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英格兰及爱尔兰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原名伊丽莎白·都铎(Elizabeth Tudor),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爱尔兰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伊丽莎白于1533年9月7日出生在英格兰王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的普拉森舍宫,10日接受洗礼,称“伊丽莎白公主”。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王后安妮·博林唯一幸存的孩子。由于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天主教认为她是一个私生女。伊丽莎白出生时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她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成为她的服侍者。但好景不长,1536年5月19日,安妮·博林以通奸罪被处死,年仅2岁11个月的伊丽莎白被宣布为私生女,失去王位继承权,其头衔从“伊丽莎白公主”变成了“伊丽莎白·都铎小姐”。
1537年,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个王后简·西摩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伊丽莎白和玛丽都成了爱德华的佣人,但是姐姐玛丽没有善待童年至少女时期的伊丽莎白,因此伊丽莎白的幼年境遇可谓凄凉。当爱德华接受洗礼时,伊丽莎白为爱德华献上白色洗礼服,将圣油涂抹在爱德华的身上。
(关系图图册参考资料)
1543年,伊丽莎白年迈的父亲亨利最终娶了在宫廷任职的凯瑟琳·帕尔为他的第六任妻子。凯瑟琳·帕尔王后对玛丽和伊丽莎白两个公主都很好,让她们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龄的伴侣。受到王后影响,亨利八世和两个女儿玛丽、伊丽莎白和解。伊丽莎白的教师包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坎(一译罗杰·阿夏姆)。她受到古典、历史、数学、诗歌和语言的教育。她可以说和写六种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腊语。伊丽莎白在王后凯瑟琳·帕尔和其他教师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个新教徒。在凯瑟琳·帕尔王后的劝解下,1544年,亨利通过第三次继承法案,重新赋予玛丽和伊丽莎白王位继承权,但两人仍然是法律上的私生女。亨利在遗嘱中规定:爱德华如无嗣,就由凯瑟琳生的玛丽继位,玛丽若无嗣则由伊丽莎白继位。
1547年1月,亨利八世去世,爱德华六世继位。由于当时爱德华年纪尚幼,政权落在以新教徒为多的摄政议会中,这些新教徒尝试使新教成为英格兰的国教,因而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人地位比较稳定(不过她在1549年的托马斯·西摩事件中仍受到牵连)。伊丽莎白寄养于继母凯瑟琳·帕尔家中,与继母的后夫、摄政王爱德华·西摩的弟弟托马斯·西摩有暧昧的关系。恰好西摩兄弟争权,托马斯企图娶伊丽莎白以窃取王位,事情败露被杀。年仅14岁的伊丽莎白被卷入宫廷斗争,受到严密审问。
1553年,爱德华得知自己的生命已到末期后,与议会拟定了“继承案”,试图阻止国家再度落入天主教势力。爱德华任命他的表亲简·格雷为王位继承人,将他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和伊丽莎白都排除在外。
姐妹阋墙
1553年7月,在爱德华六世早亡后,玛丽废黜了继任的简·格雷,成为英格兰的女王玛丽一世。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丽莎白改信天主教。伊丽莎白表面上虽然皈依,但内心仍然是一个新教徒。玛丽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在玛丽即位当年,伊丽莎白隐退离开宫廷。
1553年底,托马斯·怀逸以拥立伊丽莎白之名,发动叛变,率领军队从肯特郡一直到伦敦才被打败。虽然伊丽莎白坚持自己没有参与起义,但她仍然被监禁于伦敦塔两个月(1554年3月—5月),期间得到萨塞克斯伯爵亨利·拉德克利夫的保护。随后伊丽莎白被转移至伍德斯托克的一处庄园中,仍处于软禁状态。
1555年4月,伊丽莎白被解除了监禁,奉诏入宫,陪伴自称怀孕的玛丽一世。而玛丽的妊娠反应一直到1555年7月,在她的肚子恢复原状之后,证实她并没有怀孕。10月,伊丽莎白获准前往哈菲尔德庄园,由托马斯·波普爵士负责监护。1556年,伊丽莎白受到新的阴谋的牵连,再次受到监禁。
1558年11月6日,由于婚后长期无子,玛丽一世不得不让伊丽莎白为自己的合法继承人。英国议会重申了亨利八世规定伊丽莎白作为继承人的安排。
即位之初
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逝世,伊丽莎白继位。伊丽莎白于1559年1月15至16日在伦敦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为女王,称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五年的统治打断了英国宗教改革的进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对外则追随教皇和西班牙,按她丈夫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的要求对法国作战,结果战争失败,丧失英国在大陆的据点加来。伊丽莎白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继承王位的。
伊丽莎白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受过很好的人文主义教育,能够优雅地和文人骚客谈论文学,伶牙俐齿地与人辩论。她为人冷酷、贪财、圆滑,但知识广博,眼光敏锐,处事稳重。她的座右铭是“明察无言”(video et taceo,直译“我观看,而且我沉默”)。
