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英文:King George V-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
英国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冻结各
缔约国海军
军备竞赛的两大条约——《
华盛顿海军条约》与《
伦敦海军条约》,令
帝国主义列强一度近乎疯狂的海军竞赛暂告结束,假日时期一度降临三大洋,但和平仅仅是暂时的。因为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中未能就续约意见达成一致,条约将于1937年元旦开始自动失效。
1935年,各海军强国开始新的限制海军军备谈判。当时,英国尚未从
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恢复,工业
生产能力剧减,造船工人大量流失,因此在
条约谈判期间主张减低新建战列舰的排水量和缩小主炮口径,英国曾力主与会国成员建造排水量25000吨,装备12英寸主炮的小型化战列舰;和14英寸主炮,排水量28000吨的中型战列舰(限制别国的战列舰,英国人自己的巡洋舰优势将彻底发挥,这对拥有漫长航运线的
日不落帝国非常有利——这种提议当然不会得到列强的赞同)。
但英国与美国在关于“新舰将采用14英寸口径主炮”达成一致立场。由于美国考虑日本、意大利无意接受条约的限制,而且还有一个未参加条约的德国,因此在主炮口径选择方面留有余地,在设计中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上,预留了用16英寸主炮替代14英寸主炮的空间。
英国海军早已为规划中的“狮”级战列舰研制新型16英寸主炮(“纳尔逊”级战列舰的16英寸主炮采用轻型射弹,远距离杀伤力不足);同时,皇家海军也在研发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14英寸口径新型主炮,以为备选。
但对于财力和技术流失严重的皇家海军而言,两种新型武器同时开发绝非易事,为了新的战舰赶在1937年初开始建造,丘吉尔等人只得取消了优先建造装备15英寸以上口径主炮战列舰的计划。1935年,英国海军为新的战列舰选定了14英寸主炮,以求“乔治五世”级能够尽快服役。
建造历程
新方案计划采用3座4联装主炮,但实际考虑排水量原因装备了2座四联装炮塔,1座双联装炮塔,全舰共有10门14英寸主炮,每分钟可以进行两次齐射,依靠火力投射的密度来弥补火力强度的缺憾。
随着日本、意大利退出裁军会议,美国、英国、法国等国1936年签定新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名存实亡。加上列强早已暗地研制新的大口径主炮,事实上除了皇家海军之外,无人遵守有关14英寸主炮的协定。而开工时间最早的“乔治五世”级已然
设计定型,反而陷入了尴尬——其装备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是同时代新建战列舰中主炮口径最小的。
另外,由于皇家海军坚持要求新造14英寸炮的威力必须超越效能不佳的旧16英寸炮,因此研发工作颇费时日。最后,火炮的交付时间又耽误了新舰舾装,导致“乔治五世”级最先建造,却最后下水,用牺牲吨位和火力换来的时间优势也被一拖再拖的进度彻底断送了。
技术特点
主炮火力
在条约时代,用集中布置武器、装甲的方式来节约宝贵的
排水量,这一理念已被舰船设计师公认。乔治五世级最初设计采用12门14英寸口径主炮,新研制的Mark Ⅶ型14英寸口径主炮将采用史无前例的四联装主炮塔,分别安装于
舰艏、舰艉,前二后一。
由于设计期间条约尚未失效,“
乔治五世”级仍然受到严格的排水量限制。直到开工建造时,方才发现原设计的排水量偏小,而
武器系统重量过大,影响
储备浮力和
复原性。为了在不对
设计图做大改动的情况下(当时全面设计已完成,如坚持大改,该级战列舰的服役或许要等战争结束了)保证防御能力,舰艏第2座主炮塔由四联装简化而双联装以节省重量(即便如此,双联装炮塔的重量仍然达到924吨),最终主炮数量减少到10门,与装备8—9门主炮的美日战列舰相比,
