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始建于1952年6月,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正局级)。首任院长为著名剧作家
曹禺,现任院长为著名演员
冯远征,党委书记为
王文光。
历史沿革
1950年,初建时北京人艺为歌剧、话剧、舞蹈等综合性艺术团体。
1952年,6月12日,其话剧团与
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合并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晚,在
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今20号)院内举行建院大会。时任
北京市副市长
吴晗代表市政府宣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并宣布
曹禺为院长,
焦菊隐、
欧阳山尊为副院长,
赵起扬为秘书长,
焦菊隐任总导演。
1953年,4月1日,《春华秋实》在青年宫首演。这是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戏。
1968年,10月7日,北京人艺改名为“北京话剧团”,同时成立北京话剧团党委会。
1978年,4月6日,经历十年“文革”浩劫后,北京市委正式恢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名称。
1993年,2月,剧院决定将首都剧场南边老食堂改建为小剧场。
1995年,11月,剧场落成并投入使用,命名为“人艺小剧场”。由剧院排演的美国剧作家萨姆•谢泼德创作的《情痴》在此公演。
2007年,展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发展历程的
戏剧博物馆落成。
2008年,因设备老化,人艺小剧场停止使用。
2012年,集创作、制作为一体的北京人艺艺术创作中心在北京
怀柔区正式落成。
2018年,10月,人艺小剧场正式拆除。
2021年,6月28日,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顺利完成
竣工验收,内有 “曹禺剧场”和“人艺小剧场”两座专业话剧剧场。
2022年,是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上演了三百多部古今中外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和几代观众一起创造了历史。
主要领导
五个剧场
首都剧场
首都剧场
首都剧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属的专用演出场所,始建于1954年。首都剧场展现了北京人艺几代艺术家们所创造的业绩,其剧场建筑也以其古朴、凝重、宏伟的
建筑风格载入世界建筑史册。
剧场坐落于北京市
王府井大街。剧场大楼长116米,宽42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集演出、排练和剧院办公为一体。剧场休息厅和
观众厅,古典华贵,气势恢宏,并以造型多异的灯饰装点着淡雅的环境。舞台
表演区面积517平方米,进伸22.7米,高22米,台口宽 13米,高9米,
旋转舞台直径16米,配有
双路供电和
中央空调。是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剧场之一。
人艺实验剧场
人艺实验剧场建于首都剧场三层,面积达400多平米,可容纳200--250名观众,专业的演出设备与
配套设施可充分满足各种小型艺术演出与
团体活动的要求;剧场南北两侧分设开放式
会议厅,主要用于各种
会议接待和学术研讨活动,也可进一步扩充舞台空间以配合演出;同时剧场后台配备贵宾休息厅、演员化妆间等相关设施,可为各艺术团体提供
配套服务;此外,设在
剧场内的小型咖啡厅不仅可以为观众提供演出前的小憩之地,而且可举办画展、影展及
艺术沙龙等活动,更加体现剧场的人文关怀与
整体文化氛围。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
历经两年半时间建设施工,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顺利完成竣工验收,于2021年6月28日启动
内部测试。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紧邻首都剧场东侧,
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内有 “曹禺剧场”和“人艺小剧场”两座专业话剧剧场,分别可容纳700名和300名观众。
曹禺剧场
曹禺剧场位于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一层,以北京人艺首任院长、剧作家曹禺先生的名字命名,以人艺2021年排演的《日出》作为开幕演出。