伊丽莎白上台后曾宣称,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全权代表,是人间的上帝,要求臣民对她绝对服从,无限崇拜。她视议会为她的统治工具,认为议会的作用不是让议员制定新的法律或浪费大好时光去发表演说,而是拨款充实国库。她禁止议会议论她的政策,限制它的行动,甚至将敢于和她顶撞的议员赶出议会。为炫耀“人间上帝”的威严,她喜爱豪华的排场、盛大的宴会和华贵的服饰,却又要节省宫廷开支,把这些费用转嫁到大臣和贵族身上。她经常巡游各地的贵族庄园,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从地方贵族身上搜刮大量礼品。但是,这位“人间上帝”却不是教皇承认的合法君主。因为教皇不承认亨利八世安妮·博林的婚姻,视伊丽莎白为私生子,否认她的王位继承权。教皇、西班牙与法国都支持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来当英国的合法君主,这就使伊丽莎白无法依据教皇承认的“合法性”进行统治。她不得不依靠敌视天主教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推行有利于他们的政策。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中取得了教会大量土地财产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害怕天主教复辟,因而拥戴伊丽莎白。议会对她的专制统治只有服从。于是这种王权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联盟成为伊丽莎白专制政权的政治基础。
伊丽莎白特别善于与别人交流,懂得如何获得臣民的爱戴,一位编年史家写道:“如果说曾有人具有一种天赋和风采能赢得人民的心的话,这人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如果说她曾表现过这种天赋和风采,那就是在这个时候。她把温和与尊严结合在一起,庄严地俯身向最卑微的臣民致意。她的所有的官能都在活动,而一举一动似乎都得到思想感情很好的支配:她的眼睛望着一个臣民,她的耳朵在倾听另一个臣民的声音,她的心里又在对第三个人的意见作出判断,而她却正和第四个人交谈;她的精神似乎无所不在,但又都像是全神贯注,并未分心似的。她对有的人表示同情,对有的人加以称赞,对有的人表示感谢,而对另一些人却诙谐机智地予以戏谑嘲弄。她不责备任何人,她不忽略任何礼仪,她故意向众人微笑,展示自己优雅的仪态,因而她的臣民也加倍地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后来以最高的语调来谈论这一切,使人们的耳朵经常听到一些对君王的过分赞美。”她对待英国臣民的这种脉脉温情的姿态,赢得了几乎全体英国人的爱戴。当时人们亲切地称他们的女王为“贝西”。当时的英国人实际上把女王看作了英格兰的化身,伊丽莎白逐渐成为英格兰民族自我意识觉醒时代的等同物。
稳固统治
面对玛丽女王留下的国内分裂,国外战争危机的局面,伊丽莎白首先以安定国内为主。她出席伦敦市为女王举行的第一次招待会时,就提出“和睦”的口号。进而,她的加冕庆典的主题是“团结”,她的王位装饰着红白两色玫瑰,下面写着:“约克家族兰开斯特家族联合在一起,就像亨利七世爱德华四世之女的婚姻结束了内乱一样,他们的孙女伊丽莎白将为保持英国的永久和睦而努力。但宗教问题仍困扰着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执政前期,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势力十分害怕英国所继续进行的宗教改革,西班牙也非常担心英国日益增长的海外活动会威胁它的海上霸权,苏格兰的玛丽·斯图亚特则时刻觊觎着英国王位。面对着这些强大的外国势力的威胁,又要照顾到英国对西属尼德兰的贸易,伊丽莎白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对外政策。1559年,伊丽莎白拒绝了费利佩二世的求婚,使西班牙不能用联姻方式把英国变成从属国。她积极支持苏格兰新教徒,帮助新教贵族击败和废黜玛丽,使亲英的新教徒在苏格兰掌权。伊丽莎白还尽量不介入欧洲事务,直到1585年前都迟迟不肯公开干预尼德兰革命,避免与天主教国家发生直接冲突,但是却又支持英国海盗打击西班牙等国。
教皇和西班牙不甘心新教在英国的得势和伊丽莎白专制政权的巩固,日益加紧策划反女王的阴谋叛乱,英格兰进入所谓的“阴谋”(conspirations)时期。1567年逃往英国并被软禁的玛丽·斯图亚特就成为这种阴谋活动的中心。1569年,伊丽莎白破获第四代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阴谋娶玛丽、推翻自己的案件。英国北部天主教势力闻讯叛乱,叛乱者受到西班牙的指使和金钱支持,妄图营救玛丽并取代伊丽莎白。伊丽莎白闻讯,派大批军队镇压了叛乱。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宣布开除伊丽莎白的教籍,解除英国臣民对她的效忠义务,随后又派大批耶稣会士潜入英国策动叛乱。但阴谋案件接连被侦破。1584年,西班牙派遣刺客暗杀尼德兰起义领袖威廉一世,1585年西军占领安特卫普,英国不仅在对尼德兰贸易方面受到严重打击,而且受到西班牙入侵的严重威胁,内外形势日趋紧张。这时,伊丽莎白一方面与苏格兰结盟,资助法国新教派同天主教联盟作斗争,出兵支援尼德兰,以牵制西班牙;另一方面加紧对国内天主教势力的斗争和玛丽的监视。经过长期侦查,在1586年破获安东尼·巴宾顿一伙企图刺杀伊丽莎白和拥立玛丽的阴谋,查获玛丽与阴谋分子的来往密信和她下达的行动指令。伊丽莎白掌握了证据就立即逮捕阴谋分子,接着对玛丽进行审判,并于1587年以谋反罪将她处死(参见词条巴宾顿阴谋)。
玛丽之死清除了国内阴谋活动的中心,对天主教世界是一大胆挑战。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气急败坏,号召天主教徒去同英国作战。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一百多艘舰船组成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当时英国在实力上不及西班牙,但在面临紧要关头,英国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都积极行动起来。沿海城市纷纷自备船只参战,大批民兵应征集结。伊丽莎白也亲往军队集结地发表演说,表示要与他们共存亡。在海战中,西班牙舰只笨重不灵,水兵缺乏训练,且指挥无能。而英国舰船却小巧灵活,炮火猛烈,水兵英勇善战,英方将领查尔斯·霍华德弗朗西斯·德雷克等指挥得当,加上风暴对英军有利,结果“无敌舰队”被击败,只剩下几十条船逃回西班牙(参见词条格拉沃利讷海战)。
