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为
文化和旅游部直属
事业单位,位于
北京市中心
天安门广场东侧,
东长安街南侧,与
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7月9日,
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
国子监为馆址。
民国七年(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址到
故宫的
端门与
午门。
民国九年(1920年)11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49年10月,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
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
西华门武英殿。
1958年10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
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
1959年8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新馆工程竣工,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83年初,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分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2011年3月竣工,中国国家博物馆试运行。
2012年3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博剧场举行。
2018年3月,国博正式告别纸质门票,实行免票参观,观众持身份证即可直接入馆。
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国被拍卖的
圆明园文物青铜“
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4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官网已上线。
2019年10月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
2022年4月,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捐赠的金代河津窑白柚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2年4月27日,中国红十字会将一件编号为2022、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国际联合会主席弗朗西斯科·罗卡签名的冬奥红十字志愿者马夹,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2年7月,华为麒麟980、巴龙5000、鲲鹏920、昇腾310等多颗自研芯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22年9月25日,艺术家
陈可之的3幅油画代表作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幅作品分别是《中华英雄邓世昌》《重庆大轰炸1938--1943》和《星光永恒》。
2023年8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西汉河平元年铜鋞入藏仪式。
2023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由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和
重庆大学联合牵头研制的嫦娥四号任务生物实验载荷样机。
2024年2月,白鹤滩水电站实物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年6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
建筑布局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之际,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老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落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与作为新中国最高政治殿堂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成为中国最高历史文化殿堂,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新馆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建筑由两轴两区构成。两轴为:由西门到东门的东西轴线和由南到北的南北轴线。两区为:由中轴内中央大厅分隔的南北两个展区。西门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北门面向
长安街。南北艺术长廊长260米,高28米;顶部有368个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楼顶有近2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地。
展出内容
综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其中,“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专题展览主要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佛造像、玉器、瓷器、国礼、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非洲木雕等十余个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包括自主策划展览和引进交流展览两大类,覆盖历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发现、美术作品、地域文化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年均办展40余个。2018年国家博物馆观众人数达861余万人,创造观众参观历史新高,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特别是“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期间,国家博物馆接待观众达423余万人次。
基本陈列
《古代中国陈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
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陈列分为远古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八个部分。各部分介绍与重要展品如下:
该展厅有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等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物与复制品。打制
石器、猎物残骸、用火痕迹、
骨针、
兽牙贝壳装饰品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内容与审美情趣。从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
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则表现了
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的提高催生了手工业、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社会开始发生分化。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这种在陶器烧成之后再在其表面进行绘画的技艺,在中国原始彩陶中极为罕见,这也使得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完善。青铜铸造达到较高水平,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
青铜时代”。青铜铭文与
甲骨文表明汉字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西周统治者推行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
青铜爵:
二里头文化(
