感三个层次。行为态度和行为信心在任务目标上的对立统一会形成个体的士气,其中自我效能感与态度中的利已心理在相应任务目标上的对立统一会形成士气中行为作用最低层次的自觉性;集体效能感与态度中的归属心理在相应任务目标上的对立统一会形成士气中作用中级层次的凝聚力;行为业绩感与态度中的荣誉心理(面子)在相应任务目标上的对立统一会形成士气中作用高等层次的自我实现心理。在信心分类中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行为业绩感由于都根基于信念,所以它们都包含信念的相应表现;而自我效能感又从属于集体效能感,集体效能感又包含自我效能感的表现;而集体效能感又从属于业绩经验感,业绩经验感中又会包揽自我效能感与集体效能感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产生于基础信念中对自我效能的觉悟,信念相关本能中的自我效能包括个体自身的禀赋、知识、经验、技能、习惯习性等,当自我效能与一定的目标任务相联系时就会唤醒自我的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依赖于行为行动中体现出来的行动实力,而由于一切物质条件必须由人掌控才可能体现出行动实力,所以所谓行动实力最重要关键的是人员人才的问题。在敌对或竞争状况下,个体对本群体行动实力的理解受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个体对敌我情况或竞争双方情况的理解;二是个体对达成群体所要使用的战略战术或说是策略方法的理解。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到个体对敌我情况理解、对群体行动策略方法的理解的限制,在这些限制的基础上,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所依赖依据的包括:人员的数量、武器装备状况、体力精力状况、个体的行动技能、群体主官的指挥能力等。由于自我效能感对加强我方精神上的优势和导致敌方精神上的崩溃具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在群体行动中指挥者都乐意在适当时机故意夸大、显示或者是虚构、掩盖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以加强己方的行动信心,打击敌方的自信。
总而言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包括多项内容,有真实的和不真实的。当个体所拥有的真实或不真实的自我效能感使其认识到足以实现或难以实现一定的目标时,这种自我效能感就会起到加强或削弱其自信心的作用。
集体效能感
集体效能感是指个体在认同群体内自我角色的基础上,对群体实施整体协同配合后的效率和能力的自信。表现为个体对群体及其群体具体成员在协同效能上的信任感,乃至相反的怀疑感、猜疑感等等。同时,由于集体效能感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之上,所以集体效能感亦包括自我效能感的内容与表现。集体效能感是中层次级别的信心状态,其从根本上是源于个体信念中对自我潜能的意识,但就其直接源泉还是在于自我效能感,只是这种分化出的自我效能感,是群体内各个体就整体配合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
群体成员的集体效能是在群体成员整体配合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首脑机关的组织控制和组织调节而实现的。同时,在这一组织控制和组织调节中,由于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文化条件作为保障,才能使首脑机关和群体中各部分真正实施和完成其整体配合的企图。所以,集体效能感可分为整体配合能力感、组织控制效能感、物质文化条件完备效能感三个方面。其中,整体配合能力感是群体成员对自我乃至集体是否有能力实施整体配合的自信;组织控制效能感则是对群体能否上情下达、左右协调、行动统一的感受;而物质文化条件的完备使用效能感,则给予了群体成员在物质文化空间上实施整体配合的信心。而这些综合到一起也就是群体的集体效能感。
领导指挥权威
指挥权威感是从属于集体效能感中的一种。指挥权威是指群体领导在指挥能力与指挥声望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指挥赏罚权力而使群体成员信服的程度。指挥权威感也就是指下属人员的这种信服感。群体领导指挥权威的重心在于“赏罚权”掌握的程度,高度的指挥权威是群体领导将其指挥权与赏罚权适当结合运用的结果,这一结合与运用可体现于以下六个步骤:第一步:根据群体领导的指挥能力来赋予其相应的指挥权力;第二步:群体领导从部下手中获取尽量大的赏罚权力;第三步:制订对群体成员行为进行赏罚的范围;第四步:制订赏罚的方式方法;第五步:完善群体领导本身的赏罚素质;第六步:赏罚政策的实施。
业绩经验感
业绩经验感是指个体通过人生生活经历、学习、工作与执行群体任务,所获得的成功与失败的知识与经验。包括自负感、自豪感、成就感,乃至相反的挫折感、气馁感等等。同时,由于业绩经验感是建立在自我效能感与集体效能感的基础之上,所以业绩经验感亦包括自我效能感与集体效能感的内容与表现。从士气的内在表现来讲,业绩经验感是士气来源方最高度的信心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在行动过程中借鉴自己本身的阅历、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实际的成败经验,而对现实及未来行动成败所形成的,相互之间具有随生共存的统一协调性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和外在意识。
除了知识、生活阅历和见闻以外,业绩经验感还突出表现为任务执行业绩和群体生活业绩两个方面。出色的完成任务的业绩可以起到稳定群体成员的行动情绪,从而坚定群体成员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信心的作用。而很多群体行动特别是军事行动往往需要群体成员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难困苦,这种艰难困苦对于初次接触到的人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并难以忍受的。但是,当他经过几次这种生活或训练,这种生活就会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促使他们敢于面对以后更多更艰难的生活生存状况。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09:24
目录
概述
释义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