格拉沃利讷海战被视为英国新教对天主教势力的重大胜利。无敌舰队的失败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为英国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此时伊丽莎白时代达到极盛。英国经济继续发展,伦敦成为工商业和金融的重要中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英国也繁荣起来,产生了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和近代唯物主义的鼻祖弗朗西斯·培根。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这个时期通常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稳定”(settlement)时期。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还出现了包括德雷克、沃尔特·雷利汉弗莱·吉尔伯特在内的诸多航海家,促进了英国航海业的发展。英国还尝试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
储位问题
伊丽莎白一世在世时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贞女王”)著称,她一生都保持独身没有结婚。终其在位时期,她的婚姻问题始终是人们所关注的。由于她终身未婚,没有子嗣。伊丽莎白的顾问屡次请求她结婚,议会亦如此。而对别人的追求,伊丽莎白从不拒绝,也不同意。她利用她未婚待嫁的身份,对先后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瑞典等王室虚与委蛇,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在欧洲大陆各国,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强国之间进行权力平衡,为英国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据说她即位后,把加冕指环戴在左手无名指上,作为自己把一生献给自己的国家与人民的象征。
伊丽莎白一世的表外甥女凯瑟琳·格雷夫人,是亨利七世之女玛丽·都铎的外孙女,对王位有优先继承权。她和爱德华·西摩,第一代赫特福德伯爵的秘密婚姻激怒了伊丽莎白一世,她本人也于1568年被囚至死。
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晚年,当她不得不确定她的继承人时,她越来越倾向她的侄孙,被她处死的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后来的詹姆斯一世)。但她从未正式命名他为继承人。
(图册主要参考资料)
光荣谢幕
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期间,英国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资本原始积累迅速发展,初步夺取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这些都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最后十余年,英国的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对西班牙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赋税负担,金银大量流入引起物价飞涨,反圈地法的废除使农民失地现象更加严重,行会制度的解体使手工业者处境日益恶化。16世纪90年代连续五年歉收使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城乡人民起义不断发生。1601年,伊丽莎白的宠臣、第二代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利用这种不满情绪在伦敦鼓动市民起义。埃塞克斯虽然失败被杀,但是宠臣叛变却反映社会矛盾的深刻,在伊丽莎白心中留下痛苦的回忆。
从1594年起,在爱尔兰还爆发了一场九年战争。但伊丽莎白政府的政策保证了英国的安全,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国家财力,减轻了人民负担,从而维护了社会稳定。
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王权与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开始发生裂痕,议会与女王的关系趋于紧张。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宗教问题上。资产阶级要求深入宗教改革,用清教代替国教,为此掀起清教运动。伊丽莎白却以国教为统治工具,害怕清教的民主共和精神。1588年以后,随着天主教复辟威胁的消失,伊丽莎白加紧了对清教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她晚年,多次处死清教激进派领袖,引起了资产阶级和议会的不满。其次,伊丽莎白在晚年越来越随意地把许多商品的专卖权赐给宠臣,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引起群众的不满。1597年议会请求废除专卖权,遭到女王拒绝。1601年,女王的最后一次议会再度讨论废除专买权的议案,对专卖权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圆滑老练的伊丽莎白害怕与议会发生公开冲突,只好许诺停止出售有害的专卖权,还亲往议会进行安抚,使事态暂时得以平息。
在同年11月30日,伊丽莎白一世在白厅向下院议员们发表“黄金演说”,大意是:“世界上原本没有无价之宝,无论多么贵重的珍宝,都比不上我提到的一个,这就是你们的爱。”她还在演说中说:“也许你们会见证许多比我英明的王公端坐于这个席位上,不过不会有比我还爱你们的人就座于此,这样的人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是女王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说。
此时,下层社会的动荡,资产阶级的不满,日益尖锐的宗教争端以及不断发生的宫廷倾轧,都使伊丽莎白晚年变得忧郁、孤僻、多疑。伊丽莎白一世在其辉煌的建树之后,给后人留下了少得可怜的财富和庞大的债务。与此同时,她的身体也变得衰弱多病。埃塞克斯死后,伊丽莎白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而且还有风湿病及慢性黄疽缠身。
1603年元月,伊丽莎白卧床不起。3月23日,已经病危且失去语言能力的她同意枢密院的安排,用手势指定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继承王位。3月24日凌晨,昏迷中的伊丽莎白在萨里郡的列治文宫(曾名里士满宫)逝世,终年69岁。威廉·康登在《大英编年史》有如下的诗体,记载当时伊丽莎白的臣民为她送葬时的情景:
