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瑊墓位于
庐江县白湖镇陶冲村,何瑊原名
韩瑊,是
韩厘王次子,韩桓惠王弟,秦朝时因故
改姓为何,为何姓始祖。2004年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的起源
何氏源于
韩氏,韩氏又源姬氏,是
周武王姬发次子
唐叔虞后裔,传 至韩虞(即
韩景侯)与赵氏、魏氏将晋国一分为三,直至宣惠王(八十世)正式称王。与齐、楚、燕、赵、魏、秦并称
战国七雄。
庐江何氏始祖埋(何)瑊(第五十一世)是
韩厘王次子韩桓惠王弟,韩王安叔父,瑊祖尊励且贤是韩国的
公族大夫,与
韩非冈秉同政。因归谏韩王安不要朝秦,韩王安不听,瑊祖退居
韩原。至韩王安被秦掳韩国灭亡,瑊祖被迫携妣姜氏遁至庐江,隐于安津,以打鱼摆渡度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至白浪沙遭人袭击,疑是六国遗族所为,下令搜捕六国遗族,欲行斩绝。秦史路过
东乡西津,诘问客居姓氏,当登舟问到韩时,瑊指结冰的河水说“姓此”,本意以河水之寒冷代“韩”。秦史误以为姓河,便登记为河氏,事后
韩瑊得知来诘者是秦史,大惊道:“吾免于刀祸,河字功也,岂可似水泛滥而无所归”。遂依音改河为何,何本于韩,源于姬,韩何同姓。
相关史料
据记载:何氏始祖何瑊,与妣姜夫人卒后,葬于
庐江东乡望淮冈之原(即庐江
白湖镇陶冲村之“何大坟园”),后代培附冢埠垒垒,传名称之为何坟岗墓。此墓宋时犹存。庄简
李光(系宋代名臣曾任礼部尚书)过览瑊公夫妇墓时感赋诗云“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火灼,吕螟那得误凝冰,同舟百代行人济,
华表千年归鹤鸣;淮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待自发崇陵。”
《浈阳水木记》是什么年代的著作,作者是谁?为什么其中有何姓源流的记载?
何瑊“指河为姓”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真实?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1)《浈阳水木记》作于何时,作者是谁?
据部分广东何氏家谱所记,《浈阳水木记》作者是“东汉荆州
主簿何颙”。清光绪年间何朝彦纂修的《羊城庐江书院全谱—何氏初祖世系图》也载:(十一世)“(何)颙,东汉荆州主簿,徙阳山通儒坊,作浈阳水木记,为阳山通儒始祖。公元105 年卒。”
《羊城庐江书院全谱——阳通儒坊世系谱》载,“颙祖为东汉荆州主簿,徙阳山通儒坊,作浈阳水木记”,“颙祖字维仰”,“颙祖为东汉荆州主簿时,大庆族人已众,田宅不给,祖同妣邓氏徙居阳山通儒坊,作浈阳水木记,载得姓初祖以来十页世系。卒葬在延陵岗阳山。”广东新会尚书坊《何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并称
何颙是记载何族历史的第一人。但是,何氏家谱所载准确吗?
经查,《
后汉书》和家谱中有两个“东汉何颙”:一个是“
议郎何颙”(以下称南阳何颙),一个是“荆州
主簿何颙” (以下称阳山何颙)。
《后汉书》记载的何颙,乃智谋之士,任过北中军侯、议郎,是东汉时期的名人。一代名医
张仲景少年时曾拜访过他,
一代枭雄曹操对他也甚为敬仰,《后汉书》有
何颙传。
《后汉书·何颙传》载: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今湖北
枣阳)。少游学洛阳。因
陈蕃、
李膺之败牵连,颙亡匿
汝南(今属河南)间。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及
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
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事未遂,颙忧愤而卒。后来
荀彧将其尸体同葬在荀爽的墓旁。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对“南阳何颙”也有同样记载。
据以上史料,何颙为东汉南阳襄乡人,活动范围在湖北和河南之间,经历“
党锢之祸”,后被董卓下了大狱,忧愤而死,墓地在河南。古籍上没有南阳何颙任过“荆州
主簿”和迁徙岭南世居阳山并作《浈阳水木记》的记载。因一代名医
张仲景约在15岁时拜访过
何颙,学者们推算南阳何颙大约生于公元110 年前后。
而何氏族谱所说的“阳山何颙”曾任“荆州主簿”,后徙阳山通儒坊作《浈阳水木记》,卒于公元105 年。
按以上记载,阳山何颙死了五年之后南阳何颙才出生,东汉两个何颙毫不相干。但是,《后汉书》的何颙与何氏家谱的何颙真是两个人吗?
(2)浈阳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把著作叫《浈阳水木记》?