夏代)。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为商周青铜铸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铜镜:齐家文化,是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奠定了中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乳钉纹青铜方鼎:商代前期青铜器,证明其出土地郑州曾是商代都城。
龙虎纹青铜尊:
商代。纹饰繁缛华美,集线雕、浮雕技法于一身,反映了商文化对淮夷部落的影响。
四羊方尊:商代。应是三苗部落受商文化影响的产物,羊首造型独特,分铸技艺复杂。
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
王子午鼎:春秋楚国。器身上的龙形怪兽饰物是中国最早的失蜡法实例之一,在长篇铭文中使用鸟篆体也十分罕见,因此被誉为楚式鼎之冠。
吴王夫差鉴:春秋吴国,器主为一代名主吴王夫差,因在山西出土,是研究吴晋关系的重要资料。
朱绘陶兽耳方壶:春秋燕国,造型与纹饰均仿青铜器,以陶土为材质极为少见。
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琅琊刻石、阳陵铜虎符、秦兵马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汉兵马俑、绿釉陶楼、五铢钱纹铜鼓、扶风纸等则展示了西汉的强盛、东汉豪强势力的扩张、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中外交流的空前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
琅琊刻石:秦代。秦始皇曾东巡留下刻石七处,仅存两处,琅琊刻石为其一,是秦皇统一功绩的珍贵例证,石上小篆文相传为李斯所书。
杨家湾彩绘陶兵马俑:西汉。陶俑描绘精、数量多、配套全、品种繁新、步武严整,为汉代出土文物所罕见。
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陶文武官俑、陶牛车、陶骆驼表现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青瓷与黑瓷反映了中国瓷器的新成就。社会的变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则通过《职贡图》卷、邓县画像砖等文物体现出来。
陶院落:三国吴。如实表现了厅堂、正房、厢房、前后门、门楼、角屋等建筑,有可能是孙吴宗室特有的随葬品。
陶耳杯:三国魏。出土于曹植墓,墓内随葬品多为陶器,反映了这位历史名人的凄凉晚景。
青瓷羊形烛台:三国吴。瓷羊形体雍容,釉色匀净,色泽淡雅,是早期瓷塑精品。
中国历史进入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无论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当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内地和周边民族关系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代。生动塑造了一头骆驼与五名男子形象,巧妙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釉色鲜明润泽,代表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钱鏐铁券:唐代。“丹书铁券”的珍贵实物,作用相当于“免死金牌”,是中国最早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御赐铁券。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五代。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形式罕见。原物有一对武士,各肩负一青龙和凤鸟,早年被盗出国,后追回凤鸟件,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得知后将所藏青龙件捐赠国博。
中国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走向统一。宋元名窑瓷器反映了手工业的重大发展,纸钞的应用表明商品经济愈加活跃。城市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不断加强。
鎏金鹿纹银鸡冠壶:辽代。带有明显唐代金银器特征,又保留契丹民族的造型特色,是存世仅见的银质鸡冠壶。
《中兴四将图》卷(复制品):南宋。传为刘松年作,所绘人物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南宋肖像画中的杰作。
绿釉鸱吻:西夏。古建筑正脊两段的构件,釉面光亮,造型威猛,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构件。
中国古代王朝体系的最后阶段,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京城规划图、景德镇官窑瓷器等文物反映出超越前代的繁荣。但是,中国这一农业文明古国正与后起的工业文明大国悄然拉大差距,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郑和铜钟:明代。
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平安铸造的铜钟,是郑和一生壮举的见证。
开荒执照:清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云南地方政府颁发给丽江府鲁甸人沙立目的土地凭证,附有民国四年(1915年)云南财政厅颁发的验契,证明这块由沙家开垦的土地一百多年间一直在沙家名下。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景德镇御窑专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即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安放处,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焚毁,海晏河清尊因此愈显珍贵。
徐扬《乾隆南巡图》卷:清代。描绘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共12卷,分为纸本和绢本。绢本已散佚,纸本全12卷皆藏国博。
《复兴之路》展览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最新发展。近代部分以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中国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的革命历史文物,再现了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多年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概貌。中国革命博物馆当时是中国近、现代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馆,基本陈列是《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
专题陈列
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不仅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也掀开了世界历史新篇章。“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精心制作奉献的一份重要礼物。这次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精心挑选了部分优秀油画、国画和雕塑作品,全景式地向观众展示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
科技的力量
自古以来,科学和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也经历过落后于时代的屈辱挫折,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艰难地走向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本展览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从古到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
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也是大气层内飞行器研究最可靠的实验手段。1958年建成的北京大学直径2.25米低速回流风洞,是中国首座可以同时为航空工业工程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实验风洞,为中国低速空气动力学实验和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航空史上使用时间最久、效率最高、对飞行器低速空气动力特性的设计贡献最大的风洞之一。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以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六个部分,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