女王由水路被运送到了怀特霍尔宫
船桨的每一次划动都令人眼泪汪汪;
水下的鱼儿也纷纷地贴着船儿转,
哭得眼珠儿掉落,盲目地跟着游动。
由于伊丽莎白终身未婚且没有子嗣,故而在她死后,历经118年的都铎王朝的统治宣告终结。她死后由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开启了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
为政举措
政治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矛盾转折期:君主专权开始向议会主权转化。即位之初,伊丽莎白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政策。在政治上强化专制王权,重用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等大臣,逐渐把议会变成专制统治的工具。
慎于荣誉的颁发和显职的授与也是伊丽莎白在位期间的特征。在将近四十五年里,在英格兰只授与八个贵族头衔:一个伯爵爵位、七个男爵爵位;在爱尔兰只授与一个男爵爵位。她并将枢密院的成员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后来再降至十四人。
伊丽莎白一世于1559年利用议会通过法令重立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并与争夺其王位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进行长期斗争。1587年,枢密院处死玛丽·斯图亚特,从而打击了内外天主教势力的颠覆活动,进一步巩固王权。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中央行政机能大大加强,财政部门得到调整,教会完全服从国家。但是,英国专制制度在伊丽莎白时期已经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到她统治的末期已成为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已经壮大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反对她发放专利营业执照,要求清教派和国家教会的平权,要求通过议会对政府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借此来参加政权。在伊丽莎白时期开始的争取“议会特权”反对“王位特权”的斗争,已经酝酿为后来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议会和专制制度的冲突。
经济
在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业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
伊丽莎白不仅使亨利八世出卖教会土地财产的政策合法化,而且继续大量出卖寺院和王室土地,使更多的土地转移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土地经营方式随之也大都由封建性庄园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
伊丽莎白虽然重申都铎王朝建立以来颁布的禁止圈地的法令,却没有认真执行,连女王的庄园也参与圈地,实质上鼓励了圈地运动的进行。1593年政府还宣布废除禁止圈地的法令,使圈地运动更肆无忌惮。大批农民被赶出家园,四处流浪。为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政府于1563年颁布了著名的《徒工法令》,规定凡没有土地或土地收入少,或无固定职业的人等都必须接受雇主雇用,期限不短于一年,未经主人同意不得在期满前离开,工资数额由各地治安法官规定。这项法令极不利于工人,却保证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使用廉价动劳力。伊丽莎白还继续对被赶出家园的流浪者采取残酷的惩罚手段。1572年颁布的惩治流浪者法令,规定对十四岁以上的无证乞丐如没人愿使用他两年,就处以鞭笞和打烙印;再度行乞且年过十八,又无人愿使用两年者,则处死;第三次重犯,当叛国犯处死。这些政策有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也体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助国家暴力血腥起家的真相。
伊丽莎白自即位伊始,便得到议会批准她终生享有征收关税的权利。由于玛丽一世末年关税率的提高,所以关税收入在伊丽莎白时代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伊丽莎白在位的第一年,关税收入就达到8.3万英镑。随着关税率的不断提高,关税与王领一样成为国王财政的重要来源。在伊丽莎白四十多年的统治中,英国每年的关税收入都在5万至8万英镑间。而迫于连年战争给财政带来的压力,伊丽莎白不得不多次出售国王领地。但王领收入仍然是伊丽莎白的重要财源之一。
伊丽莎白还大力加强对封建收入的剥削。在罗伯特·塞西尔的帮助下,其封建收入每年从2万英镑增加到16世纪末期的3万英镑。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每年出售大量监护权,总共带来65万英镑的收入。她还把强买权折合成货币交纳,到她统治后期,强买权每年可以折合成3.7万英镑左右。伊丽莎白恢复了玛丽一世转给罗马教皇征收的英国教士的首年俸和十分之一税,并通过货币贬值、卖官鬻爵及出售袭断权或专利权等非法手段敛聚钱财。
伊丽莎白是都铎王朝历代国王中征收直接税最为成功的国王。她总能够以战争、战争威胁或其他理由说服议会批准她征收传统的十分之一和十五分之一税和俗人补助金,要求教士大会批准教士补助金,而且议会和教士大会往往一次会议就批准她连续几年征收。这足以表现她卓越的统治技巧。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形式是海上劫掠。这在伊丽莎白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西班牙的船只和殖民地成了英国海盗的主要掳掠对象。伊丽莎白把这种海盗活动看作是充实国库和打击西班牙的重要手段,予以包庇和鼓励。她还多次投资参与海盗远征。1577年至1580年德雷克的海船洗劫了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西班牙殖民地,掳获甚巨。西班牙要求英国惩办德雷克并赔偿损失,伊丽莎白却密令各地在德雷克登岸时帮他窝藏财物。德雷克回国后,伊丽莎白还亲往德特福德,在德雷克的海盗船上为他授勋。1585年女王又一次派德雷克远征,并直接投资两万镑,占全部资本的三分之一。此外,大臣贵族也积极参与海盗活动。根据谨慎的估计,英国在伊丽莎白时期从海盗活动中掠到的财富总共达一千二百万镑。
