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成立于1978年3月,前身为1958年11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其间历经西南分院、下放
四川省管理等阶段,1978年重建分院并改为现名。并且是
西南地区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综合性
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院系概况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以下简称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3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
四川分院,1962年机构调整更名为西南分院,1970年下放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50余年开拓进取,成都分院已发展成为
西南地区综合性的
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成都分院系统共有9家院属单位。除成都分院机关外,还有5个研究所(中心)和3家由研究所整体转制的
科技型企业,包括在成都市的
光电技术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文献
情报中心、成都
有机化学有限公司(原中科院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中科院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原中科院成都科学仪器
研制中心),在重庆市的重庆绿色
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分院共建了新型
科教融合精品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6个,
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在读博士、
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
成都分院系统单位共有32个省部级及以上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5个野外科学观测(监测)台站。主办10种中英文期刊。现有科教创人才近8000人,其中在岗在编人员3200余人(含
两院院士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项目聘用人员2000余人。
成都分院系统单位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
电子信息、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资源环境等领域。近10年来,系统各单位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
科技成果奖200余项,授权专利2600余项。中科院50余家研究院所在
川渝藏开展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为企业实现新增
销售收入2000多亿元,培育壮大了以云从科技、中科信息、
地奥集团、中科微等为代表的一批
高新技术企业。
2021年底,位于四川
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的成都分院新园区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新园区占地面积3500亩,
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将聚集一万余名创新创业人才。未来,新园区将以
国科大成都学院和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核心,以
大科学装置和科教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中科院20余家研究所和创新单元为依托,打造科教
融合创新生态圈,成为国家创新
策源地、成渝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领导团队
分党组书记、院长: 王嘉图
成都分院分党组副书记,成都分院系统单位党委副书记:曲建升
副院长、分党组成员:刘庆
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蔡长江
历史沿革
四川分院(1958-1962)
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是四川省的科学研究事业机构,受四川省和中国科学院
双重领导,以四川省为主。四川分院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和管理分院所属的
科研机构和中国科学院设置在四川的科研机构,负责完成四川省分配的科研计划,协助中国科学院和省科委组织四川省的学术活动和国内外科学联络工作,努力建设成为四川省的科学研究中心。1958年7月至1960年,共建立24个研究所,有职工2700余人。1961年1月,根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四川分院将研究所缩减合并为15个,1962年进一步调整为10个,其中民族所、哲学所、林业所、地质所、采矿冶金所、水工所等交给四川省有关部、委厅局,保留了
农业生物、化学化工、物理、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等研究所。1962年全分院职工1000余人。
四川分院所属研究单位贯彻为“两当”(当时、当地)服务的方针,以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和为四川省工农业
生产建设服务为主,同时也开展一些
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四川省的经济建设和
社会生活作出了贡献,也为四川省的科学技术事业打下了基础。
西南分院(1962-1970)
根据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发(1962)27号文件批准,1962年7月11日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正式成立。西南分院以中国科学院领导为主,是中国科学院统管西南地区院属科研单位的派出机构。西南分院所属研究所由原分属四川、云南、贵州三个地区的17个研究所调整为8个:西南贵金属研究所、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昆明物理研究所、西南电子学研究所、西南有机
化学研究所、贵州化学研究所、西南动物研究所、西 南生物研究所。1963年后又先后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西南分院直属厂、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室、中国科学院电子学所西南分所(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电子学所)、中国科学院西南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至1966年底,西南分院所属研究机构为12个,其中在川的研究机构有8个:技术物理所、电子学所、有机化学所、生物所、地理所、金工厂、图书馆、重庆土壤室;总人数由1962年成立时的1565人增至2955人。
此间,通过贯彻科学工作“十四条”,明确提出研究所的
工作中心是“出成果、出人才”,各研究机构实行了“
三定”(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使科技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一批
科研成果。如研究成功农业高产优良品种,以天然气作原料
合成橡胶,开展动植物调查和
农业区划研究等;在国防科研方面也取得几项重要成果,受到国家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嘉奖。
1966年下半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遭到
严重破坏,科研工作基本停止。1968年9月,四川省
革命委员会以川革发(68)158号文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革命委员会。
下放四川省管理(1970-1977)
1970年7月15日,中国科学院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西南分院,其所属的在川研究机构(有机化学所、生物所、地理所、西南分院金工厂、西南分院图书馆、西南分院重庆土壤室)均下放给四川省管理;1974年,划归四川省管理的四所(化学所、生物所、地理所、情报所)、一厂(