据有关专家考证,浈阳就是今天的广东省英德市。
英德市在公元前111 年叫“浈阳”,古称英州。其境内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 年)始名“
英德”。
《浈阳水木记》中所叙述的多为浈阳、含匡、
曲江、英德和
连州何氏之事,而这些地名均为
粤北地名(今广东韶关、清远地名)。由此推测,《浈阳水木记》或是粤北地区一部早期地方志书,其中载有
何姓内容。
说到这,又冒出一个问题:如果确有一个曾任“东汉荆州
主簿”的何颙徙
阳山通儒坊作《浈阳水木记》,那么,身在广东阳山通儒坊的何颙,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著作叫《阳山水木记》?阳山县在两汉时期隶属“
桂阳郡”(今湖南郴州桂阳),归
荆州府管辖,为什么又不叫《桂阳水木记》或《荆州水木记》?阳山何颙并没有住在浈阳,阳山县也不归浈阳县管辖,阳山何颙为什么把自己的著作叫《浈阳水木记》?
按族谱所载,“东汉荆州
主簿何颙”于公元105 年去世。据此推测,他作《浈阳水木记》时,“
秦灭韩”(公元前230 年)已经100 多年了,换句话说,“韩改何”已经一百多年了,韩瑊“指河为姓”是民间口头相传,还是有历史真实?
(3)东汉人的著述怎么会出现宋代人的诗?
有人在引用《浈阳水木记》时,往往抄录了这样一段文字:瑊公与姜妣皆寿百龄,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山岗,世称何坟冈。此墓宋时犹存。庄简李公光过览诗云:“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螟那得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
崇陵。”
该诗作者是不是李光尚待考证,但按族谱说的《浈阳水木记》为“东汉荆州
主簿何顒”所作,那么,以上这段文字显然就不是《浈阳水木记》原文。一句“此墓宋时犹存”已经清楚地表明非东汉时期所作。李光是北宋名臣,曾任吏部尚书、
参知政事,著有《
读易详说》和《
庄简集》。李光有没有到过“何坟冈”,有否写诗纪念先人,还须考证。但是东汉时期的著述,怎么会有“此墓宋时犹存”,怎么会有北宋名臣李光的诗?
(4)《浈阳水木记》成书于什么年代?
2012 年6 月,华中科技大学何存兴教授在第二届中华
何姓源流研讨会上指出:明朝永乐六年(1408 年)何礼节(字用行)写的“何氏姓原宗系统序”中说“……自东汉麻城
少尹(
何颙)始修《浈阳水木记》……”。这是在中华何氏文献记载中首次出现《浈阳水木记》字样。结合对宋代
李光诗作、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徙史的研究,何存兴教授的结论是:《浈阳水木记》是在南宋
绍熙元年(1190 年)至明朝永乐六年(1408 年)之间的作品,是由一个
“假冒东汉何颙的人炮制出来的”。
(5)关于“瑊遁迹庐江”问题。
《浈阳水木记》载:“及王安被秦所掳,国破家亡,瑊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取资以给。”一句“瑊遁迹庐江”就让人生疑: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 年)前,
庐江郡与
庐江县都还没有设立,“瑊祖”遁迹庐江从何说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36 郡,但还没有庐江郡。庐江郡是后来从
九江郡、
衡阳郡中分置而来的,其管辖范围大致包括江西、湖北、安徽的一部分。“瑊遁迹庐江”具体在什么地方?二是汉代沿设庐江郡,治所在不同时代有变化。当时也还没有庐江县名称。庐江县名称的正式使用是在南朝梁天监年间(一说在隋朝初年)。汉代的庐江郡范围也大大超出今天的“庐江县”(庐江县名称正式使用前其地名叫“舒”)。如果说“瑊遁迹
庐江”是在汉代,根本就不存在“避秦”了。
《浈阳水木记》说,韩瑊“为韩釐王
支子”。史载,韩釐王(韩咎)于公元前295-273 年在位,历时22 年。韩瑊有可能出生在韩釐王即位前,也可能在即位之后。假设韩瑊生于
公元前295年,那么,到公元前230 年
秦灭韩时,韩瑊已65 岁,到博浪沙事件时(公元前218 年)77 岁。如果说韩瑊出生早于公元前295年,或者按某些研究者的推测,韩瑊生于公元前320 年前后,那么,到博浪沙事件时已经102 岁。一个任过“韩国公族大夫”的77 岁或102 岁的老人有可能在渡口撑船度日吗?