伊丽莎白还特别鼓励发展造船和航海业,支持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垄断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从16世纪最后30年开始,英国的商人贸易公司发展迅速。
勒班陀海战为英国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商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580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三世表示愿意与英国通商。于是,伊丽莎白于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颁发贸易专利证书,允许该公司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期限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该公司秘密投资4万英镑,占了该公司全部资产的一半。英国通过“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奥斯曼土耳其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西班牙公司(1577年)、威尼斯公司(1583年)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此时,英国与北非西非国家发展商业往来。1585年,英国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了“几内亚公司”。这些地区垄断性的商业集团纷纷前往非洲,从事不平等的贸易掠夺,乃至贩运黑奴。向东,英国恢复了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打通了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女王对奴隶贸易给予鼓励。1564年她曾将自己的一艘“卢卑克的耶稣”号船交给从事贩奴活动的约翰·霍金斯使用,使霍金斯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同时,英国的殖民贸易触角开始伸向东方的印度,1600年,伦敦商人在伊丽莎白的支持下成立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对好望角以东的国家特别是印度进行贸易的垄断权。
1577年,在伊丽莎白资助下,德雷克第三次进行远洋航行,发现了合恩角德雷克海峡,并沿着南美洲西岸往北航行,北上一直航行到北纬48度的加拿大西海岸,发现无法通过北冰洋,只好改为横越太平洋向西航行,经过菲律宾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绕好望角再次横越大西洋。1580年,德雷克回到英国普利茅斯,成为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英国人。他获得了是远航投入价值数百倍的战利品,伊丽莎白授予他爵位,分得了其中的一半利润。伊丽莎白也支持吉尔伯特和他的同母异父兄弟沃尔特·雷利等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尝试,尽管雷利在北美开辟了“弗吉尼亚”殖民地,但这时的殖民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
宗教
伊丽莎白即位时,天主教在英国普通民众中仍有一定市场,来自大陆的新教也在逐渐蔓延,各派力量都试图在此时获取绝对优势。亨利七世的重外孙女、信仰天主教玛丽·斯图亚特是伊丽莎白王位最大的威胁。而伊丽莎白按天主教教规是私生女,又是新教徒,在宗教方面的任何过激行为,都可能招致教会和其他国家的干涉。因此,在对英国宗教事态的处理上,伊丽莎白及其大臣们明智地选择了走“中间道路”,恢复介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英国国教体系。一方面,“在全国还未习惯于服从她的权威以前”,她对她的新教立场采取含蓄的态度,仍派驻罗马使节,减缓罗马教廷和天主教国家的敌对情绪,以此来稳定国内的教派纷争;另一方面,在宣告她的统治开始的公告中“禁止在宗教上作任何改变”,坚持走“中间道路”,使国教徒、天主教徒、清教徒都能接受,“争取时间来把她的统治建立在群众的支持的基础上”。这样既可以利用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对罗马施加影响,在西班牙与法国的对抗中谋取利益;同时亦可使弱小的英格兰避免卷入一场遍及整个欧洲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划清与大陆的宗教边界,实现国内的和平与稳定。
但在统治稳固下来之后,伊丽莎白中立的宗教政策开始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1559年,英国国会颁布一系列法案,全面废除玛丽一世时期的天主教化措施,在做了一些改进的基础上,恢复了亨利八世时期的国教基本模式:罗马教皇的权力再次被推翻,女王为英国所有教会和僧侣团体的最高领导,一切神父和官吏必须宣誓接受这一领导并不得服从国外的权力;爱德华六世时期的《四十二条信条》经过修改更名为《三十九条信条》,并予以颁布;1552年的公祷书在被剔除了一些过分的新教色彩后重新颁发。值得注意的是1559年诸法案中包含的反对外来干预的条文,规定自此往后“任何外来的君主、个人、教士、国家或无论教俗的当权者,都不得在本国内使用、享有或行使任何形式的权力,包括无论教俗的司法权、优先权、职权、超越权或特权”。这表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宗教政策乃是一种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对外政策宣言。1559年诸宗教法案颁布后,伊丽莎白一世再也没有就有关宗教问题的决议案作出任何调整,因为她认识到了宗教纷争带来的危害。正如她自己声称的那样,宗教分歧牵涉的多半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伊丽莎白希望依照冷静的法律来建立英国的教会,使自己被所有教派的信徒接受。