中国古代钱币展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逐渐演进出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个性鲜明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是反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重要代表性物证。本展览从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两个部分进行展示。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演进。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铜镜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日用器具,传世和出土数量极多,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收藏门类。“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览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
中国国家博物馆庋藏古代卷轴书画近万件,形制齐备,品类丰富,既有珍如拱璧的宋元法书名画,也有体系完整的明清书画名家作品;既能够呈现中国古代艺术衍进的内在关联,也可以反映出历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图景。展览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精心遴选馆藏五十余件创作于十五至十九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通过“实景·佳致”、“溪山·怡情”两个部分,突出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实”与“虚”两方面——画家的山川游历、行旅感怀与笔墨风格样式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佛造像
“中国古代佛造像”展通过236件藏品,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佛造像的发展历程,系统呈现了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和博大精深。展览以专题方式展示,从“传播之路——石窟寺撷珍”“神采华韵——汉传佛造像”“交相辉映——藏传佛造像”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形成、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瓷器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瓷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之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创造,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器。东汉晚期,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瓷器被烧制成功。从唐代的“南青北白”到宋代的名窑林立,再到元明清的精巧绚烂和异彩纷呈。
主题陈列
历史文化展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历史文化展旨在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现中华大地各民族、各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特色,以及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特点。
考古发现展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考古发现展旨在加大考古发掘展览的展示,通过选择各地考古发掘精品文物,深刻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传承,展现各地文物保护的成果,促进文物研究和保护。
科技创新展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创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和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科技创新展通过表现中国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的重大贡献,展示中国科技巨变、重大科技成就,以此展示全球范围内中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地域文化展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人文精神之根,彰显出区域历史的积淀,代表着乡土文化的认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地域文化展以地市级区域文化为主要目标,已经成为国家博物馆临时展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美术展
经典美术展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创新的经典绘画和雕塑作品。
国际交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配合国家外交策略,积极扩大对外交往,充分发挥文化客厅作用,推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通过配合建交纪念日、文化旅游年、重大国际会议和国事访问等国家外交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国际交流展,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文化外交。
临时展览
2019年4月10日重装开馆后,国博同时还宣布了4月11日在国博举办的三场活动——“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新书首发式。
2019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600余件回流中国文物,这也是中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展厅里,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青铜虎蓥(yíng)、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皿方罍(léi)等600余件文物分“圆明梦归”“革故鼎新昔往今归”“多措并举殊途同归”和“协和万邦四海归心”四部分,讲述25个回归故事。
2024年5月,央视新闻客户端全新拓展“新闻+服务”平台功能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
2019年10月22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为期两个月。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也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展览9个主题以甲骨为依托,还同时展示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陶器、玉器、书籍等文物。
2021年6月2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南9展厅展出。这一主题展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依托,以百年党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时间线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五家单位的馆藏中,遴选出一百件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让大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发挥美术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作用。《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将持续到7月25日。
