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1000-1064年),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
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思想家。
咸平三年(1000年)三月初一,余靖生于少时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师从舅父黄正,后师
林逋、
张伯端,学业大进。
天圣八年(1030年),朝廷新置书判拔萃科,余靖考中第一,提为授
将作监丞、
新建知县。
景祐三年(1036年)2月,推集贤院校理,同年5月,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
范仲淹辩护,与
尹洙、
欧阳修一同被贬,降监
筠州酒税,从此知名。
庆历三年(1043年),擢
右正言,专门向皇帝进谏奏事,余靖正直敢言,曾多次为建言“
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
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见《宋人轶事汇编》)他的多数建议为仁宗所接受,因而与欧阳修、
王素、
蔡襄,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
四谏”,提出‘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从政
六箴。他积极提出各种谏议,主张要变更尽依“
祖宗故事”的旧法。倒如举人才、去冗兵、
冗官、宽租赋、厚农桑、省佛事、节国用等建议。涉及人事、治民、边政、刑法、租赋、御盗等多方面。上述种种,都为
范仲淹、
富弼等人后来推行“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提供了先行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准备,余本人则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
庆历四年(1044年),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巧妙地运用
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
皇祐四年(1052)年6月,余靖于丧次被起用为
秘书监、知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旋改知桂州(今广西桂林市)、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后下诏经制广州。
治平元年(1064年),余靖回京述职途次南京,偶染风寒,病重不起,卒于
江宁府秦淮亭,享年六十五岁。
英宗闻讯恻然,辍朝一日,追赠
刑部尚书,谥曰“襄”,后人尊称余襄公。
孔平仲谈:余靖不修饰,作谏官,乞不修开宝塔。时盛暑,上入内云:“被一汗臭汉薰杀,喷唾在吾面上。”
两京留守
推官、
馆阁校勘蔡襄作《
四贤一不肖》诗,称誉范、欧阳、尹、余为“四贤”,以高为“不肖”。其中诗句“斩然安道生头角,气虹万丈横天衢。臣靖胸中有屈语,举嗌不避萧斧诛”大大赞扬了余靖的胆识和气概。
余靖《
武溪集》中对儒与佛有一些精彩论述。他赞叹佛门“无刑而威,无爵而劝,归之者如川之流,壅之不停,去之不竭”,感叹儒门淡薄,“世有积善而遇祸,积恶而蒙福者,虽有仁智无如之何”。他认为儒佛二教实不相违:“儒以礼法御当世,使人迁善而去恶,佛以因果诲未来,使人修福而避祸”。
墓地位于广东省韶关市
武江区甘棠乡成家山。墓有半圆形封土堆,墓状庄严,墓碑署“宋尚书余襄公安道墓,北伐军总司令
谭延闿题”。地面原设置的石雕无存,1960年
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款修墓,并重刻
欧阳修撰的
神道碑竖在墓右侧。余忠襄公之祖母王氏墓,位于忠襄公墓左山脉,相隔约300米,墓碑署“下邳
余姓坟墓,道光三十年重修”;余忠襄公之父庆公墓,位于余襄公墓与王氏太夫人墓之间;余忠公襄公淑配林氏夫人墓,位于忠襄公与庆公墓之间,墓碑署有“余氏祖墓,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