与此同时,伊丽莎白对英国清教徒也加以压抑,并力图避免不同教派的教义争论。这种中庸温和的宗教改革初步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天主教的愿望,又不过分刺激大都信奉天主教的农民的宗教感情,在一定时期有利于稳定国内形势,从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最终,亨利八世创建的那种英国国教体系逐渐巩固。新一代的英国人已习惯于英国国教,英国国教信仰成了他们作为英国人区别于欧洲其他国家人民的特有标志。
不过,伊丽莎白一世虽然在法律上使国教完全复兴,重新确立了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的改革成果,但这种温和宽松的气氛并不能够真正消解各种宗教主张和派别之间的潜在抵触。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极其不彻底,这在伊丽莎白执政晚期更能体现出来。天主教的复辟势力在英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新教的激进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徒也同样处于受压抑的状态。资产阶级要求继续深入宗教改革,掀起清教运动。清教徒与国教会之间激烈的争论和冲突,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一直持续至詹姆士一世时期。
文化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正值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英国诗歌、散文、戏剧空前繁荣。而她实行开明宽容的政策,也使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在文学史上,这个时期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威廉·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弗·马洛等人是这一时期艺术舞台的主宰,还诞生了诸多优秀的诗人,如如菲利普·锡德尼埃德蒙·斯宾塞约翰·多恩等。
伊丽莎白和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一样,也自己从事写作和翻译,她亲自翻译了霍勒斯的《诗歌艺术》。一些伊丽莎白生前的演说和翻译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伊丽莎白十分喜爱音乐,能够包容不同的音乐形式。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主流音乐的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在教堂音乐方面,众多优秀的新教作曲家和演唱家们来到皇家圣堂。伊丽莎白和她的唱诗班在宫廷里唱着英国式的民族圣乐,使这种新形式的教堂音乐很快遍及全国。与此同时,在伊丽莎白统治中期出现了牧歌集,以威廉·伯德和他的学生莫利为代表的牧歌作曲家开始转用英国原创的诗歌作为配乐对象,在短时间内使英国式牧歌的创作在整体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盛极一时。而“康索特歌曲”和以“维吉那音乐”为主的键盘音乐的流行,以威廉·伯德和托马斯·塔利斯为首的英格兰“维吉那乐派”的出现,体现了这一时期世俗音乐的发展。
军事
都铎王朝建立后,英国海军日渐完备。但到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在位时期,英国海军建设出现短时期停滞以至衰落。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展开了英国海军建设,组成了由皇家海军、私掠船和武装商船等构成的英国海军。平日里,皇家海军的威慑力量、私掠船的掠夺行动和武装商船的商业行为三者紧密联系又互相转化;海战时,三者互相协作,实现了英国海军规模化,加强了英国的海上力量。
其中,任用海盗进行私掠尤其具有特点。随着西班牙日益成为英国海外扩张的主要敌人,不愿与其产生正面冲突的伊丽莎白一世默许甚至支持大量被她称为“我的海狗”的英国海盗抢劫西班牙船只和殖民地,如著名的德雷克。这些受到英国政府支持的海盗使西班牙遭受重大损失,故而被称为“皇家海盗”或“女王的绅士和商业探险家”。
此外,通过新型战舰研发、海战战术革新、完善海军管理制度、发展海军基地、武装商船、选用航海经验丰富的船长补充海军将领等重大改革措施,使英国海军在短短十年左右时间迅速崛起,成为制衡西班牙、法国等传统海洋强国的重要力量。
外交
在对外关系上,为了给当时由于长期战争而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英国一个和平的环境来恢复经济,伊丽莎白采取谨慎而灵活的外交政策,力求摆脱宗教束缚,利用婚姻谈判以实现目的。在伊丽莎白45岁以前,重要的求婚活动有20多次,其中有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奥地利的查理大公、萨伏依公爵埃马努埃莱·菲利贝托、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及阿朗松公爵、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等。而与法国阿朗松公爵的婚姻谈判甚至持续到她52岁左右。在与欧洲大陆的王公贵族的周旋中,伊丽莎白充分施展其婚姻外交游戏,并巧妙地利用敌国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把它变成英国极具价值的资产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丽莎白在外交政策上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谋求充当大陆势力均衡的制衡者,伺机向海外发展。这一政策对近现代英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她的“海洋政策”,促使英国人萌发了最初的帝国意识。
在伊丽莎白时代,其北邻苏格兰王国始终是一个棘手而又难缠的对手。苏格兰对英国的利益与安全至关重要。伊丽莎白即位后,听取了威廉·塞西尔的建议,在处理与苏格兰的关系上始终坚持“一致原则”,即:在宗教上,保持新教贵族在苏格兰的统治地位,与英国的宗教政策基本一致;在对外关系上,决不允许苏格兰成为欧洲大陆某个国家的附庸,苏格兰的内政、外交政策必须与英国的利益一致。为达到这一目的,伊丽莎白一世一反谨慎的政策,对苏格兰的政策持积极稳健的态度。