曹禺剧场采用“品”字形舞台,舞台总面积1071平米,挑高21米,镜框式舞台台口高9米、宽14米,主舞台进深21米、后舞台进深11米、总进深32米,可同时容纳四个不同的场景在短时间内完成场景切换并实现“推拉”“升降”“旋转”多个维度的空间变换。舞台上配备51根电动吊杆,鼓筒转台内环直径6米、外环直径13米,为舞美装置提供丰富的艺术呈现空间。台唇处设有升降乐池,共三块平台,行程4.9米,可根据剧目需求,实现专业乐池、伸出式舞台和扩充观众席三种功能,最大化满足演出需求。后台设有8个化妆间。
曹禺剧场观众席分为二层,共701座。座椅全部使用吸音材料,剧场墙面由经过特殊防火处理的上万件吸音材料装配,提取北京胡同的空间元素,打造出“灰砖”与“木材”错落的设计风格,并营造出最适合话剧演出的建筑声场,确保观众在剧场内的任何位置都能够听清舞台上的一念一叹;观众厅顶部使用光纤束打造星光顶饰效果,每颗“星星”的亮度均可调节,为观众带来平和静穆的观演氛围。
曹禺剧场以创新、荟萃、交流为定位,是国内话剧演出场所之一。
人艺小剧场
人艺小剧场位于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三层,沿用“人艺小剧场”之名,意在巩固小剧场高地定位。开幕演出为人艺排演的尤金·奥尼尔名作《榆树下的欲望》。
人艺小剧场表演区高6米、宽13.5米、深6.3米,共10道吊杆,观众席共200-300座(活动坐席),后台设有2个化妆间。黑匣子风格的舞台和伸缩式观众席均可以任意调整,为探索小剧场舞台新样式蓄势赋能。艺术家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而观众们则可以在这里欣赏、享受最具创造力的演出,甚至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菊隐剧场
2015年12月11日,菊隐剧场开幕。
菊隐剧场位于
东四南大街。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了纪念中国著名
戏剧家、北京人艺创始人之一
焦菊隐先生而建。
菊隐剧场核心剧场区域总面积为187平方米,舞台区域为60多平米,进深5.5米,层高4米;观众席有104个座位,另配有36个临时座椅。剧场配置了专业的灯光和音响控制系统,以及100台舞台专业灯具,舞台上还配制有一个近30平米的大led屏幕。二层
多功能厅可设置为
艺术沙龙。总面积220余平米,配备独立的音响和灯光控制系统,层高2米7,悬挂60多台舞台专业灯具和18台
专业会议灯具,配置有8000多流明的投影机。
参考资料:
其他场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位于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首都剧场4层,于2007年6月12日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10:30—19:00,周一闭馆。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展示话剧艺术的专题博物馆,集馆藏、研究、展陈、教育功能于一体,共设序厅、历史厅、人物厅、剧目厅、舞美厅、综合厅等6个主题展厅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家走廊和演员墙。博物馆展示了话剧艺术创作手稿,也展示了服装、道具、舞台美术模型等实物,集中展示了北京人艺的建院史和艺术发展史,彰显剧院奠基人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大师的生平情况和艺术成就,展现北京人艺薪火相传的几代艺术家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极为丰富,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诸如曹禺、老舍、焦菊隐、郭沫若、田汉、沈从文等一代戏剧文学大师的手书文稿、导演手记、往来信件等资料,记载着几代文学家、艺术家与北京人艺合作的过程。
为充分利用藏品资源,满足观众了解戏剧的需求,博物馆每年不定期举办主题展览、戏剧讲座、群众戏剧展演、戏剧体验等公益活动,并陆续推出各类戏剧理论研究专著,以增进与社会和观众的互动,为话剧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一个更开放的空间。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创作中心
北京人艺艺术创作中心成立于2012年,坐落于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影视科技文化园区,集艺术创作、舞美制作与存储为一体,是专门服务于北京人艺艺术生产,并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力的综合性艺术创作中心。
北京人艺艺术创作中心延续早期人艺舞美工厂“最全面、最专业”的创作理念,设立了制图、美工、车间管理、库房管理、行政运维管理等部门,将制作生产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现有制作车间4400平方米,包含焊接切割、木工、美工绘景间等多个功能分区。库房3000余平方米,分为生产材料、生产工具和布景库区等。办公区及宿舍区共计1500余平方米,厂区职工70余人。每年平均生产4到7部新排剧目的布景道具,同时能够承担6到14部复排重排剧目舞美道具的维修工作,库房可以储存25到40部大小剧目的布景道具。
