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庄村是山东省莒县
安庄镇下辖行政村,位于
安庄镇以西1500米(安庄镇对空面积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1万亩,辖42个行政村,3.3万口人),境内莒(县)天(宝)公路、道(托)黄(墩)公路纵穿南北,安(庄)沂(水)公路、安(庄)果(庄)公路横贯东西。属
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以丘陵为主,土质较好,
水资源丰富,东邻山东省第四大水库--
青峰岭水库(
流域面积770平方公里,沿库岸长13公里,可利用水面1万亩)。
地理位置
中安庄村,位于北26公里处,西与临沂市的沂水县相毗邻,东与青峰岭相接壤,南面是
果庄乡,北边是碁山镇。距日照市100公里。
建制沿革
据《明史》记载,洪武、
永乐年间从山西
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他们被迁往全国各的。关于那次移民,民间有不同说法:
一、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
阶级矛盾与
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洪水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
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山东、河南之
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由于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
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二、
朱元璋死后,
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
齐泰、
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
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
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
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
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
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
永乐,是为
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
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关于当年明王朝强制组织大规模移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尽管都无从考证,但却铭记了人们对大移民的难以言说之痛。“解手”一词也是自那时流传下来的。又因当时明军头上都系有红头巾,所以才有后来的“
红头苍蝇”追赶一说。据《明史》记载,
安姓作为
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详见安姓由来)。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
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总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据粗略估计,至少有数百万。当时,曾有移民的记录,具体记载着所有移民来自哪里、迁徙到哪里,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了。
当时迁徙的也算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大壮举。安氏兄弟便是那时从山西省
洪洞县老槐树底迁往莒地先期移民的一支,两人迁至今
安庄镇,
因姓安,遂取名
安庄。后安氏兄弟二人家族逐渐壮大,安家后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
西安村,后在两村中间再建一村,因此村正在安庄与西安村中间,所以取名
中安村。又因村后是一块洼地,安氏称为
安家洼,后逐步建村。(安庄最少有五个村庄与安氏有关:安庄、中安、西安、安家洼和安家的宝洼)
后安氏因诸多原因集体移居他乡,具体安氏因何事何时迁往何地,已无证可查,给安庄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神秘猜测。这便是安庄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谜”,也是莒县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谜”(亦称“莒县四大谜”)之一,所以,安庄再无
安姓。(笔者以为,这么庞大的家族集体迁徙与消失,即便是现在,亦是不太可能,未迁之人后来随作
他姓仰或与清初大地震有关倒也不无可能。)
从安氏定村,到后来李氏、张氏,来氏、郭氏、孙氏陆续依次迁入,沿用此名,前后历经几百年,才形成现在之中安庄村。 最近几年,陆续在村周围发现石碑,记载着明
洪武、
永乐年间就有山西洪洞迁民过来,但除“安氏”有记载是从山西洪洞迁往山东一支以外,“张来郭氏”即便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移民,也并非是迁来之后直接入住本村,而是迁入他地之后,再转入本村。
(注:另有资料显示,村中张氏实乃是洪武年间从山西
洪洞县迁入山东的一支,但其祖上先迁至今天
沂水县崔家峪附近,再至
安庄镇南店村,后再分散迁出。来氏后人,由于家丁不旺,到20世纪中叶,只有兄弟两人,老大已经移居东北,老二“来成美”亦无妻女子嗣,也于1987年冬雪天黯然辞世,终年84岁。李氏他迁,现今
中安村中已无李姓来氏。)
现村中住户230有余,人口800余人。
清初,1668 年
7月25日8时左右(清
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戌时)莒县发生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8.5级大地震(地震级别是级与级之间相差30倍),莒地灾情是“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城内四方遍地裂缝,或宽一尺、二三尺,或长数丈,百步、数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东南沭河东崖裂缝宽三尺”;“
马亓山崩四散,屋楼固山劈裂一半,阎家固、旋风朵、科罗朵、马亓山、大山各裂一半”……现在已过去300多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到底是多少已无法查考,我们来看一组数字。郯城,“打死男妇子女八干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
沂州,“震死人丁一万二千有奇”。兰山县(今
临沂县),“地震压死五百五十六丁”。莒州,“压死人丁在册三干五百九十余丁,男妇老幼死者共二万余人”。沂水,“除地震压死人丁一千二百九十五丁,实存见在人户二万九干八百六十丁”。由于当时人口还不密集,这些死亡人数已经占当时地区人口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还不包括后来因洪水、疫情等造成的死亡。