1559年,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丈夫成为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二世,于是,她在苏格兰竭力推行袒护天主教和亲近法国的政策,苏格兰极有可能成为法国反英的强大基地。但玛丽的这种政策损害了苏格兰新教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导致了苏格兰“公理会派”叛乱。伊丽莎白积极备战,支持苏格兰新教贵族叛乱。当法国军队开进苏格兰时,英国军队也跨过了苏格兰边界。面对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要求英国退让的威胁,伊丽莎白巧妙地利用法西之间的猜忌和矛盾,以武力迫使苏格兰签订和约,在苏格兰确立了新教贵族的统治地位。当弗朗索瓦二世于1560年12月去世后,玛丽失去了法国这一政治靠山。1567年,玛丽退位,遭到囚禁,其年幼的儿子詹姆斯成为苏格兰国王,即后来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总之,伊丽莎白在位期间,竭力维持新教在苏格兰的优势,确保苏格兰的局势与英格兰利益一致,以达到英苏联合的目的。
即位初期,她尽力促使法国和西班牙两大强国互相牵制,使英国一度较少卷入欧洲大陆纠纷。
1562年,法国爆发了胡格诺战争,伊丽莎白趁机出兵支持胡格诺教徒,为争取加莱(今法国加来市)做最后的努力,结果却遭遇失败。此后,伊丽莎白逐渐将重心转向不列颠岛,以此为重心面向海洋发展,寻求更广阔的出口市场。这样的政策使英国与当时的海外殖民大国――西班牙开始产生冲突。
在英西矛盾尖锐的尼德兰问题上,伊丽莎白希望维持西班牙对尼德兰的统治以防止法国染指该地;同时,希望尼德兰自治,使之成为英国对大陆贸易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是西班牙难以接受的,于是英西两国的矛盾逐渐升级,费利佩二世接纳并支持英国天主教徒流亡者和反叛者,策划入侵英国。作为回应,伊丽莎白也对费利佩二世的反对者敞开大门。在经济上,西班牙对英国实行封锁政策,英国也针锋相对,采取拦截西班牙的白银贸易政策,进攻西班牙的沿海地区和殖民地。这使得“尼德兰和西班牙商人由于贸易中断所受到的损伤则是毁灭性的”。面对这种情况,费利佩二世决心用战争甚至包括暗杀在内的各种手段推翻伊丽莎白的统治。
为消除西班牙的威胁,伊丽莎白恢复了与法国阿朗松公爵的婚姻谈判,直到1581年,成功缓解了西班牙对英发动战争的威胁,还阻止了法国干涉她处理玛丽与苏格兰问题的企图,挫败了法国在尼德兰控制英国贸易的计划。16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和海军力量逐渐增强。伊丽莎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强硬,其海洋性特征日趋明显,坚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1585年,英格兰与苏格兰进行了结盟谈判,同年,英国直接派军队援助“尼德兰革命”,以图削弱西班牙。1588年,英国在英吉利海峡的格拉沃利讷海战中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预示着一个海洋大国的崛起。1596年,查尔斯·霍华德与罗伯特·德弗罗率军攻占西班牙的加的斯,随后又撤退(参见词条1596年加的斯远征)。但在科伦纳·里斯本远征后,英国在与西班牙的争锋中,却以失利为主。虽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604年,双方打成平手,不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国并未能占上风。
从16世纪末起,伊丽莎白为取得与中国通商的权利,曾于1583年、1596年和1602年3次致信明朝皇帝。由于当时的交通技术和葡萄牙舰队的袭击,英国女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都未能顺利送达中国。
历史评价
威廉·塞西尔曾说:“她是我见过的最聪明女人,枢密院各大臣每次向她提意见,她没有不知道的。”
伏尔泰:“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审判比所有前任君主都更为公正,这是她的政权的有力支柱之一。财政收入仅仅用于保卫国家。她有一些宠臣,但她没有用国家的钱使他们发财。她最宠爱的是她的国民。并不是她真的爱他们,而是她感觉到她的安全和荣耀取决于她能否像真爱人民那样对待人民。假如伊丽莎白不是悍然假借司法的权力杀害玛丽·斯图亚特,从而玷辱了如此良好的一代统治,那么她的荣誉就可以说是白璧无瑕了。”
一位著名英国传记作家曾对伊丽莎白作了这样的评价:“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坐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
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委员会、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主编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人物卷》:“伊丽莎白无疑是一个活跃的执政女皇,她在几十年内都独揽了国家政权。但是,她又不得不经常在宫廷各集团之间随机应变,往往放下自己的计划,装模作样,玩弄着‘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伎俩,这种情况甚至她的同时代人也有所发觉。”
张椿年马克垚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伊丽莎白处在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她统治英国的近半个世纪中,她的政治活动和推行的政策巩固了君主专制政权,有利于英吉利民族国家的成长,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在此期间,英国还初步战胜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海外扩张。因此,伊丽莎白女王在英国历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在这45年中,女王政绩卓著、王朝鼎盛,国家走向繁荣,这三者相得益彰,以至于女王和她那个时代在英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女王和英格兰人共同缔造了伊丽莎白时代。”