《浈阳水木记》说,
韩瑊“曾与韩非同秉国政,谏王安勿朝秦,弗听。”“秉”之意思为“掌握、主持”。意思是说韩瑊曾与韩非共同主持过国政。按正常理解,所谓主持国政,指国王之外的宰相,只有宰相才能称得上主持国政。历史上韩国有22 位君主,其中11 位称王。公元前403 年韩国得到
周威烈王的正式承认,成为正式诸侯国。韩王安为韩国末代国王,在位9 年。期间,没有韩瑊和韩非任过韩国丞相辅佐韩王安的记载。既无任过丞相的经历,就没有有两人“同秉国政”的道理。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目睹
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
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在孤独中写了《
孤愤》、《
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矣”的感叹。为了见到韩非,秦始皇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情急之下,
韩王安派韩非出使秦国。
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计划,首要目标就是先取韩国。而韩非则主张“
存韩灭赵”,这就与李斯政见相左。李斯借口韩非对秦怀有二心,遂将其投入监狱,并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其自杀。(参见《史记·韩非列传》)。以上可知,韩非并没有机会“秉”过韩国国政。
(8)关于秦始皇下令密查六国后人的问题。
《浈阳水木记》说:“秦始皇出游至
博浪沙,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贵族所为,乃下令潜访六国之后,欲屠害之。”
“博浪沙事件”发生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史记·留侯列传》载:“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
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以上史料告诉我们,秦始皇“为盗所惊”,但不知“刺客”是谁。当时张良与沧海君并未暴露,“张良刺秦皇”为后人所记;《史记》没有说疑“六国之后”所为;秦始皇令抓拿“刺客”,但“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司马迁《史记》并未说“疑六国之后所为”,《浈阳水木记》才有此说法。我们不妨对《浈阳水木记》的说法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令天下大索十日”。“天下”可理解为全国,即令全国“大索十日”。怎样“大索”?我们的理解是大肆、公开搜查,而不是“潜访”、“密查”。“六国”,指韩、赵、燕、魏、楚、齐,其“后人”众多,且散居各地。谁认得“六国后人”?谁才是“刺客”?“目标刺客”都搞不清楚,“大索十日”也仅是走过场而已。更令人不解的是,“秦兵”到庐江津要(且不说有没有一个
庐江津要)对路人姓氏进行“盘查”。《浈阳水木记》说,
何瑊是先“隐居”庐江津要,然后才遇到“盘查姓氏”的。假设“庐江津要”就在今天的
庐江县境内,那么,从河南
原阳县(
博浪沙事件发生地)到安徽庐江县,在现代公路四通八达的条件下,距离仍近千公里,古代的河南
原阳到安徽庐江,隔着
黄河(原阳县在黄河以北)和崇山峻岭,若秦始皇的“搜捕令”是从博浪沙发出的,短短十日,政令能否迅速传达到千里之外的“庐江津要”都成问题。若政令是从秦国首都(
咸阳)发出的,要展开全国搜捕时间就更长。还有,“秦兵”似乎是直奔“庐江津要”来的,难道冥冥之中有人知道
韩瑊(何瑊)在此隐居?
再来看“密诘居民姓氏”问题。《浈阳水木记》说:“秦吏循令遣胥,密诘居人姓氏。”史载秦始皇“令天下大索十日”,没有说要求“密诘”。《浈阳水木记》说是“密诘”,叙述“密诘”过程却是“公开排查”,让人匪夷所思。根本不了解“刺客”是什么人和逃往何处,便莫名其妙地公开排查路人姓氏,六国有许多姓氏,哪一国、哪一个姓氏的人才是“刺客”?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和财力物力,又根本无用功。试问,秦始皇有这么愚蠢吗?
《浈阳水木记》说:“胥
不悟,复问曰:‘若殆
河姓耶?’祖复应曰:‘姓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闻知是秦令,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幸免刀锯者,何一字也,岂非天启耶?’遂以何为姓。”
按《浈阳水木记》,韩瑊隐居“庐江津要”撑船已有12 年,渡口周边应该有很多人认识这位“老船工”。又从秦始皇“令天下大索十日”分析,“大索”范围是“天下”,假设有一个叫“庐江津要”的地方,也假设“秦兵”就专查“庐江津要”,那么从秦国首都
咸阳到“庐江津要”(假定就在
庐江县境内)有1000 多公里,一路山高水险,道路闭塞,只怕是
秦军急行军十日也不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假设“秦兵”不是从国都派来而是当地官兵,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很熟悉这个渡口,更有可能认识常年在此摆渡的“老船工”,不费吹灰之力就知道“老船工”的姓氏,何必兴师动众,多此一举?
