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Chengdu Colleg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位于
成都市天府新区,是2018年5月2日由
成都市人民政府与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签署共建,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牵头承办,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有机所、
成都计算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承办,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直属
二级学院、
科教融合学院。共设立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
历史沿革
2018年5月2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与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签署协议,三方将在天府新区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打造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会见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并共同出席签约仪式。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市领导谢瑞武、刘筱柳、杨林兴,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任远出席。
2019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项目在成都启动建设。
2022年0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2022年4月,在位于西部(成都)科学城鹿溪河畔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收尾工作,预计2022年9月开学。
2023年8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教融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校园规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选址
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规划用地260亩,并预留167亩作为
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大科学装置及技术重大科研平台用地,一期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由成都天投集团承建提前3个月完成建设目标任务占地272亩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综合教学、学术交流、教育管理学生公寓等8栋功能建筑。
办学理念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将遵循国科大“
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办学理念,围绕成都市重大战略需求,以中国科学院院属成都地区科研机构的光电技术、生物、山地灾害与生态环境、化学、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等优势学科为基础,探索学研产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研究生培养体系。
办学方向
将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创新人才培育,提升成都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教创产融合发展,推进中科院成果转化,形成中科院及所属单位聚集发展效应,努力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更好服务城市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未来10年内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在校学生规模将达到3000人建成一所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科教融合学院将进一步支撑成都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也将助力天府新区打造新的增长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国家级新区应有的贡献生态之院公园城市理念贯穿其中。
机构设置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作为一所定位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科教创产融合学院,成都学院一期学院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将设置光电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生命健康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微电子学院等专业学院以及为中国科学院在蓉研发机构服务的创新创业学院和为社会服务的继续教育学院。力争2025年在校学生规模达1500人,至2030年在校学生规模达3000人。同时依托大口径望远镜等项目筹建前沿技术创新平台“高端光学装备与检测技术平台”,共同争取引进中国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西南分院。下一步将积极整合中国科学院及国科大科研资源,结合成都市产业发展方向,建设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特色院系。
中国科学院在成都落地的机构有“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国科控股、中科曙光等新兴科技型企业。
校园环境
校园建筑群进退组合及天际线设计,从宏观上顺应新区丘区层峦叠嶂的意向感受“巨型环院”“学科方园”,“楼栋边庭”等手法多层次体现“院”主题。
南北校区设置大型公共绿廊,强化环形公共步道与鹿溪河沿线景观,形成30米带状绿色生态环校园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周边公共配套自然环境等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城市空间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贯穿公园城市理念打造了生态、宜居、舒适的校园空间范式。
学校的建设引进和采用了围护结构技术,屋顶绿化与雨水回收、高效节能设备,可循环材料利用等方面,探索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