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内部
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定义
内部
会计控制的内涵也是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最初,
内部会计控制并未与
内部控制的定义严格区分开来。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早在1949年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
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而后,从
内部控制评审作为注册会计师的一种法律责任考虑,该委员会将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一分为二:前两个目标的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后两个目标的控制是
内部管理控制。
会计法理控制。1972年,美国准则委员会(ASB)《审计准则公告》的制定者,循着
《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在第1号公告(SAS NO.1)中,对
会计控制提出并通过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
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会计控制旨在保证:
经济业务的执行符合管理部门的
一般授权或特殊授权的要求;经济业务的记录必须有利于按照一般
公认会计原则或其他有关标准
编制财务报表,以及落实资产责任;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才能接触资产;按照适当的间隔期限,将资产的账面记录与
实物资产进行对比,一经发现差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001年6月,我国
财政部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财会[2001]41号)第二条规定:“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
会计信息质量,保护
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多地要求将内部控制和内部
会计控制区分开来,并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内部控制以会计控制为主是与新《会计法》相吻合的。在单位建立完善
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会计控制无疑是内部控制的是基础环节。要抓好内部控制,首先应当从会计控制入手,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必要性
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其中以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最为混乱,也最具代表性。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那样有较多的条条框框,他们更多地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停产或转产,因而应变能力较强,但是中小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不少带有较强的家族式色彩,其管理人员和职工往往是
企业主的亲戚或同乡,这就造成了企业业主任人唯亲,部分人员凭借特殊身份破坏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也往往用
内部
会计控制分析图管理家庭事务那一套来管理企业,造成企业管理混乱。正因为中小企业具有以上特点,决定其不能完全按照大中型企业的方法和要求来设计
内部控制,对于其他职责划分也不可能像大公司那样严格。
企业内控制度的严重缺失和松弛。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了的广泛重视,因此,有必要加强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
制度建设.(1)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剧烈的
经营风险,迫使企业擦亮双眼,摸索内部控制建设之路内部控制建设是
现代企业治理的永恒主题,不仅存在大公司,
中小企业也无法回避。由于我国企业近年来持续发生一系列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对
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全面构建设计合理、执行有效的中国内部控制体系,既是企业
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需要,更是企业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2)融资困难,再次为
内控建设拉响警报资金是企业运转的血液,
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
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低下,银行利益难以保障的现象,而这些又大都因企业
治理结构不健全所致。
(3)
低成本战略低成本战略是企业开展有效市场竞争,取得市场份额,汲取市场利润的重要途径。有的企业往往因为资金有限、市场网络不够密集、广告宣传等营销手段力度不够,在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有效的
成本费用控制,在
销售终端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客户及带动
企业发展上意义非常重大。内部
会计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也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必须随之完善和发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
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和
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设计原则
在对内部
会计控制制度进行研究中,特别是建立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标准,对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人利益、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效果有重要意义。
设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有效性原则。设计
内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从“有效”为前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
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利,如不能因为企业的规模小,让
管理者个人行为随意影响
企业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等,尽量做到
内控环节不宜过长而又环环相扣,使人操作起来切实有效;必须有利于控制和检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
(2)
全面性原则。内部
会计控制应当涵盖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
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
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如
凭证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等。除此之外还应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
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
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
企业资产的流失。特别是企业的
现金和银行存款
业务,每日终了,应及时计算当日
收入、支出合计数和结存数,逐日逐笔进行
日记账登记;月份终了,日记账余额必须与有关
总账余额核对相符,做到
日清月结。同时,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
不定期清查,随时反映账面数与实存数,保证
账实相符。这样能够防止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3)相互牵制原则。牵制原则即一项完整的
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的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卜的岗位或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制。另外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
企业内部控制分析图例如应避免一个人对某一项
业务可以单独处理或有绝对
控制权,而必须经过其他人或部门的审查、核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
舞弊等现象的发生。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而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人员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当然,
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设置各种相互牵制的岗位,但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相互复核、定期检查或指定专人审核的办法。
(4)
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内部
会计控制的任何分工、审核、制衡,都必须考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分工和制衡的成本高于其效益,则不应当采用该项控制。断定一项控制是否有效,应当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上考虑。尽管一些控制方法会影响
工作效率,但对整个企业来讲,如果不采用,可能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则仍应实施该项控制。虽然内部会计控制面向企业内部的各项
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但这样并非意味着
控制点越多越好,控制点的设置必须考虑到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力争以合理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 5)领导(业主)重视原则。这里提出领导重视,决不是空谈,因为内部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领导或
企业主的重视和执行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强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加强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者的控制。但有些管理者对
内部控制很不重视,不领导组织建立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标准;有的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内容上很不健全,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控制而忽视
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人员的控制;经济往来疏于管理,造成
资产不清、债权债务不实。
(6)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切合企业实际的原则。
企业内控制度设计要遵循国家统一的规定,以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要求,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凡是可由企业自主选择的财务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有的企业业务量较小,
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
会计机构统一办理。在职责划分上应注意
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如
出纳与
稽核的分离,出纳与
总帐、明细帐的分离。
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企业内部
会计控制存在缺陷埋下了伏笔,想要完善企业的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必须要设立一套合法
合规并且符合企业本身特点的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有这样做,才不至于使企业在建立
内部会计控制时没有头绪。所以,可以这样说,设立适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原则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工作。
完善机制
通过健全内部
会计控制制度及其有效实施是确保单位
会计监督职能有效进行发挥的基础。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
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
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
效率和效果,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其范围遍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其核心系统就是会计控制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上,应当突出
会计核算和
会计监督这一环节,即从会计环节入手,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逐步形成内部控制网络。
为了加强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
(1)不相容职业相互分离控制,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
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
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管与
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2)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
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
(3)
会计系统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
岗位责任制、按规定取得和填制
原始凭证、设计合理的凭证格式、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等;
(4)
预算控制,
预算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
(5)
财产保全,主要包括
接近控制、
定期盘点控制等;
(7)
内部报告控制,有利于保证管理人员获得与责任和权限有关的信息,畅通相关人员交流的渠道;
(8)电子信息技术,包括实现
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和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
随着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由于受经营规模、财力、人力、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组织体系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存在
管理跨度小,
管理幅度窄,内部控制机构、岗位设置、职责划分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等现象,而只是仅仅依靠少数
管理人员来管理是不可能完成有效的控制,只能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来明确、规范各个
控制点的责任、权利,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纠正偏离
会计目标的行为,从而达到
企业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