北京人艺艺术创作中心坚守人艺独特的舞台美学思想和艺术理念,保证了舞台演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为剧目的舞台呈现与艺术表达提供了保障,为剧院艺术风格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北京人艺戏剧书店
北京人艺戏剧书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首都剧场内,成立于2004年9月28日,营业时间为演出日14:00-演出结束,非演出日 14:00-19:30,周一休息。
北京人艺戏剧书店是人艺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也是人艺所属剧场文化设置的重要配套空间。书店坚守“以戏汇人,以书传艺”的理念,以传播戏剧文化和推广“人艺”话剧艺术为主线,体现艺术性、专业性、互动性的空间风格。在这个小小的阅读空间里,每一个细节,都与戏剧有关。这里也许找不到很多时下各种图书榜单流行的畅销书籍,但书店紧紧围绕“戏剧”主题,兼顾专业读者和普通爱好者的不同需求,引进戏剧和艺术相关书目,既保持着书籍专业性,也藉由戏剧艺术的经典与通俗读本,让更多读者爱上戏剧。
剧院精神
戏比天大
走进北京人艺的排练厅,人们的视线通常会被写在墙上的“戏比天大”四个大字所吸引。
从字面上看,戏真的没有“天”大,但作为人艺人,一旦走进剧院大门,走进后台,走进排练厅,从这一刻起,戏就是比天大。进到剧院一切为了演出,为了观众,其他再重要的事情都要等到走出剧院以后。
“一棵菜”精神
人艺人一直传递着“一棵菜”精神,就是说只有这些菜心、菜帮等不同部分紧紧地抱在一起,才能长成一棵菜。
在人艺里,无论编导、演员、灯服道效化工作人员,还是剧场服务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等,都是保证一场演出能够顺利进行的一员,这是北京人艺“一棵菜”精神的体现。
建设世界一流的学者型剧院
“建设世界一流的学者型剧院”,这行字在北京人艺的排练厅里格外醒目。
比如《雷雨》,它奠定了北京人艺的风格,表明了这个剧院的艺术走向了成熟。作为戏剧大师曹禺的剧作,《雷雨》并不是那种简单化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每一个演员对它的理解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
艺术修养。在话剧界,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无论是一个剧院或是哪位演员,要考验其实力或表演才华,得须过一过演出《
雷雨》的这道门槛。北京人艺是在全国解放之后的1954年,第一个在
中国话剧舞台上演出《雷雨》的剧院。至今,在许多老演员的记忆中,当年《雷雨》的排练工作漫长而艰辛,总共用了八个月,其中仅体验生活、做分析人物的
案头工作就占去了四个多月,这在北京人艺的排戏历史上也是最长的。《雷雨》中出演角色的都是人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郑榕、朱琳、于是之、
苏民、胡宗温、
董行佶……
演剧学派
现实主义根基
上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文艺创作领域包括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与中国话剧发端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前苏联的相关文艺理论有着久远关系,更与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关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在此时成立了,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奠基人之一焦菊隐先生也正在此时走了进来。
《龙须沟》的创作和演出,使北京人艺开始在自觉地走着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并成为北京人艺
演剧风格的开端。老舍先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同时,这个戏也成就了在戏里成功扮演了程疯子的于是之,他在23岁那年就已经大红大紫。当年,在导演焦菊隐的带队下,剧组亲自来到了
北京南城的龙须沟体验生活。所以,演员在创作中,给观众留下的是个性鲜活的人物,是流淌着现实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北京人艺的名剧《茶馆》是
现实主义风格的经典之作,鲜明地体现了这个剧院的表演特色。《茶馆》是一代大师们的心智,也是一部悲怆的生命交响乐,它的荣辱毁誉,足可称之为中国政治的
晴雨表,它走过的每一步都必不可免地留下了一串串历史的印记,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沉重。从著名作家老舍,导演焦菊隐、夏淳,到为观众所熟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们,如于是之、郑榕、