2021年9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对公众展出,其中: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尊重器联袂亮相。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
上海博物馆推出,近40件
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
青铜礼器,结合陶范、全形拓,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1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大足石刻文化,提升大足石刻知名度和影响力,“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
2022年8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亮相国博。
馆藏文物
综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近143万件,时间跨度从远古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个门类。其中,古代文物83.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35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2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等,具有独特鲜明特点,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第一龙”,殷商晚期形制雄伟的“后母戊”鼎,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上下求索,《新青年》发出的时代呼唤,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事变,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拯救民族危亡的连天烽火,《开国大典》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万丈豪情,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2024年1月12日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麒麟操作系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第一款国产操作系统。
重要藏品
学术研究
学术刊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1979年创刊,刊名先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中国历史文物》,2011年与《近代中国与文物》合刊后改现名。
自创办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因内容及编校、印刷的较高质量,在专业研究人员和社会读者中广受好评,具备良好的学术声誉和行业影响力,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扩展期刊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为月刊,每年出版12期,每期发行量约3000册。每年刊载文章约150篇,主要栏目包括:考古研究、青铜器研究、佛造像研究、钱币研究、陶瓷器研究、玉石器研究、舆服研究、书画研究、舆图研究、墓志碑帖研究、文献典藏研究、近现代文物研究、近现代人物研究、馆藏文物研究、文物保护研究等。此外,结合重大历史节点、学术前沿热点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要展览,多次策划组织专题研究。
《博物馆管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于2019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在2019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博物馆五十人论坛”上正式宣布出版,为2022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入库新刊。
《博物馆管理》致力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运营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研究,聚焦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运行特点,促进理论建设和学术交流,推动经验成果分享和传播。本刊的创办,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适应新时代博物馆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加强博物馆学科建设、为博物馆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重要举措。
《博物馆管理》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每期发行量约2000册。每年刊载文章约40篇,主要栏目包括:博物馆理论前沿、博物馆功能、文博政策、库房管理、藏品管理、展览管理、安全管理、观众管理、传播管理、设备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经营管理。此外,针对博物馆领域热点问题,不定期组织专题研究,邀请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和学术探讨。
学术机构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组织学术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论证、科研课题的立项和验收评审、科研成果奖励的评审、学术成果水平的评估,为学术研究和发展相关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学术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学术委员会活动组织和日常工作管理。
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015年11月20日,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挂牌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举行,国家文物局时任局长
刘玉珠、中国国家博物馆时任馆长
吕章申共同为基地揭牌。通过公开招聘,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
潘路为首任基地主任。学术委员会由21人组成,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成军担任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博讲堂
作用价值
目标方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建设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称的世界级大型馆,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传播中心和交流中心。
功能职责
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荟萃世界文明成果,构建与国家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中华文化物化话语表达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馆长、党委副书记(副部长级):高政
党委书记:杨帆
常务副馆长(正局级):陈成军
副馆长:丁鹏勃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莉
副馆长:张伟明
馆长办公室主任:杨拓
历任领导
所获荣誉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中国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开放时间
