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学,由中国共产党人所创建的一所特殊的革命大学,同时也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郑州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源流之一。
办学历史
建立背景
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保证在
中原地区更多更有效地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中共中央临时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
陈毅到
中原野战军工作,以加强两大野战军在该地区协同作战的能力。6月中旬,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
粟裕率部发起
豫东战役,直指国民党重兵把守的
河南省城
开封。在中原野战军的有利配合下,一举攻克开封古城。为实施下一战略目标,解放军主动撤离开封城。
撤退的过程中,河南大学嵇文甫、
王毅斋、
李俊甫等教授和罗绳武副教授一行79人,以及开封市的大、中学生287人(其中女生96人),陆续辗转来到
豫西解放区——中共
中原局驻地河南省
宝丰县。这批学生中有大学生98人,专科生39人,社会青年35人,其余全都是高、初中学生。他们来自:
河南大学、中原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农业职校、嵩华学院、畜牧学校、开封师院、艺术师范、
开封高中、开封女中、北仓女中、静宜女中、开封初中、两河中学、维新中学、大河中学、黎明中学、力行中学、省立二中。以及
中州、
南阳、
许昌等地的大中专学生,另有一些前来要求学习和工作的邮电、银行职员、店员和中小学教员。这批青年,都是自愿跟随解放军来到向往已久的豫西解放区,但是各自的动机却不尽相同。除了一部分人是为了追求真理,追随革命来到解放区外,而多数人是想能够继续升学、读书,另外还有少数人则是因生活所迫,寄希望到解放区寻觅出路的。当他们辗转来到解放区后,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等待决定去向。
对这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到来,中原局在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后,决定留下这批参加革命的新生力量,就地创办一所革命大学,将他们教育改造成革命知识分子,锻炼成革命战士,为前方输送急需的干部,为后方解决建设管理人才。
7月初,
中原野战军司令员
刘伯承、副司令员
陈毅和副政治委员邓子恢、张际春等人在商议完部队整训事宜后,研究决定成立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由
陈毅、张际春(
中原野战军副政委)、刘子久(中原局宣传部长)、
嵇文甫(
河南大学教授)、
王毅斋(河南大学教授)、
张柏园(
北方大学教务长)、
罗绳武(河南大学副教授)等7人组成,陈毅兼主任委员,刘子久、嵇文甫、王毅斋兼副主任委员,
中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陈斐琴为临时负责人,主持校务工作,校部设在
宝丰县大白庄村。
7月15日,中共
中原局办公厅发出通知,宣布中原局已决定开办中原大学。在筹备之初,人力、物力、图书、器材及其他各种设备,由地方
党政军与军区各直属部门共同帮助解决。通知指出:须知大规模开办学校,吸收知识青年培养新的干部,增加革命力量,为中原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工作,而这一工作绝非几个办校人员所能全部担负,必须全党予以支助,方能办好。亟望我各直属部门,与豫西地方党政军,做到下列数事:
一、尽量动员与抽调若干行政人员与杂事人员给中原大学;
二、广泛收集群众性的读物,尤其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毛主席十二月报告、
任弼时同志土改问题报告、《人民公敌蒋介石》等书籍,送给新来的学生阅读。……
通知发出后,立即在
豫西解放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中原局各直属部门和地方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商会议,研究落实中原局通知精神,为中原大学的成立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创办经历
1948年7月10日,中原大学筹委会成立,由
陈毅、
张际春、刘子久、
嵇文甫、
张柏园、
王毅斋、
罗绳武等七人组成,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
1948年8月2日,在
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上,中原军区司令员
刘伯承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校址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肖旗乡大白庄村。同月从
华北大学抽调
孟夫唐、
刘介愚、梁维直、李光灿、