科仪厂)、一站(计算站)共有职工3405人。
成都分院 (1978-2008)
197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受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其主要任务是:对成都地区院属科研单位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领导;代院加强对科研业务、生产、
技术条件、
公用事业等进行管理、检查、督促和
组织协调;负责成都地区院属科研单位的规划和建设。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由原西南分院下放给四川省的6个单位,和1975年由国防科委划归中国科学院的光电技术研究所共七个单位组成。此外,1978年至1981年相继成立了直属成都分院领导的土壤研究室、数理研究室、
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和
分析测试中心。自然辩证法研究室于1982年移交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其它3个直属研究室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分别移交给成都山地所、
成都计算所和成都有机化学所管理。
1978-1985年,成都分院各单位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科研、人才培养和
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共承担
科研课题584项,取得
科技成果307项,有187项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级成果奖24项,获院(部)重大科技成果奖70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93项;有192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其中有24项的
经济效益在百万元以上。1979年至1985年招收研究生204人,选送出国培养105人,有516人在职大、电大学习。至1985年底,职工总数由1977年的3405人增加到4507人;分院系统高中级科技人员有1100多人。
1990年,中国科学院按照国务院关于
机构改革要“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机构、精简人员”的要求,提出“一院两种
运行机制”的
发展模式。成都分院各单位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科技开发和
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至1992年底,分院系统有各类科技开发及经营型实体60多个,产值达1.8亿元。地奥制药公司从1988年创办时年产值244万元增至1997年的7.5亿元,年均增长99%;
年利税从62万元增至2.7亿元,年均增长110%,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典型代表。至1997年底,分院系统共办有各类企业70余家,当年销售收入11亿元,
实现利税2.8亿元。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成都分院各单位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改革了原来单一、封闭的
计划管理体制,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大有改观。技术开发型研究所走上了按
市场机制运行,面向经济建设
自主发展的道路,基础型研究所也
积极探索适应
社会需求的新路子,各单位主要科技力量都以各种形式投入
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1998年,中国科学院启动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经过调整、优化,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国科图成都分馆(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先后进入创新序列,成都有机化学所、成都计算所、成都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整体转制为院直属控股公司,分别更名为成都有机化学公司、成都信息技术公司、成都唯实仪器公司。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四川省委、
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分院根据院党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科学院赋予分院的职能,党建及领导班子建设、院地合作及促进成果产业化、人才培养及创新
文化建设、园区管理、
教育基地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实现了中科院在西部地区综合性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化三个基地的建设目标,为
区域经济和
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科研队伍
介绍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各单位按照院关于
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目标,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等措施,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学科布局优化、
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格局。分院系统各单位拥有各类
科技人员近2000名,其中副高级以上科技人员600多人。截至2010年有两院院士5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人;四川省、成都市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近4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多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多人。
院士
研究生教育
中国科学院成都教育基地于2003年11月正式揭牌,根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原则,积极组织协调成都地区各单位的
学科建设,初步形成一个基地、两个园区共建格局。分院系统共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在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1000余人。
光电所
硕士专业方向:光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光学工程、
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物理电子学、信号与信号处理、测试计量技术与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生物所
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
硕士专业方向: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
微生物学、生态学、药物化学、环境工程
山地所
博士专业方向:自然地理学
硕士专业方向: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岩土工程、土壤学、环境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化学所
博士专业方向:有机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硕士专业方向:有机化学、应用化学、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计算所
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专业方向:
应用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
组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仪器研制中心)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