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蓍
菊科蓍属植物
云南蓍(Achillea wilsoniana Heimerl ex Hand.-Mazz.)是菊科蓍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有短的根状茎。茎直立,高35-100厘米,下部变无毛。叶无柄,下部叶在花期凋落,中部叶矩圆形。头状花序多数,集成复伞房花序。瘦果矩圆状楔形,长2.5毫米,宽约1.1毫米,具翅。花果期7-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短的根状茎。茎直立,高35-100厘米,下部变无毛,中部以上被较密的长柔毛,不分枝或有时上部分枝,叶腋常有不育枝。叶无柄,下部叶在花期凋落,中部叶矩圆形,长4-6.5厘米,宽1-2厘米,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多数,几接近,椭圆状披针形,长5-10毫米,宽2-4毫米,二回裂片少数,下面的较大,披针形,有少数齿,上面的较短小,近无齿或有单齿,齿端具白色软骨质小尖头,叶上面绿色,疏生柔毛和凹入的腺点,下面被较密的柔毛;叶轴宽约1.5毫米,全缘或上部裂片间有单齿。
头状花序多数,集成复伞房花序;总苞宽钟形或半球形,直径4-6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短,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宽约1.2毫米,顶端稍尖,中层卵状椭圆形,长2.5毫米,宽约1.8毫米,内层长椭圆形,长4毫米,宽约1.8毫米,顶端钝或圆形,有褐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有凸起的中肋,被长柔毛;托片披针形,舟状,长4.5毫米,具稍带褐色的膜质透明边缘,背部稍带绿色,被少数腺点,上部疏生长柔毛。边花6-8(16)朵;舌片白色,偶有淡粉红色边缘,长宽各约2.2毫米,顶端具深或浅的3齿,管部与舌片近等长,翅状压扁,具少数腺点;管状花淡黄色或白色,长约3毫米,管部压扁具腺点。瘦果矩圆状楔形,长2.5毫米,宽约1.1毫米,具翅。花果期7-9月。瘦果黑色,有5条纵棱,长1.6-1.81毫米,宽0.34-0.42毫米,顶端有5枚芒状的鳞片i鳞片中部以下稍宽,边沿有小锯齿。千粒重0.19克。
近种区别
该种与短瓣蓍(Achillea ptarmicoides Maxim.)相似,只是边缘舌状花办较短,稍超出总苞。同样供药用。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锦屏、剑河、兴仁、兴义、三都、湄潭、赤水、绥阳、习水、贵阳)、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生长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喜向阳,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繁殖方法
云南蓍用种子和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9-10月采收种子,就要播种。播前,先把种子混到拌有人畜粪水的火灰里,成为种子灰,每亩用种子0.2-0.25千克。在整好的土地上,开133厘米宽的高厢,按行窝距各约33厘米开窝,深3.3-6.6厘米,作到窝大,底平、土伦,施人畜粪水后,把种子灰匀撒窝里。
分株繁殖:3-4月在翻蔸时,把生氏健壮的幼苗,连同地下根茎分成数蔸,整地开窝与种子繁殖相同,每窝栽臼一蔸,栽后淋水。在茁子成活后,进行迫肥一次,6月再行中耕除草和追肥一次,秋季就可收获。收获后的管理,和种子繁殖相同。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在苗高6.6-10厘米时,要结合浅薅进行匀苗、补苗,每窝有苗四至五株,补苗要带土,栽后才易成活,并追肥一次过冬。第二年的3月和6月各进行中除和追肥一次,秋季就可收获。收获后,及时中除和追肥各一次过冬,第三年加以管理,又可收获。这样连续收获三年后,就要翻蔸另栽。
收获加工:云南蓍除留种的以外,8-9月,用刀齐地割起全株,晒干即成。云南蓍打捆,外加篾席包装贮运,放干燥处,防受潮发霉。
病虫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要注意排水,翻蔸换地栽种。
主要价值
全草药用,又用为健胃。含挥发油、鞣质、有机酸等。祛风除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疼痛,胃痛,跌打瘀肿,痈肿疮毒等。
参考资料
云南蓍.植物智.
云南蓍.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4 20: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