蓝天野、
英若诚、
胡宗温、
黄宗洛、
林连昆等,均与本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成为《茶馆》风起云涌、一波三折沧桑变故的见证人。
向“表现美学”拓宽
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人艺在“丰沃的现实主义土地”的基础上进行了“诗意化绽放”。比如“新时期戏剧”最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狗儿爷涅槃》,便把把“丰沃的现实主义土地”与“诗意化绽放”两者的有机融合推到一个新高度。
1986年的《
狗儿爷涅盘》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从
写作风格到导演的艺术处理,乃至剧中的狗儿爷形象都是崭新的。作者采用了
意识流的手法来揭示人物错乱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全剧把展现现实、
倒叙回忆、幻觉穿插等场面连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狗儿爷涅槃》拥有极具历史厚度的情节故事和极具现实质感的人物形象,但剧情没有按现实的时空逻辑展开,而是使用了开放的叙述性戏剧结构,让狗儿爷的生命经历在他的回忆和幻觉中展开,或与人对话,或与鬼魂纠缠,涉及的人与事招来挥去,时空变化转换快捷自由,充分将狗儿爷的回忆、联想、幻象等内心世界、主观情感外化在舞台上,并以“火烧门楼”的疯狂动作将一切推向高点并随之湮灭,最终呈现了一个兼具深刻现实感与强烈荒诞感的演出,其蕴含浓郁诗意的象征性内涵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话剧民族化
焦菊隐先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进一步将话剧艺术引向“民族化”的探索之路,同时也理直气壮地把话剧的“现实主义”引向了更直接、更浓郁的“诗意化表达”的境界。比如《茶馆》《虎符》《胆剑篇》《关汉卿》《蔡文姬》等一系列剧目。
焦菊隐先生曾说某些剧本比另一些更具有进行“诗意化表达”的可能性:“如果作家的感情是澎湃的,作品是富于诗意的……对这样的作品,必须采取能够表现澎湃的感情的方式,更提炼,更美化,更有气魄的形式。”这便说出了“话剧民族化”的实质,即首先内涵要具有感情张力、具有“诗意”,而外部形式的目的是将这“诗意”表达得更提炼、美化、有气魄,形式技法包括借用传统戏曲的技法本身并不是目的,这其实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诗化表达”的真正要义之所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蔡文姬》并没有多少戏曲技法的直接搬用,却最具“诗意”也最有生命力,便是有力佐证。
先锋戏剧与戏剧实验
中国第一个“小剧场”诞生在北京人艺,《野人》《车站》这样的先锋戏剧也是诞生在北京人艺。所以北京人艺是既是有自己优秀传统,又有开放精神,同时又能够拥抱生活的一个剧院。
比如2023年北京人艺小剧场剧目《哈姆雷特》。在原有的故事之下,对经典不断挖掘,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赋予其当下的新解。导演杨佳音将这次的创作定位为“一场与世界经典的深度对话。”他说:“我们直面‘哈姆雷特’其实就是直面自己。生活中的困顿都来自于自我,而人在困境中,如何有勇气去面对,又该如何继续去走今后的路,这是剧中人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的问题。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解读,会让观众在新排演的《哈姆雷特》中找到自己。”北京人艺此次新排的《哈姆雷特》打破了观众对“王子复仇”的传统印象。从文本解读到舞台表现,哈姆雷特都不再是带着绝对主角光环的王子,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鲜活的人物特点,他们将共同构成一场舞台群戏。同时,在一改悲剧色调,充满“现代感”、“游戏感”的舞台形式下,角色之间原本的人物关系也最终会内化为一场对自我的拷问与寻找。“每个人心中都有过黯淡的一面,都想去寻找光,所以他的故事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导演杨佳音表示,“我们不是解构,而是解读,戏永远是演给当下的观众看的,我们是用现代视角寻找出更多可能性。”“北京人艺一直是一家创新的剧院,小剧场更是实验和探索的阵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本剧艺术指导冯远征冯远征表示,“这部聚集了青年人智慧和力量的小剧场创新之作,会让大家看到青年人身上的冲劲和朝气,看到他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态度。”
一戏一格