莒地大部分人喜欢将人的一辈称作一世,莒地现在无论何种姓氏,大部分都在17至20世之间,这也许是因为莒县大部分人都是在清初那场大地震之后迁徙过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社会人文
风土人情
此村虽有山有水,
人杰地灵,名流辈出,但也属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圣地,酗酒滋事、偷鸡摸狗之事屡见不鲜。
村南一条河,谓之
中安村河,一年四季汩汩不断,自西向东奔流而下,直入洛河,后入沭河。由于村中无工业,所以此河并没有受到污染。路过此河,口喝之时,随手在河中沙下取一泉眼,全身附沙,两手撑地,探口入泉,痛喝一气,清爽可口,顿凉心脾。村中现在仍有好多居户,喜欢清晨担着桶,到河中挑水吃。
河中
沙子清纯,不含泥土。夏日傍晚全村老少皆喜在河中沙子上或倘或坐,与聊友闲侃,孩童则在水中嘻嘻,玩
老鹰抓小鸡,藏猫锚,一阵微风飘来,凉风习习,甚是惬意。
村河南边有一块平地,土地肥沃,旱涝保丰收,是村中上等的好菜园地,一年四季鲜菜不断。
菜地南面,便是村中的南山岭,岭上原有一片上好的原始针叶松林,闲来无事,村民便到山岭上随便转转,满山鸟语花香,顺手采摘一点野菜,拾点松蘑菇,还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飞鸟走兽,原是村民心中一大骄傲,但后由于1988年冬天,村两委会决断失误,导致全山林木被伐一空,现今光秃秃一片,看了让人甚是心寒。不要说再看飞禽走兽,就是不到秋收季节,连个山老鼠都不会见到。
林业矿业
中安村至2007年成为莒县十大
速生杨林大村之一,其森林绿化覆盖面积占全村土地面积的46%,据
安庄镇首位。
中安村的河流,因流沙等级好而闻名十里八乡,年产流沙上万立方米。此河中的沙子是全国为数不多能含“河沙金”的河流。山岭南面,是一片上好土地,土地内有上等石英砂矿和铁石矿,现今也倒卖给了外地人,他们加紧开采,正在榨取中
安庄集体村民的最后一块鸡肋肉。
文教卫生
由于村中债务累累,旧村改造至今未能实现,这不能不算中安村是在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史上的一大败笔。
村中有一小学,依河而建,现以荒废。由于村中资金奇缺,早以变卖给农户,改为民房。村中学童,不得不起早贪黑,奔赴三四华里的路程,到
安庄镇去求学。
村中有医务室一座,医生两名,医务室原址在学校校舍,后因变卖,现租用一民房。
经济收入
村委会除了卖地并无外来收入,社会在发展,
中安村却在倒退,从生产队的丰衣足食,到现在的不外出打工而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从改革开放责任到户,人均土地两亩多地的自力更生,到现在的人均不足七分地的饿死老鼠。要说
安庄镇是莒县贫困山区的代名词,那么中安村就是
安庄未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
全村以
沙壤土为主,出产的
花生米、
黄烟和
红薯淀粉全国闻明(但村民并为因此而改善了生活)。
该村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全村年
降雨量为775毫米,年总日照数为3532小时,太阳辐射量为12.34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为183天,光、温、水、土适合各种果品、无公害蔬菜生长。
水利建设
村内近些年来无重大建设项目,直至2009年,由县里拔专款为村里修建水泥路一条,1000余米。
村内有河无桥,村人也养成了脱鞋过河、开车绕行的习惯。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花巨资切成两口直径40米的大口井,以河南大井投资最大,一切工程顺利完工,但是村委会以烧不起油为理由,拒绝送水上岭,至今未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设备亦也拆了机器卖零件,两口大井都已荒废坍塌,成了村中学龄前和留守儿童潜在的一大安全隐患。倒是便宜了开铁矿的老板,不用投资,就可用村民的血汗来榨取村中仅有的矿产资源。 成了村民心中永远的痛。
村中名人
张德江
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祖籍山东省
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祖上原是村中木匠,因当时家境贫困,于清朝中期,举家闯关东至今东北辽宁省。
张世海
张世海:原名
张伦(
张仑),
莒县安庄镇中安村人,东北抗日民族英雄,
是奉系军内一位神秘而又传奇式的爱国人物。20世纪二十年代,后
清政府腐败无能,东北地区一度混乱,张世海遂带领乡民揭杆而起,占山为王,劫富济贫。后被张作霖招安,其人双手过膝,夜能视物,枪法奇准,有神枪手之称,因其有过人之处,所以深受张作霖的青眯(详见《东北抗日名人录》《
张作霖》)。
皇姑屯事件之后,
张世海曾也一度成为被日军通缉暗杀的对象。张作霖死后,1928年12月28日,张世海、
王树翰、
邢士廉、
米春霖、
徐祖贻等人力挺
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东北军阀混战的局势。到30年代,国共又起战乱,张世海不忍看到国人相残局面。遂隐姓瞒名,过起了隐居生活。为了纪念那段历史,后来将其三个儿子取名张德霖、张德仁、
张德军。其传奇事迹,现在东北某些地区和家乡仍广为流传。
张余
张 余:
莒县安庄镇中安村人,曾参加过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的
淮海战役、
孟良崮战役等。建国后,又跨过了
鸭绿江,参加了
抗美援朝的上甘岭等战役。身经大小战争上百起,立战功无数,身负重伤十余次。回国后,为不给国家添负担,遂决定回村养伤病。于1995因病去逝。
郭文录
郭文录:山东省
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人,1922年生,1946年参军,1948年参加
潍县战役,同年壮烈牺牲。
郭文宝
郭文宝:山东省
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人,1927年生,1944年参军,1945牺牲。
郭安锡
郭安锡:救人英雄,山东省莒县安镇中安庄村人。1976年生,1995年12月入伍参军到
沈阳军区某部队,曾参加过“九八大抗洪”的松花江
抗洪抢险,荣立过集体二等功。2011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十五),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在村南岭姜窖存放红薯的村民,英勇献身,时年35岁。(祥请参阅
报告文学:山东省莒县一退伍军人救人不幸牺牲---我用生命换你一线生机。)日照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决定追授郭安锡“日照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并被评为日照2011年“十大民生人物”。
颁奖辞:
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这个曾经军营里的战士,再一次冲锋陷阵,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为他人换回生机,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他的壮举,将是一曲流传千古的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