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增谦
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
侯增谦,1961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矿床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人物经历
1961年6月,侯增谦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籍贯河北保定。
1978年—1982年,就读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地质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1985年,就读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1988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岩石矿物矿床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1992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2年—1993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3年—1994年,在日本地质调查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担任客座研究员。
1995年—1997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处长。
1996年,入选人事部等7部委“跨世纪人才工程”;同年,入选原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1998年—2000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院长助理、兼科技处长。
2000年—2005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 副所长(主持工作)。
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5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200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聘为“井冈学者”。
2013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2月,担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2021年4月,侯增谦院士受聘加入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
2022年10月,入选为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
2023年2月,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4年9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侯增谦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金属矿床地质研究,在金属成矿理论和矿产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的系统科学成果。
他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碰撞与成矿”国家973项目,系统阐释了青藏高原的成矿系统,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论,为建立全新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框架,指导了区域矿产勘查评价。
系统研究了中国境内并综合对比了西亚地区斑岩铜矿,创新性提出了大陆型斑岩铜矿成矿模型,丰富和发展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推动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找矿突破;
初步查明了西南“三江”区域成矿规律,研发了银多金属矿床定位预测技术方法,为三江重大找矿突破做出了贡献;
领课题组创造性地开展了区域流体地质填图,完成了中国第一幅流体地质图;
在中国国内较早开辟现代海底热水成矿新领域, 详细剖析了我国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提出了VMS成矿新模式。
2024年,由侯增谦院士团队牵头国际研究小组建立的碳锶铈矿超族分类命名方案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CNMNC)的正式批准。这是第一个由我国科研团队主导建立的矿物超族分类命名体系。
根据2021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网站显示,侯增谦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40篇(SCI论文86篇),其中, 第一和第二作者论文190篇(SCI论文60篇),在中国国内出版著作4部,在国际上主编专集3部。
作为第一主编在国际SCI杂志《矿床地质论评》出版了“Metallogenesis of the Tibetan Collisional Orogen”专集;与Peter Rona 教授合作主编了“Modern and Ancient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专集。
根据2021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网站显示,侯增谦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2项,科技攻关、重点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十余项。
人才培养
侯增谦认为“科研团队要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按需建设。”2003年团队组建时,他选定了“大陆碰撞成矿作用”的研究方向,他将碰撞造山带内规模最大的两类矿床(斑岩铜矿和MVT铅锌矿)确立为团队研究的“两条腿”,把大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作为研究核心,选择主攻斑岩成矿、铅锌成矿、构造与成矿等相关研究方向的优秀年轻人进入团队,后期又招募了碳酸岩稀土成矿、造山型金矿等方面的研究人员,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团队人才结构。团队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独立研究可深入到某一具体专业领域的前沿;同时又共同研究一个大的前沿科学问题,通过合作推进某一重大科学问题的进步。这样,不但能整合团队力量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更能促进团队稳定发展,易于在专业领域培养出领军人才。
侯增谦2018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后,站在国家和未来的高度,以重塑科学基金资助布局、提高基金资助效益、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为重心,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明确优先发展领域,构建学科发展和基金资助的“四梁八柱”。第二步,基于学科发展战略,围绕重大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顶层设计,开展前瞻布局,做出快速响应。第三步,全面落实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指示精神,特别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胆探索重大科学问题凝练机制、项目立项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他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在崇山峻岭的青藏高原,侯增谦带领团队潜心研究2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颠覆了国际流行的“碰撞难以成大矿”的传统认识,建立了青藏高原“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回答了大陆碰撞如何成大矿的理论问题,“为青藏高原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这项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而且在国际矿床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河北地质大学评)
侯增谦在矿床学基础理论和矿产勘查应用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贡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评)
侯增谦为成矿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中国大洋热液硫化物的研究与勘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评)
侯增谦研发了银多金属矿床定位预测技术方法,为三江重大找矿突破做出了贡献。(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2:4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