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桥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海洲街道
西北方,距市
行政中心2.0公里,东与联合社区相连,南靠
洛塘河,西与
张店村交界,北邻
沪杭铁路,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老硖斜公路贯穿全村。
社会建设
村党支部非常重视
平安村创建工作,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能合理安排创建平安的经费。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台帐,全村治保、调解、帮教组织、护村队、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等各支队伍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伊桥村在“平安村”创建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力争达到“平安村”标准,该村把工作引向深入,全面完善,做的更好。全村没发生一起非法集资活动和环境污染事件。在辖区的工矿企业中,村安检组经常会同安检单位进行检查和消防法宣传,做到安全生产常抓不懈。2009年辖区企业没发生一起
安全生产事故和火灾及建筑物倒塌
事故。
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密切配合,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文明村、民主法治村为有效抓手,以服务村民群众为村委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村三个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海宁市级文明村、海宁市“先锋工程”五好村党支部。
历史文物
伊桥村中有两块
石碑,石碑是高约1.6米的
花岗岩长方体,除了一面刻有“御赐忠义许公地界”外,和普通石块并无多大差别。
海宁市博物馆馆长高而申详细勘察了两块石头后认为,它们确属
文物。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可以初步断定它为当年许远属地的两块地界标志。鉴于许远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专家认为石碑的发现,无论是对人们了解历史,推进
文物普查,丰富海宁名人文化,还是发扬许远维护祖国安定统一的爱国精神,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党政工作
在镇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及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以“四个一”、“爱民记向爱民党员干部深化”、“三贴心”为主题的党建活动,加强了“四项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了村民素质,转变了干部作风,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圆满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007年该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造就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为实现县委提出的“争一流,夺一名,率先全面达小康”的目标而奋斗。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15.9亩(其中:田254.00亩,地561.9亩),人均耕地3.8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3091.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66.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6亩,主要种植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0.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0.00亩;荒山荒地0.00亩,其他面积30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2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47.2 %)。有53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 0%和45.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户(分别占总数的 18.9%和11.3%)。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 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9.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9.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1辆,农用运输车1辆,摩托车1辆。
全村建有
沼气池农户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50亩,有效灌溉率为45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8.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4 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于
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44.2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92万元,占总收入的 47.2%;畜牧业收入8.17万元,占总收入的18.4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9头,肉牛9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 0%;林业收入1.57万元,占总收入的3.5 %;第二、三产业收入0.85万元,占总收入的2 %;
工资性收入3.9万元,占总收入的8.8 %。农民人均纯收入157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4人(占劳动力的32.7%),在省内务工17人,到省外务工17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7.2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6.4%。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53户,共乡村人口215人,其中男性113人,女性102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人,劳动力104人。该村以佤族为主,其中佤族215人,拉祜 族0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0人,占人口总数的%(人员名单附后);参加
农村合作医疗160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74.4%;享受低保142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1公里,距离镇卫生院9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无)0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否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20户,占农户总数的37.8%。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糯掌小学,中学生就读到
勐角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40公里,距离中学9.00公里。09年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9 人,其中小学生29人,中学生10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
承包合同5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33.9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议筹劳710个(劳均7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58万元,有固定
资产1.7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 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
财务。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10人,党员中男党员10 人,女党员0人。该村党小组 年被评为 先进基层党小组; 年被评为 先进集体等等。该村设有团支部1个(设在村委会),团员0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不便,雨季天无法正常通车,资金短缺,物力有限等困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调整当前
产业结构,逐步发展经济型产业,如:核桃、茶叶、甘蔗。(如发展核桃特色产业,种植面积300亩;发展养殖业,发展猪30头、牛15头;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19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579元增加到1590元。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