总结来说,北京人艺有一句话叫一戏一格,就是说每一部戏都不会重复前面的。每一部戏都在按着前辈的脚步去弘扬传统以外,还要有一些新的探索,用一种新的形式或者是新的审美去展现美。
剧目特色
京味戏
北京人艺的一大特点就是京味戏。诸位名家生长在北京,一生一世受其熏染影响,“京味儿”天然而成。前有《龙须沟》《
茶馆》《骆驼祥子》《女店员》,后有《小井胡同》《鸟人》《旮旯胡同》《古玩》等。
比如1993年《鸟人》的演出。从票房看,在北京人艺的门前,不仅出现了观众排长队买票的“奇观”,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个月的演出戏票便一售而空。像旋风般骤然在京城掀起的“鸟人热”,成为当时的一大奇观。对此剧,专家与
普通观众一致叫好,可谓“雅士赏之”,“俗人爱之”。
再比如《北京大爷》,对著名表演艺术家林连昆来说,他在《北京大爷》中精湛的表演,为他的表演艺术巅峰期画上的一个完美的句号。由任鸣执导的这部戏,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舞台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台体现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尤其是体现出剧院表演特色的作品,其锋芒直指北京人。故事中所展现的“
四合院文化”,暴露了当代一些人的自满、自负与落伍。
外国剧本
外国剧本在北京人艺的演出史上,同样是表达其风格与特点的极重要的一个方面。“文革”前有《三姐妹》《
带枪的人》《悭吝人》等剧目为代表,后有《哗变》《喜剧的忧伤》等。
比如在1988年演出的美国剧作《哗变》,则成为了充分展现表演艺术是最为重要的一部戏。人们惊叹于北京人艺的演员们以精到的台词功力,在中国的舞台上绘声绘色地打了一场官司。尤其是
朱旭在剧中所塑造的凯恩号舰长魁格的形象,其台词功夫之深,表演之妙,使得观众大为欣赏。
再比如话剧《
喜剧的忧伤》。剧本改编自日本著名舞台剧《笑之大学》,导演
徐昂对剧本做了本土化的处理,将故事移植到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重庆。
演出形式创新
小剧场话剧
中国话剧的
小剧场的演出形式,则是由北京人艺、由林兆华首开先河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人艺话剧《绝对信号》的演出,在话剧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话剧直播
2022年,6月12日院庆日,话剧《茶馆》进行8K高清放送直播,这次直播的《
茶馆》作为70周年纪念版,集合1999年第二代《茶馆》的阵容,并按照75%
上座率开放售票。
人艺人
参考资料:
人艺作品
参考资料:
所获成就荣誉
学术研究
2013年6月5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北京人艺协办的“《北京人艺之前途与传统》课题开题研讨会”在北京人艺召开。
2022年6月12日,北京人艺在曹禺剧场举行建院70周年座谈会。
2022年6月15日,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在曹禺剧场举行。
2024年6月28日下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北京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锦云春秋 氍毹涅槃——剧作家锦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人艺排练厅召开。研讨会由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主持,北京人艺党组书记王文光、党组副书记周彤、副院长秦新春、副院长张鹏出席会议,和与会专家一起,共同研讨锦云的艺术创作成就,表达缅怀之情。
参考资料:
艺术交流
邀请国内外剧目
北京人艺一直致力于邀请国内外的经典剧目到人艺的舞台上演出。“请进来”的背后,依旧与北京人艺的责任和使命有关。
张和平表示,之所以邀请世界顶尖剧院的代表性的作品,是要体现北京人艺“学者型剧院”的定位。“这是‘学者型’的表现,提倡学者型,就是提倡学习性,提倡一种对文学艺术不断进取的状态,这个状态的标准,是世界一流。有助于北京人艺的学术建设,而且能为中国整个戏剧界、文学界提供一个借鉴,这是北京人艺应该做的。北京人艺有自己的担当,这种担当是对社会、对文学艺术的担当。
国内外巡演
赴国内巡演
北京人艺的演出活动遍及祖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
台湾,其鲜明“人艺演剧风格”已扎根于广大观众之中。
2024年4月,赴中国澳门演出《哈姆雷特》。同年,赴上海驻演五部大戏《茶馆》《哗变》《日出》《杜甫》《正红旗下》。
赴国外巡演
1980年起,《茶馆》《
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盘》《推销员之死》等剧目先后应邀赴德国、
法兰西共和国、
瑞士、日本、
加拿大、
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20多个城市访问演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的历史。