再从
韩瑊的现场反应看,其“警惕性”似乎也不合常理。《浈阳水木记》说韩瑊曾任“
公族大夫”,官居高位,隐居 “庐江津要”达12 年之久。试想,一个当过国家高官的人,即使当时不知道发生了“
博浪沙事件”,也不可能不知道是“秦兵”盘查,更不可能对“秦兵盘查路人姓氏”而“惊慌失措”。“见过大世面”的韩瑊事后才知道是“秦令”,这不符合逻辑。再说,
韩瑊十几年一直姓韩,恐怕方圆百姓都认识“韩公”,秦兵盘查过后他突然
改姓“何”,官府知道了肯定起疑心。若韩瑊是在多年以后才改姓为“何”,那么,盘查(公元前218 年)过了8 年之后,秦始皇就死了(公元前210 年),到了公元前206 年,秦王朝就灭亡了。韩瑊还用得着改姓“避秦”吗?
对于
何瑊,近年有研究者提出了质疑认为,瑊乃韩咎之子。咎为韩国国君、号称
釐王、韩安祖父,于公元前295 年即位,其子瑊根本就没有避秦乱的可能。公元前255 年至前221 年,史家以秦王纪事,秦王赢政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才完成统一大业,称
始皇帝,至公元前206 年灭亡。上述受姓始祖允公的玄孙(第四代)信公有二子,长曰瑊、次曰庶。如果说这个瑊公是
受姓始祖,就更不能成立。因为瑊、庶二公是在秦国灭亡之后出生的,绝对没有避秦祸的理由。史料上查得庶公出生于公元前203 年,在秦国灭亡之后3 年,已是
汉高祖四年。而且瑊、庶二公的父亲信公已在汉惠帝和汉文帝时做官,其子不可能避秦祸。信公官授河东太守,只因拒匈奴入侵不力而获罪,被
汉文帝派大将诛杀于阵前,瑊、庶二公遂遁迹庐江,落业创族。因此,瑊公不是受姓始祖,而是庐江何氏郡堂开基祖。
质疑的观点能否成立,有待研究。但综上所述,对
何瑊(
韩瑊)及其
何姓来源的研究,关键还在《浈阳水木记》。如果就现有的《浈阳水木记》“残篇”看,的确存在许多让人不解和不能自圆其说之处。
九十年代初,台湾、
菲律宾、新加坡等地何氏宗亲会曾陆续派出寻根访问团到
庐江考察,
庐江县侨办于1993年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走访何氏家庭,查阅何氏宗谱等有关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庐江何氏始祖发源地,已为世界所公认。1994年5月,安徽省编审何鹏先生来庐进行多次考察,拍下何氏
宅基地和何家坟园照片,写下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北方电视台《中华姓氏》摄制组千里迢迢到庐江拍摄了《何氏起源在庐江》专题片,广为宣传。同时,海内外宗亲捐款投资200万元,其中用于园林建设130万元,征地12.13亩(其中墓园88亩,停车场3.33亩)。(从2000年6月开始修建,至11月27日竣工,历时半年完成园林重建任务)。园林内用砂石提高数米,正中是墓冢,呈三国型,外园用岳西生产的花岗岩砌成,高大雄伟,中间(墓冢)用怀远圆型花岗岩建成,内圆即冢内用红砖圈成,中间真空,立地通天,地下放有吉祥物,象征世代祥和。墓前竖立高大宽厚的瑊公墓碑,碑前放着雕刻典雅的香炉。北侧建有“
庐江堂”。堂内高大宽敞,瑊公灵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朴庄重。左边墙上排列海内外宗亲为园林建设所作贡献的瓷象。右边墙壁上排列着海外宗亲捐的
壁画。东侧设纪念室,室内存放海内外何氏宗谱,何氏名人录,历届恳亲大会会刊,
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何厚铧的题词,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韦题写的牌匾,安徽省副省长
田维谦、
巢湖市市长王启敏、
庐江县县长
彭蓬等领导的题词,以及社会、经济、交通、旅游等文史资料。
发展
2000年11月28日上午,海内外62个何氏宗亲代表团,1000余名宗亲代表先后到达
庐江。
庐江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上午10时到达何氏园林,代表们寻根问祖,饮水思源,心情十分激动。热泪盈眶,久久不愿离去。下午,第七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在
巢湖师专会堂举行,大会由第七届民办何氏宗亲恳亲大会筹委会主任、安徽何氏宗亲总会会长何春雷致词。
巢湖市市长王启敏,
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港澳台等地宗亲等代表发言。晚上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决定在庐江建造世界何氏大厦,29日上午,何氏宗亲代表出席了安徽省暨巢湖市对外经贸洽谈会,参观展览,进行商贸签约。
何氏太始祖园林,已成为海内外何氏寻根竭祖的圣地,引起海内外何氏极大关注,原全国人大
常务委员会秘书长何春霖,前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长何搌春,英国华人
工党副主席、英国华商大会主席何荣佳等名人先后慕名前来朝拜,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韦欣然题写园名“何氏太始祖园林”,每年清明前后均有海内外何氏纷纷组团前来祭祖观光。
保护
2001年,何瑊墓被
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