火力密度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总之,对“乔治五世”级掣肘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合适的主炮:为了赶进度选择了较小口径的主炮,之后却因为种种因素丧失了先机,最后由于设计失误丧失了火力密度优势,可谓时乖命蹇。
不过,“乔治五世”级的14英寸45倍口径主炮并非威力不济,其
穿甲弹重量高达721千克,威力远远超过美制14英寸50倍口径火炮使用的680千克穿甲弹,也超过了日本的14英寸640千克穿甲弹。相比之下,倒是四联装炮塔过于复杂的设计导致的糟糕可靠性,给该舰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副炮特点
与德国、日本、
意大利始终缺乏高性能
高平两用炮的境遇不同,“乔治五世”级装备的5.25英寸(约133毫米)高平两用炮性能优异,弹丸重、
初速快、射程远、
破坏力强,无论对海、对空,在射程、威力方面都超过了日本的127毫米40倍口径高炮、德国的105毫米65倍口径高炮、意大利的90毫米高炮等产品。只有美国的127毫米38倍口径高平两用炮因使用VT
无线电引信,显得更加“专业”一些。
小口径高炮方面,该级战列舰使用英制两磅炮(40.5毫米口径),一般采用八联装安装,
射速可达每分钟300发,火力猛烈,俗称“砰砰”炮,是当时各国
防空武器中的
新锐力量。尽管
皇家海军在条约时代之后一直难有新锐战舰服役,但从战列舰到
驱逐舰,都装备了比别国同行更先进的高炮,可见皇家海军设计部门对未来空中威胁的前瞻性。
不过,“乔治五世”级的两磅炮也存在性能不稳定、容易卡壳等毛病。这些
技术指标先进、可靠性不足的新锐武器令该级
战舰在日后的高强度作战中吃尽苦头。
船体设计
“乔治五世”级采用平甲板船型,
干舷高度适中。为追求更加稳定的射击平台,适当降低了
稳心高度,
横摇周期为14秒,比看似更加平稳的“纳尔逊”号(横摇周期11秒)更有优势。但同时,为了追求0角度向前射击,舰艏上扬的弧度很小,削弱了
适航性。
防护体系
“乔治五世”级非常重视防御,舷侧主装甲带贯穿
水线60%的长度,厚达15英寸(381毫米)的
渗碳钢装甲(一说为374毫米)将前后
弹药库、
锅炉舱、机舱区域全部覆盖,在正常交战距离(20000-30000米)可以抵挡德制380毫米穿甲弹(800千克、初速820米/秒)、及皇家海军装备的381毫米穿甲弹(879千克、初速750米/秒)。装甲带向艏艉方向递减至4英寸(约102毫米)。
为了抵御威力越来越大的穿甲弹,早在1927年,皇家海军就在“纳尔逊”号战列舰上安装了向内倾斜达22度的主装甲带,造成炮弹击中的
入射角更大,更容易弹开,从而大幅度提升了防御效果。
而在“乔治五世”级的图纸上,倾斜装甲被改为垂直安装,理由是如被经水面反弹的跳弹击中,反而会使入射角更加垂直,不利于防御。理论上说完全没错,但这种现象极为罕见。因此日本的“大和”级、美国的“
衣阿华”级、“南达科他”级、“北卡罗来纳”级,法国的“黎塞留”级、“敦克尔克”级等当时各国最新锐的战舰,全部采用了内倾安装的主装甲带,在实战中也确实没有发生皇家海军担忧的问题。
水下防御方面,“乔治五世”采用“夹心”结构的多层防鱼雷隔舱,在
双层船壳之间安装着纵横交错的
水密隔舱,加上比“
胡德”号更为优异的
排水能力(具体数据未知,可参照“胡德”每小时2000吨的排水能力,排水量更小的“乔治五世”如有更强的排水能力,其
抗沉性设计可见一斑),被皇家海军自诩为“不沉的战舰”。
为了追求防护隔舱的隔离范围,避免类似于意大利“维内托”级那样防护区域厚度渐减,导致艏艉抗沉性下降的后果,“乔治五世”的艏艉隔舱向内“推”了一段距离,优点是扩大了防护脆弱部位的隔离区域,缺点是在内部隔舱的过渡连接部位形成了“直角”,造成应力集中。如果这里被击中,二次毁伤效应必将大大增加。
水平防御是该舰在防护方面的亮点,“乔治五世”级拥有三层水平
装甲板,包括厚达153毫米的中甲板装甲(主要承受打击的一层),是欧洲各国的末代战列舰中最厚的。要知道,即使是令人畏惧的“俾斯麦”号,其中甲板装甲厚度也仅有120毫米。尽管稍后建造的“大和”、“衣阿华”级都以200毫米以上的水平防护称雄,但这些战舰的