2011年,《雷雨》赴莫斯科演出。
2014年,《我们的荆轲》赴圣彼得堡,当地时间10月3日晚,由诺奖得主莫言编剧、人艺院长任鸣执导的《我们的荆轲》,在圣彼得堡波罗的海之家剧院结束了此次赴俄罗斯波罗的海戏剧节的演出,由于正值中国国庆日,剧院前广场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而这出用当代视角讲述的古老中国故事,也让不少对当代中国知之甚少的俄罗斯观众第一次厘清了原本有些模糊的中国与日本,“这才是真正的用东方美学讲述的东方哲学”。
2019年5月23日至25日,在法国马赛国立戏剧创作中心的舞台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为法国观众呈现了一部带有当代视角的中国古代题材的故事:《我们的荆轲》,三场演出在高达九成的上座率和观众的欢呼声中圆满落幕;6月27日至29日,《李白》赴俄罗斯喀山演出;10月17日至19日,北京人艺远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在此举行的第九届奥林匹克戏剧节,并在戏剧节主会场亚历山德琳娜剧院进行三场历史大戏《司马迁》的演出。
2024年5月,赴塞尔维亚演出《我们的荆轲》。
戏剧教育普及
北京校园戏剧教育联盟
2018年4月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手成立的“北京校园戏剧教育联盟”也在签约的同时正式成立,这是北京第一家以专业艺术团体的艺术资源为支持,针对教育系统深度推进戏剧教育的美育联盟。
该联盟以“探索美育途径,普及戏剧文化,传达教育理念,展示校园新风”为宗旨,希望通过艺术资源对教育资源的输送,加强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丰富学校美育形式和戏剧文化探索都有着深远意义,是学校艺术教育与艺术推广道路的新形式、新拓展。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及北京人艺院长任鸣等出席并致辞,两家共同为第一批联盟成员授盟旗。
北京校园戏剧教育联盟成员校名单
中小学: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北京市育才学校、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小学、北京市怀柔区实验小学、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
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戏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城市学院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
2023年9月19日,北京人艺五大板块戏剧活动走进北大校园。含有演出、展览、戏剧讲堂、剧本朗读、阅读专区几个板块。演出为《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剧本朗读为《赵氏孤儿》,讲座邀请了冯远征。
2024年5月24-27日,北京人艺“致敬与传承”大学生戏剧展演开启,10部由高校学生主创,人艺团队辅导的作品在人艺小剧场上演。
组织活动
院庆活动
2023年6月11-12日,在建院71周年纪念日之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办了“人艺之友日”系列主题活动。第一次以“集市”的概念操作,专门打造艺术空间,建立艺术生态的新尝试。两天的活动中,五座剧场,八个新空间,四大版块,十二项主题活动,共迎来3000余名观众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与互动 。
2024年6月12日,以“青春人艺”为主题,线下活动和线上直播相结合,北京人艺举行12小时不间断的纪念活动与观众共同为人艺庆生,纪念建院72周年。此次纪念活动分为“经典人艺”“创新人艺”“‘京彩’人艺”“青春人艺”“大美人艺”“大戏人艺”六大板块。当日两场线下活动通过招募的方式,吸引了上千名观众报名参与。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上演的“我们正青春”北京人艺青年演员优秀考核作品展演,就是这一成果的集中展示。一大批近年来北京人艺青年演员考核中的优秀作品片段《家》《晚安,妈妈》《喜剧的忧伤》《白鹿原》《我》《赵氏孤儿》《哈姆雷特》等首次面向观众亮相。王刚、岳秀清、龚丽君、吴珊珊、唐烨等嘉宾进行现场点评。
剧本朗读
2017年6月17-18日,青年演员剧本朗读于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举行。由冯远征策划,青年导演、演员班赞执导。朗读剧目选取了两位大家小作——老舍的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和曹禺的独幕剧《镀金》。