每天0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30观众退场),每周一例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
免费,部分展览单独收费。
服务介绍
国博一层大厅服务台提供手机自助导游服务(租机40元或者下载客户端30元)和普通导览器(30元)。各展厅有志愿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国博专职讲解员在特定展厅提供定时免费讲解服务,具体安排如下:
参观须知
观众请勿携带物品清单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存包须知
中国国家博物馆存包收费标准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明参观须知
为营造安全、庄重、有序的良好环境,确保文物安全、观众安全、馆舍安全,特制定文明参观须知如下:
一、入馆
1.观众入馆须自觉接受安全检查,醉酒者、仪容不整者(包含穿着过于暴露、穿着拖鞋等)谢绝入馆;
2.未满14周岁(含)的青少年须在成年人陪伴下入馆;
3.禁止携带入馆物品详见《中国国家博物馆禁限带物品清单》,电动代步工具禁止入馆;
二、观展
4.馆内禁止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攀爬躺卧、随意丢弃杂物等不文明行为;
5.禁止音响外放、长时间占用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等影响其他观众观展的行为;
6.禁止翻越围挡护栏,触摸、污损、毁坏展品等行为;
7.禁止在标有禁拍标识的区域拍照,未经允许禁止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和支架类摄影器材;
三、活动
8.禁止乞讨、卖艺、打小旗、拉横幅,禁止散发、悬挂、粘贴广告以及其它违背公序良俗的活动或行为;
9.未经批准,禁止进行讲学、表演、采访、商业性拍摄、自媒体直播、录播等非参观活动;
10.展厅内和非餐饮区禁止饮食;
四、安全
11.馆舍内外全部区域禁止吸烟;
12.严格遵守电梯、扶梯、楼梯使用安全规定,严禁在扶梯上坐卧、玩耍、逆行、奔跑,以及推行轮椅、婴儿车等危险行为;
13.禁止随意挪用、触动和损坏馆内消防设施、器材;
14.如遇特殊活动或突发事件,须接受现场工作人员引导,有序疏散;
五、责任
15.违反本规定的,安全保卫人员有权责令停止,直至责令离馆;
16.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的,依法追究行为人相应法律责任;
17.未尽事宜以本馆公示为准;
18.本须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预约须知
一、根据中央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实际,决定2020年10月1日起错峰限流预约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9:00~17:00(16时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节假日除外),夜间场次暂时取消。
二、每天预约人数为12000人,额满为止。个人观众需提前1~7天在“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预约,每天分为以下三个预约入馆时段:9:00~10:00(3500人),10:00~13:30(4500人),13:30~15:30(4000人)。
三、参观当天凭预约时使用的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地区观众凭预约二维码)从北门西侧入馆参观。限量预约开放期间,观众入馆须配合进行证件核录、出示本人实时健康码(也可通过北京健康宝小程序提前申领当日健康码)、接受健康监测,未见异常后方可入馆。参观全程请佩戴口罩。
四、参观预约仅提供个人参观预约,不接受现场预约和团体预约,预约采取实名制,请提供参观人真实姓名、联系方式、二代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每个证件号每天只能预约1次。
五、预约成功后,系统自动发送预约成功消息通知,请妥善保存。仅可通过国家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渠道进行预约,请大家认准,以免耽误行程。
六、观众须在预约时间段到馆参观,避免造成扎堆聚集,如错过预约时间段将谢绝入馆。如无法按时入馆参观,观众可于参观当日15:00点前在本系统申请退票,逾期无法退票,系统将自动默认该账号爽约1次。年度内累计3次爽约的账号,将在90天内不能预约。
七、场馆内请勿推行轮椅、儿童推车等使用扶梯,如有轮椅、儿童推车或其他使用直梯需求,请于现场拨打电梯使用电话。
交通线路
公交线路:
天安门东站:途经北京公交车1、10、120、126、2、20、203、205、210、37、52、59、728、82、90内、90外、99、专1、专2路;
天安门广场东站:途经北京公交车120、126、2、20、203、210、22、5、专1、专2路;
前门站:途径北京公交车120、127、17、20、203、22、301、48、5、59、626、646、66、67、69、690、692、71、723、729、8、快速公交1线、特11、特7、特4、专1、专2路;
前门西站:途径北京公交车212、301、337、44内、44外、608、67、673、9、901快、特2、特4、特7路;
前门东站:途径北京公交车201、209、44内、44外、673、729、8、9、特2路。
地铁线路: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北京地铁2号线:前门站。
自驾线路:国博地下停车场尚未对外开放,建议观众乘坐公共交通前来参观。
馆内指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内楼层指引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
一、国家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讲解服务,涵盖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与临时展览(具体信息见国博官网、微信公众号、国家博物馆APP)。
二、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
三、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
四、从事社会教育事业3年(含)以上,且行业信誉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可申请馆内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讲解授权资质。
五、获准入馆讲解的馆外相关单位讲解人员,须于入馆讲解当日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国博社教部门换取讲解上岗证,并佩戴在胸前显著位置。
六、讲解人员须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管理,遵守国家博物馆相关规定,严禁大声喧哗、长时间停留在文物观赏有利位置、倚靠展柜、现场揽客等影响观众正常参观秩序的行为。
七、凡未经许可擅自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未按要求进行讲解活动以及违反通知各项规定的人员,国博安全保卫部门有权终止其讲解行为并责令离馆。对拒不服从管理、扰乱正常参观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人员及其单位,将视情节严重程度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八、本通知自2023年7月16日起施行。
智慧国博
智慧博物馆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提供“人、物、数字空间”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实现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并具有自主学习、迭代提升能力的博物馆新业态。
建设智慧博物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不仅关乎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建设过程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需求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从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入手,开展需求分析,组织实施“智慧国博”建设工程,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五条技术路线开展工作,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