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日
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
全国土地日(National Land Day of China),又称“土地日”,时间为每年6月25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为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节日起源
设置背景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排在世界第六十七位。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在144个被统计的国家中排在百位之后,其中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而城乡人均建设用地均高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01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为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全民的土地保护意识,设立全国土地日就显得尤为必要。
名称由来
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为了深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坚定不移地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1991年6月25日是第一个全国土地日。从1991年开始,每年6月25日,国务院主管部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活动。“土地日”成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历史沿革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重要法律的颁布,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将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1991年的6月25日是第一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土地与国情”。“土地日”成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从1992年第一个全国土地日到第八个全国土地日,围绕“土地与改革、经济、市场、法制、发展、国家、未来”,土地日宣传系统阐明了每个人与土地基本国策的关系。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标志着中国基本农田保护进入法制管理的轨道。1998年颁布新修订《土地管理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从1999年第九个全国土地日开始,依法行政、科学规划、规范市场的宣传主题,着重促进形成依法依规管地用地的社会共识。
从2004年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起,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兼顾当代与长远,促进人与人、人与地、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的节地观、耕保观逐步深入人心,减量发展、精明增长成为社会风尚。2004年,国务院28号文《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发布,在严格土地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保障农民利益、促进集约用地、健全责任制度等方面作出了有益于耕地保护的规定与措施。
2007年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旨在提高全社会的土地国情国策国法意识,增强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采取措施管好用好宝贵稀缺的土地资源。2007至2010年也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等主题展开,体现了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注。
2011年后,土地日主题进一步融入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提出“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2017年强调“土地与生态文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一时期的政策创新包括:建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数量、质量、生态)、实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等。
“十四五”期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均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体现了国家对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高度重视。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并从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四个方面明确了要求。这为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升级画出了“路线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把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保持到2035年不变。
节日主题
自第一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土地与国情”开始,从土地与改革、土地与经济、土地与市场、土地与法制、土地与发展、土地与国家、土地与未来,到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主题几乎涵盖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全部重大主题,而“保护耕地”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节日活动
主场活动
全国土地日期间,自然资源部会同部分省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土地日”主场活动,例如,2023年第三十三个全国土地日主场活动在江苏省南京举办,2024年第三十四个全国土地日主场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主场活动依托宣传、网信、教育、科技等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协作,紧扣活动主题,结合当地实际,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丰富、传播性强且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组织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不仅展示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责与履职成果,还讲好自然资源故事、传播相关声音,助力全社会形成珍惜土地、合理用地及切实保护耕地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
纪念大会
每年全国土地日,全国各地国土资源系统组织开展各种纪念大会、座谈会,在总结宣传基础上表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代表。例如,2017年6月23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举行第二十七个全国土地日纪念大会,总结节约集约用地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表彰2016年度全省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县(市、区)及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2020年6月24日,江苏省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纪念大会,表彰了2019年度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县。2009年6月23日,山东省日照市召开庆祝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座谈会。
宣传周活动
从2010年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开始,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日宣传周活动。宣传周期间,国土资源系统开展各类社区和街头宣传咨询、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法律指南》电子书,举办高层论坛。青年志愿者深入江苏、福建等地,开展“手牵手同保生命线,心连心共护金土地”主题国土资源知识进校园活动,包括科普讲堂、知识竞赛和暑期征文等。
学术论坛
全国土地日期间,各地组织各类“土地日”纪念学术论坛。2020年6月25日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举办全国土地日青年论坛,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展开讨论。上海举办新《土地管理法》宣传座谈会,围绕“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严守红线”议题探讨超大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举办土地政策宣讲会,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解读耕地保护制度。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山西农业大学推出土地日科普云讲堂,邀请专家讲授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故事。
科普教育
2020年,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在省地质博物馆广场举办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为群众解答不动产登记、土地利用等问题。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东丽分局设立法律法规咨询台,普及土地管理知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联合广西广播电视台开展网络直播活动,14个地市共同倡议珍惜土地资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乌鲁木齐市投放土地日宣传视频楼宇电视广告,单日观看量达50万人次。
主题宣传
全国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围绕“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在稻田边举办主题宣传活动,推广村级耕地保护监督员制度。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上元稻田公园推出“自然资源版《mojito》”MV,呼吁保护土地。江苏省举办“声如夏花”音频新媒体宣传活动,通过短视频、微电影讲述自然资源人故事。青海省开展“土地日”主题作品征集活动,用摄影、文字、视频讲述人与土地的故事。
节日文化
口号征集
全国土地日期间,国土资源部届时围绕每年的宣传主题,组织开展宣传口号网络征集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参与互动,就节约集约用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等提出宣传口号,以倡导公众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惠及民生的意识。最后通过评选确定,并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和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发布。例如,2011年6月25日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围绕当年“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的主题开展全国范围征集。再如2010年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征集到2607条宣传口号,经专家评审,“浪费土地就是透支未来”等20条口号被确定为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口号,涵盖“手牵手同保生命线心连心共护金土地”“寸土寸金总关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等内容。
主题特刊
为配合全国土地日宣传,2007年6月25日是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编辑出版全国土地日特刊,分普通版和精品版两种。普通版为对开4版全彩印刷,一版刊登徐绍史部长署名文章《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强调土地问题的战略性和严格土地管理的必要性;二版、三版通过数据和案例阐述土地利用现状及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精品版结合《物权法》颁布,解读与百姓相关的法律问题。同步发行的还有宣传挂图、手册、折页和宣传扇等材料。
文艺演出
每年全国土地日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群众文艺活动。例如,2012年6月24日河北省行唐县在宣传文化中心广场举办纪念第二十二个全国土地日暨彩色周末文艺演出,通过歌曲、舞蹈、三句半等艺术形式宣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题。活动由省、市专业演员与县文化馆文艺骨干共同参与,融合“彩色周末”文化活动、“迎盛会、颂盛世欢乐大舞台”等群众文化品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公众土地保护意识。
漫画宣传
2024年,中国土地学会联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邱县,开展“漫画说耕保”主题宣传活动,创作100幅耕地保护漫画作品。漫画以生动形象传递“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理念,通过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邱县结合60余年漫画创作传统,将耕地保护政策与艺术形式结合,发挥漫画的教育引导作用,形成“寓教于乐、提升耕保能力”的宣传成效。
公益广告
全国土地日期间,各地制作并发布动漫公益广告,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土地保护理念。此外,各地利用电视专题片网络直播及短视频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如湖南省2023年“土地知识竞赛”等,推动“智慧国土”等科技手段与法治结合,实时监测土地利用情况,曝光违法占地案例。
法律法规
土地基本国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2条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征收、征用土地,并给予补偿。除划拨土地外,国家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
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
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但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除外。
土地法规
(6)《土地复垦规定
(16)《土地调查条例
节日影响
“6.25全国土地日”是宣传中国土地资源国情国策,引导社会关注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牢固树立耕地保护意识的重要宣传平台。
全国土地日的设立,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土地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土地管理工作,引导人们节约用地、合理合法用地、珍惜土地,认识到土地的价值和保护土地的意义,宣传土地保护意识,号召人们积极爱护土地。全国土地日,不仅是土地管理者自己的节日,更重要的是,要让土地管理的核心目标成为社会普遍认知、普遍认同的共同理念和自觉遵守的行动纲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7 21:17
目录
概述
节日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