2020年4月5日-12日,《天之骄子》——朗读重塑经典历史形象。青年导演韩清与演员徐菁遥、张典典、伍宇辰柠、郭奕君、魏小军、孙翌琳、董菲菲、吴娱带来清一色女角的《八美图》。线上剧本朗读作品《上帝的宠儿》也通过直播与观众见面,导演傅迦带领荆浩、王佳骏、徐岑子、李麟、王宁、王堃、刘倍伯、闻博、赵正添一道,去透过宫廷乐师萨列瑞的视角,展现音乐神童莫扎特璀璨而短暂的一生;同年,导演闫锐带领王雷、雷佳、李小萌、邹健、闫巍、闻博、杨明鑫、孙骁潇、王堃、金汉、连旭东、李劲峰、李越、赵正添一众青年演员,为观众带来京味儿经典《天下第一楼》;7月26日,推出经典作品《推销员之死》剧本朗读,在首都剧场迎来久违的观众。
2021年4月3日-4日,本年度第一期剧本朗读活动,经典名作《上帝的宠儿》登上实验剧场的舞台;11月27-28日,北京人艺公益活动剧本朗读回归舞台,美国经典名作《篱笆》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与观众见面,其中11月28日的演出同步开启线上直播,观众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观看。
2022年3月5日-6日,北京人艺剧本朗读活动在实验剧场举办,熟悉的京味儿经典《北京大爷》上演;6月5日,北京人艺院庆70周年系列活动之剧本朗读《阮玲玉》上演,通过线上实时直播的方式与观众在人艺实验剧场相聚。
2023年9月30日-10月1日,组织剧本朗读《陪审员》活动。
2024年3月9-10日,剧本朗读上演希腊戏剧 《奥德修斯,回家吧》 。
戏剧永恒艺术讲座
2021年9月19日上午,北京人艺戏剧永恒艺术讲座在菊隐剧场举办,中戏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小玲以《任何事情,都没有太晚的时候……——北京人艺话剧<家>》为题,与现场近70名观众分享了由巴金原著、曹禺改编成话剧《家》相关的艺术故事。
“我喜欢的演员” 评选活动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发展基金会支持,组织观众对首都剧场的剧目进行“我喜欢的演员” 评选活动。
人艺与观众
人艺之友联谊会
北京人艺自建院以来,便始终同广大观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对人艺的关注,良好的建议与要求,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剧院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人艺之友联谊会通过组织相关的艺术联谊活动,旨在架设起一座观众与剧院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桥梁,以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
特殊的“亲情”
周恩来
周总理是北京人艺的奠基人、创业者,更是良师益友,是他提议建立的第一个“全国专业话剧院”,是他推荐的曹禺作为院长,是他批准建设的首都剧场……那些与周总理在一起的日子,是人艺人永远无法忘怀的。1953年,1月10日晚,周总理、彭真、胡乔木、周扬及作者老舍先生来院看《春华秋实》排练。这是建院后周总理第一次来北京人艺看戏。
江泽民
1988年底,江泽民同志不仅看了北京人艺去往上海演出的五台戏,还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南北戏剧家共商繁荣话剧的大计。这五台大戏,一共21场,4万张的戏票在公演前预售一空;1997年,江泽民出席了北京人艺院庆典礼。建院之初的200多位老人,还健在的共计92位,给每人发了一个景泰蓝瓶子作纪念,称为“元老杯”;1998年,3月21日晚,江泽民来到首都剧场,观看剧院演出的曹禺名剧《雷雨》。开演前,江泽民接见了主要演员。演出结束后,江泽民走上舞台,亲切接见演员并祝贺演出成功。
胡锦涛
2007年,4月18日晚7:30,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琳、胡宗温、濮存昕等“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代表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并一同观看话剧《立秋》。
相关事件
剧本征集
北京人艺诚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支持,特别欢迎向人艺推荐各类题材的话剧剧本(大小剧场不限)。
为最大限度保障作者权益,请寄送纸质剧本(一式三份),并提供故事梗概(200字以内)、作者简介、联系方式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 邮编:100006 联系人:杨女士
版权表明
北京人艺录像视频开头部分显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字样,即为北京人艺表明身份的方式。
暂停演出
2022年,5月5日,根据防疫要求,暂停5月6日至5月9日人艺小剧场《关系》的演出。11月19日,根据防疫要求,于11月19日起暂停首都剧场《莲花》、人艺小剧场《
长椅》演出。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