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宣学,1938年12月出生于广西融水,岩石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8年12月,莫宣学出生于广西融水。
1956年,保送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
1960年,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1年—1983年,在
池际尚的推荐下,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跟随Carmichael教授。
1986年—199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199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1993年—200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莫宣学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研究,首次提出计算任意压力下岩浆氧逸度的公式、含Fe2O3硅酸盐熔体密度预测模型及不同类型岩浆的P—T—αsio2—fO2关系图解,为建立岩浆演化综合热力学模型发挥了关键作用。长期研究青藏高原构造—岩浆作用,应用“岩石探针”的思路与方法,在揭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青藏高原巨厚陆壳成因与增厚机制、深部壳幔物质运移方面,取得了较系统的新成果。为了国家对矿产的急需,长期致力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出“两套成矿系统、三大控矿要素”的理论概括及具体找矿方向。
截至2010年3月,莫宣学先后发表的论著中,有第一、二作者论著170篇/部。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70篇/部;SCI论文58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17篇、第二作者15篇;被SCI检索刊物他引929次,其中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论文分别被他引283次、370次;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他引1113次,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401次。主持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报告12部。
2010年4月8日,莫宣学来北京大学高温高压实验室访问并指导工作,并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做了题为《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的学术报告。
2012年10月22日,莫宣学应中科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讲学,作为“涂光炽讲坛”系列讲座第一讲,作了题为《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的报告。
人才培养
莫宣学认为,教师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决定因素,而青年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实际工作上。他建议青年教师脚踏实地地夯实基础;始终瞄准国际前沿,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积累广博的知识;加强团结协作,发挥团队力量,促进全面发展。浮躁情绪是科学 的大敌,也是青年人成长的大敌。切忌浮躁,相信功到自然成。
2020年4月4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打造的线上课程《地球科学大讲坛》迎来第三讲,莫宣学以《“岩石探针”与地球深部过程》为主题,为线上近5000人次师生带来了直播。
莫宣学安排和指导的学生
侯增谦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川西昌台—赠科地区晚三迭世火山活动及其与板块构造和成矿作用关系》。
荣誉表彰
2009年12月,莫宣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莫宣学为开拓西南“三江”国家级矿产资源新基地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莫宣学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三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三大领域取得了突出贡献。(东南大学校友总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