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
学术性群众团体
中国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是由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单位是自然资源部。学会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由秘书处和期刊处组成。
发展历史
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为1909年在天津创立的中国地学会。
1922年2月3日,学会在北京成立,是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
1924年1月5日,丁文江等六人联名在第二届年会上提出修改会章(1922年)第三条,在会员中增加通信会员和名誉会员,经大会通过。
1935年,学会迁往南京,峨嵋路21号。
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学会会徽。
1940年,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地质学会会歌歌词。
1943年3月,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九届年会通过在理事会中增设监事。
1996年,获国家科委“全国科学普及先进集体”称号,已连续五次荣获中国科协“全国先进学会”的光荣称号。
2012年,获民政部“4A级社会团体”。
2015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社团能力建设项目”。
2021年1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特色一流学会拟支持学会名单,拟支持金额为95万元。
2023年4月,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天津蓟州举行。
2024年1月,中国地质学会荣获中国科协2023年“科学也偶像”活动“最佳组织单位”
组织体系
代表大会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订、修改学会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会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制定学会工作方针和任务;
(五)决定章程规定的其他重大事宜。
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行使的职权:
(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或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
(三)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
(四)制定学会发展规划;
(五)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
(六)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七)决定会员的入会和除名;
(八)决定副秘书长和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聘任;
(九)向国家推荐重大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决定学会表彰和奖励事项;
(十)审定内部管理制度、筹集学会活动经费;
(十一)审议、决定学会其他重要工作。
机构设置
学会设有59个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研究分会、工作委员会)。
组织成员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个人会员6万多名,包括会员、资深会员、名誉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
业务范围
学会围绕中国地质科学技术与相关领域开展以下业务活动:
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同国内外地质科技团体和地质学家的联系;
二、组织和承担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三、编辑、出版、发行学会主办的地质科技期刊;
四、向社会普及地质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五、开展继续教育,组织和承办各类技术培训或技术研讨班、研讨会等,推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六、受挂靠单位国土资源部委托,负责中国注册地质师的资格认证的相关日常管理工作等;
七、开展地质科技咨询服务和地质科技开发工作;接受委托,对国家地质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进行科技咨询;开展地质科技项目论证、成果鉴定和奖励评审、文献和标准的编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评定等;
八、发现和举荐地质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在地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
九、向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十、承担上级单位交办的相关事宜和开展为会员服务的其他活动。
学术成就
学术交流
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30余个,涉及到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承办国际学术团体委托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经常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是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的学术交流会议,旨在为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年轻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中国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实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学术刊物
地球学报》栏目设置包括综述与进展、争鸣与探讨、研究与调查、技术与方法、快报与短文、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信息与动态等;是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网站(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等国际期刊检索系统收录;《地球学报》通过全国地质图书馆与国外近200个科研教学单位及图书馆建立永久交换关系, 成为馆藏重要期刊之一。
地质论评》所刊论文涉及地学和相关学科各领域,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等。
地质力学学报》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平台、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
地质学报》被国际诸多知名数据库收录,如EI Compendex数据库,美国汤森路透Zoological Record,Biological Abstracts,BIOSIS Previews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荷兰《地学数据库》,美国《GeoRef》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同方数据库等。
矿床地质》设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能源地质、院士论坛、青年矿床地质工作者园地、简讯等栏目;是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Chemical Abstracts》(美国化学文摘)、《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Pe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并被国内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岩矿测试》被美国《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剑桥科学文摘》、《史蒂芬斯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摘的《分析文摘》和《质谱学通报-增补》,波兰《哥白尼索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科技化期刊群》、《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等国内外18家数据库收录。
