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的事宜,最后确定
赵丹、
白杨、
张瑞芳、
上官云珠、
孙道临、
秦怡、
王丹凤、
谢添、
崔嵬、
陈强、
张平、
于蓝、
于洋、
谢芳、
李亚林、
张圆、
庞学勤、
金迪、
田华、
王心刚、
王晓棠、
祝希娟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1962年春夏之交,在全国各大小电影院、俱乐部里,几乎同时悬挂上了刚刚评选出来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立即掀起了一股更为庞大的“追星”旋风,由衷喜爱这些明星的广大观众,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之前,都会不由自主地徜徉在他(她)们的巨幅照片前。
1961年7月1日是建党纪念日,周总理同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与会代表游香山。在香山的最后一天,有关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一事,再次被周总理慎重地提起。由此,身为文化部副部长、主抓电影的夏衍倍受鼓舞,带领他的一班精兵强将,迅速行动起来。随后,四大电影制片厂纷纷把候选名单送到周总理的手中进行审核。 确定人员名单 周总理对这“二十二大明星”逐一挑选,主要突出新中国影坛的老、中、青演员队伍,并结合当年度轰动一时的影片的主演,最后确定了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
赵丹、白杨、
张瑞芳、
上官云珠、
孙道临、
秦怡、
王丹凤;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
谢添、
崔嵬、
陈强、
张平、
于蓝、于洋、
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
李亚林、
张圆、
庞学勤、
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
田华、
王心刚、
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
祝希娟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的照片曾经是一代人相册中的珍藏;他们出演的影片,浓缩了新中国电影从诞生到成长的历程……《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林家铺子》、《聂耳》、《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革命家庭》、《铁道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虎胆英雄》、《野火春风斗古城》……,“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社会的见证,是一组集体荣誉的群雕,也是新中国影坛可歌可泣的银幕画廊高耸的丰碑。
此批“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照片(53 x 38 cm)就是当时悬挂于电影院休息厅的原大照片,据称印制了753947张,短短8个月即卖出了714638张。但由于“文革”和当年悬挂后不易保存的原因,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私人手中集藏有全份“二十二大明星”大图片者极少,即便是
中国电影资料馆和
中国电影博物馆也缺存,足见存世量极罕。2005年7月,著名演员
祝希娟从美国赶回北京中央电视台做客,主持人拿不出当年“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原大照片中祝希娟的那幅,发动编导人员在北京、上海征集,持有者可作特邀嘉宾。笑容灿烂的“祝希娟明星照”最后竟是一位北京“老追星族”兼收藏家奉献出来的。
按照今天的影评标准,二十二大影星的确有共同点:都有一部立得住的作品;都长得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当年既有“男看
王心刚,女看
王晓棠”之说。“二十二大明星”中,男演员10名,女演员12名,
祝希娟是最幸运的新星,未毕业就因为成功地饰演了《红色娘子军》中的
吴琼花而一举成名,比起
赵丹、
白杨这些三十年代即成名的老明星,可谓“一影定终生”。
金迪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表演确实好,加上
李亚林的出色发挥,典型的一对农村青年绝配。“二十二大明星”老照片中“人、影双绝”的佳作当归女明星
田华,您只要细看她的左眼角内,分明噙着泪花,所谓“一颦一笑皆成戏”。“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照,最难收藏到的是——
孙道临,这不仅因为赵丹之后“影帝”非他莫属,而是孙道临今天都活跃在舞台上,只要出示“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原大原色孙道临老照片请他签字,那照片瞬间将“价值连城”。
“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是否有“遗珠之憾?”当然有。这里有一个共同遗憾,即都是当年一线演员,大红、当红。如果我来选一票,还会加上:
冯喆、陶金、舒适、
黄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