标准排水量都在45000吨-68000吨,而以“乔治五世”仅有36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却能拥有这样厚重的水平防护,足见皇家海军对空中威胁的重视。
机动性
“乔治五世”级装有110000马力的主机(与美制“北卡罗来纳”级相仿),最大航速29.25节(试航),在战列舰中出于中游水平,优于“北卡罗来纳”级(28节)、“南达科他”级(27.5节)、“大和”级(27节),不及“衣阿华”级(33节)、“黎塞留”级(32节/30节)、“维内托”级(30节)。
续航力方面,“乔治五世”级的燃料舱总容量超过4000立方米,一般情况下搭载3500吨燃料,理论续航力10000海里(10节航速)。但是,由于舰艏造型导致的适航性下降带来的额外消耗、以及大量
电子设备对电力的依赖,都让“乔治五世”级的燃料入不敷出,实际续航力不到理论值的3/4,大约7400海里。这一数据比起美国战列舰毫无优势,主要是因为美国的
工业制造能力更强,可以生产出更加精良的
传动机构,大大减少了
动力系统的损耗。
雷达
和美国的同类战列舰一样,“乔治五世”级在建造之初即装备了各类对海、对空
搜索雷达,级主、副炮
火控雷达,电子设备的性能也高于意大利、法国、日本。在击沉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的战斗中,该级“
约克公爵”号的雷达优势尽显无遗。而在“
威尔士亲王”号支援
东南亚时,
新加坡附近的
日本海军也未敢采取习惯的夜战手段,足见其火控雷达的威慑力。
航空器
“乔治五世”级采用舯部布置
弹射器,
上层建筑容纳机库的结构,共搭载3-4架“
海象”式
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配备1部大型弹射器、2台起重机。飞机由垂直于舰体
中轴线的大型弹射器弹射,由两舷的大型起重机收回。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乔治五世国王”号
维克斯·巴罗船厂建造,1940年12月完工,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主持了以其父名乔治五世命名的新型战列舰的下水典礼。服役后担任
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服役初期曾在一次北极护航任务中遭遇大雾,与躲避
暗礁的驱逐舰“旁遮普人”号相撞,后者当即重伤,而“乔治五世”号的舰艏也撕裂了长达二十米的大裂缝,被迫回国大修。
1941年5月27日,“乔治五世”号取得了服役期间最大的战果——她与“BIG SEVEN”的传奇角色“罗德尼”号战列舰一道,击沉了
德国海军最强大的
“俾斯麦”号战列舰。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对手力早已不从心的情况下,“乔治五世”却遭受着火炮故障的困扰,以至于她几乎从未进行10门主炮的齐射。
1945年上半年,“乔治五世”号协同“衣阿华”号等盟军战舰游移于日本近海,炮击
室兰制铁所等日本工业设施。
1945年9月2日,“乔治五世”号在
东京湾参加了
日本投降仪式。
1950年退役,1958年1月20日出售解体。
“威尔士亲王”号
坎贝尔·莱德船厂建造,1941年3月完工。早在其尚未完成
舾装时,便遭遇了德军飞机的轰炸,导致部分区域浸水。5月23日,测试调试进入最后阶段,“威尔士亲王”号突然接到德国海军“俾斯麦”号离开
锚地的紧急军情,只得中断调制(带着工人和施工材料),匆匆跟随“胡德”号
战列巡洋舰出航搜索“俾斯麦”号。
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在
丹麦附近发现“俾斯麦”号,随即展开炮战,史称
丹麦海峡海战。双方从26000米一直打到22000米,“胡德”号中弹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中弹3发,雷达操作室、
舰桥被毁,航空设施、救生船甲板遭到破坏,但也命中“俾斯麦”号3弹,打穿了对方舰艏的一个油舱(让“俾斯麦”号损失了1000吨燃料,又迫使其尽量
顺风航行以免增加进水,
机动性优势大减)。随后,饱受“伤”“病”折磨的“威尔士亲王”选择了撤退,未参加后续的追击行动。