《中国岩溶》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成员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等重要数据库来源刊,主要栏目有岩溶基础理论研究、岩溶地貌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岩溶矿产地质、岩溶勘探和测试技术等。
《地质学刊》主要刊载地质学以及边缘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最新学术成果;《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并长期被《中国地质文摘》、美国化学文摘:光盘版》等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收录。
《岩石矿物学杂》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问题讨论、综述与进展、方法与应用、学术争鸣、环境矿物学、宝玉石矿物学、综合资料、简讯等;被《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俄罗斯文摘杂志以及美国《Bibliography and Index of Geology》(BIG)、《Chemical Abstracts》(CA)、《GEOREF》、《剑桥科学文摘》等收录,并一直是《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以及《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的核心期刊,还分别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收录为统计源期刊,已连续六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版)选定为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MI)和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等收录。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学会设立的“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即“金锤奖”和“银锤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野外地质杰出贡献奖”(即金罗盘奖)、“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科普产品奖”,主要表彰在地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人才,在行业内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0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在京揭晓。
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预测技术新进展、钨矿稀土矿等矿产成矿理论新认识与找矿突破、国内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全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勘查科技创新及应用。
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河南省栾川县深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重大突破、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科普教育
地学夏令营已成为向广大青少年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良好习惯的重要平台,是中国最具特色和影响的青少年夏令营。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字表示中国和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石”为元古宙地层,“水”为古生代海相沉积,“山”为中生代造山运动,“土”为新生代主要沉积。这四字位置正好反映我国地理特征,西边多山,东边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黄土堆积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阐述了地质学若干基本哲理。
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萌芽,古生一代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地文远溯第三纪,猿人又放文明花。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精神宗旨
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
积极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学风;
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我国地质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学会领导
现任领导
理事长:许大纯
副理事长:朱立新,马永生,王香增,邓军,任辉,徐开云,郝芳,侯启军,徐锡伟,郭正堂,琚宜太
秘书长:韦延光
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
副秘书长:朱立新,何庆成,马岩,万力,尹功明,宁树正,孙晔,张功成,张会琼,陈军元,范土芝,周少平,姚超美,刘军,傅志斌,雷时斌,蔡勋育,周尚国,夏鹏
常务理事:钟自然,李金发,于永腾,于庆和,马永生,王京彬,田锦川,王香增,王寿成,葛良胜,王焰新,邓军,朱立新,任辉,刘羽,严光生,杜运斌,李文鹏,李丕龙,李耀刚,陈正国,张立飞,武强,尚红林,郝芳,侯启军,侯增谦,袁建新,徐锡伟,殷跃平,高平,郭正堂,琚宜太,谢玉洪
理事:丁林,于开宁,于永腾,于庆和,于学峰,万力,马军,马军,马岩,马世军,马永生,马新华,王功逸,王生全,王成善,王兴志,王国平,王京彬,王宗起,王香增,王信虎,王洪亮,王焰新,杨占兴,王寿成,毛景文,文冬光,文怀军,邓军,石建省,叶为民,叶建良,邢树文,朱立新,任辉,多吉,刘羽,刘辉,刘静,孔海燕,刘立森,刘同良,刘延明,刘兴旺,刘树根,刘嘉麒,齐亚彬,齐福荣,江云华,孙丰月,孙玉壮,孙龙德,孙冬胜,孙焕泉,孙超,严光生,严学新,杜光伟,杜运斌,巫锡勇,李三忠,李子颖,李元恒,李友良,李从文,李文昌,李文渊,李文鹏,李志勇,李金发,李荣西,李树,李基宏,李献华,李耀刚,杨文光,杨玉坤,杨尚冰,杨经绥,吴岩,吴俊,吴能友,吴福元,何庆成,何治亮,何俊美,何海清,邹才能,宋广波,张力,张宏,张志忠,张世民,张立飞,张兴亮,张兴恒,张君峰,张金昌,张锦章,陆景宇,陈仁义,陈汉林,陈守民,陈运泰,陈海弟,武强,林中湘,尚红林,岳盛林,金之钧,金若时,周琦,周尚国,周涛发,庞雄奇,周新民,郑长胜,郑柏平,赵文智,赵亚辉,赵先良,赵贤正,郝芳,郝梓国,胡友彪,胡华斌,胡时友,胡瑞忠,钟自然,侯克常,侯启军,侯效钦,侯增谦,姚华舟,秦勇,秦建华,袁训来,袁建新,倪军,徐勇,徐义刚,徐锡伟,殷跃平,高平,高锐,郭少维,郭正堂,郭福生,郭密文,董书宁,琚宜太,琚宜文,彭轩明,蒋少涌,韩子夜,韩晓峰,舒德干,谢玉洪,梁丹,楼国长,简文彬,漆立新,谭克龙,薛斌义,陈爱兵,常象春,熊彬
监事会:
监事长:王真奉
副监事长:漆家福
监事:付水兴,龙长兴,李俊
党委:
党委书记:钟自然
党委副书记:李金发
纪检委员:邓军
组织委员:朱立新
委员:朱立新,马永生,王京彬,王焰新
历任领导
会士名单
第二届会士
徐长贵: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资深勘探专家
王家鼎:西北大学二级教授
操应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级教授
朱光有:长江大学特聘教授、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李子颖: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核地质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
参考资料
社会组织查询.国家社会组织管理局.
学会简介.中国地质学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1 23:3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