美国历史学家J.戈登·梅尔顿:“伊丽莎白是当今英国国教的主要创立者。尤其是在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的数十年间,伊丽莎白为像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一样的探险者提供了大量帮助,为英国在17世纪发展成一个强大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整个17世纪里,英国将挑战西班牙和葡萄牙自1492年便建立起的全球殖民特权。”
轶事典故
幸存标记
1562年,伊丽莎白一世不幸染上天花。这场天花虽然没有夺去伊丽莎白的生命,但却给她的脸上留下了疤痕,而且还导致其头部部分地方脱发,所幸没有在其他方面留下后遗症。
特立独行
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地位更稳固,伊丽莎白一世故意让自己表现得更像个男人。她曾经在一次著名演讲中说道∶“虽然我拥有女性柔弱的身体,但我却拥有一个国王的心和胃。”她经常把自己比喻成一头猛狮的幼崽,用来威慑自己的大臣。据记载,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位精力充沛的骑手,最爱与大臣一起骑马打猎,甚至能亲手割断一头鹿的喉咙。在跳舞时,她更喜欢跳男性的舞步,笑声也很爽朗,以至于一些人悄悄给她取了个“荣誉男性”的称号。这些兴趣爱好一直保持到她60多岁。
尽管身上男性气质很强,但伊丽莎白一世也有表现得十分女性化的时候。她非常重视自己的外貌,让人每天把她的眉修剪成两根细线,并刮掉前额的头发。她很喜欢和大臣调情,令男人神魂颠倒的功力并不输给其他女人。她的一位热心追求者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描述她∶“女王在用情网捕捉男人们的灵魂,她的鱼饵是那样的甜蜜,没有男人可以逃脱她的猎网。”
情感生活
伊丽莎白喜欢年轻帅气的男子与她做伴,曾经宠爱过罗伯特·达德利罗伯特·埃塞克斯伯爵沃尔特·雷利等人,但始终没有与他人成婚。
虽然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但她却并不缺乏爱情。在姐姐玛丽一世执政时,她因为宗教问题被关进伦敦塔,在那里她邂逅了自己青梅竹马的玩伴罗伯特·达德利。罗伯特因为政治原因也被囚禁在塔内,他让一个狱卒的儿子做信使,不仅沟通情绪,还每天送她一朵玫瑰花。罗伯特的安慰和鼓励成了伊丽莎白一世坚持下去的动力。尽管后来由于各自的身份限制,他们注定不能结婚,但这并不影响两人亲近的关系。
伊丽莎白成为女王后,封罗伯特为莱斯特伯爵,并将他在宫中的房间安排在自己居所的隔壁。因为他们的亲密关系,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两人的绯闻。据记载,罗伯特待在宫廷中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同僚都多,甚至连回家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出人意料的是,虽然两人的关系暧昧,但伊丽莎白却在1563年极力撮合罗伯特与守寡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结婚,从而缓解英格兰与苏格兰的矛盾。只是后来在玛丽心动准备接受时,罗伯特却不同意,这门婚事最终也就不了了之。
君臣相得
伊丽莎白登基伊始,便找到威廉·塞西尔这个出身剑桥的学问家及官吏为她的枢密顾问。塞西尔也是她恩师契克的妹婿。伊丽莎白找塞西尔时明言:“你不可腐化,必须忠诚报国,你不必理会我的个人意志,有任何意见都要告诉我。”后来果然证明她识人用人乃是重要的第一步。伊丽莎白尊称塞西尔为“气魄爵士”(Sir Spirit),由流传下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书信集》,可以看到她的知人善任,以及伊丽莎白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塞西尔辅弼四十年,到老请辞,伊丽莎白一世的亲口回答是:“当你不在身边,这种日子我也不想活得太久。”
星期五不吃鱼
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确立了英国国教的主导地位。在1571年颁布的《三十九信条》中规定,英国国教会摒弃了天主教星期五不准吃肉(在天主教里,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鱼)的斋戒。《三十九信条》在英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
英国的许多百姓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站在伊丽莎白一世一边与天主教划清界线,他们的一项标志性的做法和口号是“星期五不吃鱼”(缩略成“不吃鱼”,英文:eat no fish)。“不吃鱼”就成了一种与政府保持一致的标志,于是在英语中,“不吃鱼”就成了表示拥戴政府的行为,“不吃鱼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以至于成了“诚实可信的人”的同义词。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关于伊丽莎白一世的死因,史书中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伊丽莎白可能死于她所化的浓妆中的毒素所引起的血液中毒;另一种说法则说,埃塞克斯死后,伊丽莎白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还有风湿病及慢性黄疽缠身。而她讨厌看病和服药的行为加重了病情。
后世纪念
伊丽莎白一世死后葬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右面。
伊丽莎白是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君主之一。在2002年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公选活动中,伊丽莎白名列第七,超过了英国各地各代所有其他君王。2005年,在英国历史频道的纪录片《英国最伟大的君主》中,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分析了十二位英国君主,并为他们评分(根据六项指数,如军事力量和影响力等,满分为60分),伊丽莎白赢得了最高的48分。
英国海军有“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于1915年下水。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08: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