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科院成都有机所,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战略和布局调整,由创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整体转制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于2001年6月注册成立,是一家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并重的医药化工和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内最早开创有机小分子催化及不对称合成机构之一!
公司现有员工4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科技人员130余人,研究员32人,博士生导师24人,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0余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2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5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1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8人。
公司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拥有
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不对称合成与手性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皮革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技术研发平台,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攻关、“863”计划、“973”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与省部级产业化项目以及企业委托合作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申请发明专利近300件,获得国内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公司
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现有7家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涉及手性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催化剂、油田化学品、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化学品、皮革化工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以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公司也是我国化学学科重要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设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5个硕士点,有机化学、应用化学2个博士点,1个化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读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后达170余人。
公司以人为本,坚持“提升、拓展”的发展战略,致力于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努力把公司建成以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与新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集技工贸为一体,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公司。
皮革
化工材料、生物医学材料、
高分子功能材料、手性药物中间体、专用化学品等化学化工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国家法律、法规有限制的除外);各种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测试、培训、咨询服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商品和技术除外。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立于1958年11月,是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第一批成立的研究所之一,当时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化学化工研究所;1960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化学研究所;1962年,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分院合并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该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有机化学研究所;1971年下放给四川省领导,更名为四川省化学研究所;1978年重归中国科学院,使用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战略和布局调整,该所被确定为首批整体转制试点单位,于2001年6月8日完成了工商注册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股份比例为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占85%,有机公司职工占35%。
建所初期,研究所立足于四川省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确定了“油气并举,以气为主”的研究方向,开展天然气化学与化工综合利用研究。随即分别派出3个工作组,赴重庆天然气化工研究所、自贡天然气化工研究所和永川天然气化工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65-1975年,在自贡凤凰坝建立了“自贡试验站”,利用当地的天然气资源进行研究。
1965年,为加强西南分院的科研力量,中国科学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部分有机化学研究工作调整到该所,并先后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抽调一批科技骨干到该所工作,使科研力量大大加强。
1982年3月,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组织院内外学部委员、知名化学专家评议该所,充分肯定了成绩,明确了方向,确定该所是“以有机合成化学为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所”,并应充分发挥多学科(
有机化学、
催化、
高分子化学、
分析化学、
等离子体化学)的综合优势,集中主要力量,在
天然气(低碳烃)、
一氧化碳、
皮革、多醣类
天然纤维、
饼粕等的化学改性及利用和新材料研究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作贡献;并以精干的力量从事天然气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及立体控制合成等为重点的基础研究,争取形成一定特色。
根据中国科学院
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战略和布局调整,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被确定为首批整体转制试点单位。转制后的公司变更为由中国科学院直接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6月8日完成了工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