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建校之初,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学院之一,它始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大系)。1991年由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实验室、地质学史研究室合并组成地质矿产系,1999年改称现名。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学院形成了重视教学、崇尚科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良好风尚。学院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学大师,赵鹏大院士、於崇文院士、翟裕生院士、张本仁院士、金振民院士、莫宣学院士、高山院士。60年来,我院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余名,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领导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
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合理利用与保护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经管法相结合的多学科
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
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
北京地质学院,由当时的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和
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建校之初,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学院之一,它始于原
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大系)。1991年由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实验室、地质学史研究室合并组成地质矿产系,1999年改称现名。
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学院形成了重视教学、崇尚科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良好风尚。学院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学大师,
赵鹏大院士、
於崇文院士、
翟裕生院士、
张本仁院士、
金振民院士、
莫宣学院士、
高山院士。60年来,我院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人才,包括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余名,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领导人。
为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学院初步建成了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有学科10个,包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
古人类学),
构造地质学,
地球化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第四纪地质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科学技术史。其中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化学4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3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本科招生有4个专业:
地质学、
地球化学、资源勘察工程(固体矿产)、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在16个学科约150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学院还接收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院现有本科生781人,硕士研究生399人,博士研究生327人,另外工程硕士512人。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学院在战略上重点发展地球物质科学、地球动力学及全球事件和矿产普查与勘探3个
学科群。
学院下属地层古生物、
构造地质、
地球化学、
矿物与岩石、矿床与勘探、地学信息技术、
第四纪地质7个
教研室,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岩石与矿物、地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遥感)4个教学实验室和生物地质与沉积学实验室、构造过程定量化研究实验室、第四纪生态环境实验室、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室和地球化学实验室和矿物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
此外,还有结合“
211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
国土资源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实验室,
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国土资源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
高质量的人才源自于雄厚的师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成长建设中汇集了一大批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拥有不少国内外著名专家,如
王鸿祯教授、
杨遵仪教授、杨起教授、
赵鹏大教授、
殷鸿福教授、
於崇文教授、
翟裕生教授、
张本仁教授等8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有4位获得何梁何利科学奖)、3位外籍科学院院士在内的雄厚的师资的队伍和优秀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教职工1242人,其中专任教师70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57名,博士生导师13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俄罗斯外籍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7名。近年来,我校专任教师中3人获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4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2人获“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其中金锤奖3人,银锤奖9人),1人获“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人获“侯德封奖”,有中组部直接掌握的高级自然科学专家10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有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6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32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此外,学校先后聘请6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 。40多名教师获曾宪梓高级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建校50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余名,其中研究生近4000余名。我校有20位毕业生以其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巨大贡献而获得科技界最高荣誉 ,22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涌现出了200余名省部级劳动模范,其中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11人。许多的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或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地大人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书写着他们的业绩,他们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祖国的天涯海角、边疆大漠,留在了南北极、
珠穆朗玛峰,艰苦与欢乐伴随着他们,奉献与光荣激励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