1941年8月期间,“威尔士亲王”号运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签署了著名的《
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威尔士亲王”号以及“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组成“Z舰队”开赴新加坡,作为对日本的威慑力量。对于仅有两艘“金刚”级战列舰可以调动的日本海军,两艘英舰的威胁非常大,但英国人很快发现,在毫无
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军舰在这里的活动极其危险。
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在马来亚海域(3-30'N,104-30'E)遭遇日军飞机空袭,两舰先后沉没。舰队司令官菲利普斯上将和“威尔士亲王”号舰长里奇上校阵亡,英军高级军官仅有“反击”号舰长威廉-坦南特上校幸存。
“约克公爵”号
约翰·布朗船厂建造,1942上半年服役,成为皇家
海军上将托维爵士的旗舰。
1943年12月26日,“约克公爵”号迎来服役期间的最大战果——在
北极航线的护航作战中,率领3艘巡洋舰、8搜集驱逐舰搜索并击沉了德国海军“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史称:
北角海战。此役,“约克公爵”号的雷达发挥了巨大作用,得以在
暴风雪和骇浪中数次发现将要逃脱的对手,显示了现代化军舰的
战术价值。
1949年退役,1958年3月18日出售解体。
“安森”号
斯旺·亨特船厂建造,1942年下半年服役,由于美国的正式参战,该舰得到了美国的
技术支持,拥有姊妹中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和防空火力。大战末期曾加入皇家海军新的亚洲舰队,担任防空舰,抵挡过“
神风特攻队”的自杀飞机。
总体而言,该舰经历相对平静,服役期间未经大战事。
1949年退役,1957年12月17日出售解体。
“豪”号
法尔费德船厂建造,经历与“安森”号相似,但由于服役较晚,盟军对战列舰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因此改装程度不及“安森”。服役期间未经大战事。1950年改为训练舰,1955年退役,1958年6月2日出售解体。
总体评价
由于《
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条款,及英国经济衰退、预算减少、大战迫近等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皇家海军在设计“乔治五世”级的时候非常保守。例如坚持主装甲带恢复垂直安装的设计、船头零角度平射等过时的指标,与其说是追求稳妥,倒不如说是迫于压力导致的保守。面面俱到的设计思路让该级战舰变得极为中庸,缺乏特点。
总体而言,“乔治五世”级的技术参数虽然缺乏亮点,但体现了临战时期的务实原则:争取时间、力求实用。尽管饱受主炮研发进度拖沓的折磨,但该级战列舰仍然是第一批服役的
条约型战列舰。
客观地说,从研发过程看,“乔治五世”可谓“时乖命蹇”;从其服役的时机看,又不啻“生逢其时”。例如,其首舰“乔治五世”号于1940年服役,正值法国溃败,英国困守孤岛的
艰难时刻。当时美国尚未参战、法国投降其海军罢战,而敌对的意大利蠢蠢欲动,德国袭击舰四处袭扰。“乔治五世”级甫一服役便成“救火队员”,其先进的雷达也令其足以胜任北极护航、暗夜搜索等复杂天气下的任务,令多数对手不敢轻举妄动,护卫了盟军脆弱的海上血脉。
纵观将近5年的服役历程,“乔治五世”级几乎参加了皇家海军1940年末以来的历次重大行动,尽管使用中曾多有故障,也付出了战沉的代价,但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45年9月2日上午,“乔治五世”号及
姊妹舰“安森”号,与美国、法国的“条约型战列舰”一起在东京湾见证了战争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