林山、
俞林、方衡等同志及从上海撤回解放区的原《新华日报》社社长
潘梓年南下到中原大学工作。在这一个月中又从晋察冀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调来干部200余人,参加中原大学的筹建工作。
1948年9月,中原大学由大白庄村搬至宝丰县城。建立之初,中原大学是一所“三无”大学。就是:无教室、无课本、无宿舍。这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9月12日学校将学生分为四个政治大队和一个研究班,按学校的教育计划正式开课了。其中:嵇文甫讲辩证唯物论,王毅斋讲社会科学概论,罗绳武讲社会发展史纲,刘国明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9月25日中原大学派出十个招生组,到河南省各地招来新生428名。
1948年10月,中原大学第一届校领导班子正式组建,
范文澜任校长(未到任),
潘梓年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后任校长),
张柏园为教务长。10月22日郑州解放、10月24日开封第二次解放。郑、汴两市有大批青年学生来到宝丰县投考中原大学。学生人数达到1966人。近2000名学生都住在县城以外的村庄里,有的一个政治大队(150人)要住在几个村庄里,距县城3-10华里不等。每星期由副校长潘梓年在县城大操场里作一次《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由学生自己作记录(两条腿当桌子),回到住所进行讨论。
1948年11月,经中原局决定:中原大学派出刘介愚、嵇文甫、林山等30人赴省会开封市作迁校的准备工作。11月下旬中原大学的首批毕业生189人被分配到各解放区的党政机关工作。同月,
中原大学医学院在开封正式组建。
1948年12月中旬,中原大学迁至古城开封,借用原国立河南大学暂时空着的校址。同时原
华北大学文艺研究室,全国著名艺术家
崔嵬等一行14人也调入中原大学,成立了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参加教学工作,下设文艺干部训练班(共培训四批文艺干部)。
中原大学迁至开封后,吸引了河南省和江南一带的大批学生,其中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占区前来开封投奔革命阵营,使中原大学迅速扩大,由原来的17个大队扩大到了37个大队,学员达3000多人。同时学校的学习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变:做到上课有教室,听报告有大礼堂,住宿有宿舍,还有一个可以存放很多书籍的图书馆。
从1949年4月到8月,中原大学医学院第一、二届学员分配到南京。这部分中原大学医学院学员后隶属第二野战军后勤卫生部领导。在南京当地扩大招生,更名为“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校本部设在三牌楼。几经演变,成为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在中原大学南迁之前,中原局决定以中原大学的医学院、师训班共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干校(原豫西行政干校和伊洛公学)400余人为基础,重建河南人民革命大学。当时决定留下的有:刘介愚、嵇文甫、王毅斋、贾君知等领导同志。
河南大学医学院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独立设置为河南医学院;1958年,河南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迁址
郑州;1984年易名为
河南医科大学,后与
郑州大学合并;
1949年6月19日河南大学与中原大学共同举行联欢晚会,庆祝河南大学1200名师生顺利返汴,同时也欢送中原大学随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南迁
武汉。
迁往湖北
1949年5月,中央撤销中原局组建华中局,以武汉为中南六省一市中心,中原大学随华中局迁往
武昌。中原大学副教务长
朱凡同志带领的第一批南下干部200人和文工团员95人,于5月17日(武汉市解放的第二天)随军进入武汉。5月下旬,
军管会指令中原大学文研室和文工团接管武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即武昌国立体专)。中原大学文研室和文工团遂以国立体专校园为临时校舍,这也是中原大学在武汉的第一处固定校舍。
1949年6-8月,中原大学文研室代表中南军政委员会先后接管了国立武昌体育专科学校的校舍、私立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师生和资料后,以文研室、文工团和武昌艺专的人员为基础,以武昌体专校园为校舍,成立中原大学文艺学院。
1949年8月,华中局临时政府将位于熊廷弼路北侧的武昌高中、在
抱冰堂基础上改建的抗战英烈祠以及南侧的国军403汽车修理厂及其以南直到张之洞路的一大片区域划归中原大学,作为暂时校舍和校园兴建区域。1949年8月底,潘梓年副校长主持召开了第三次校务会议,专题讨论了在革命胜利之后学校的定位和组织形态问题。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原大学由原来的政治大队短期培训干部,逐步向正规化专业大学发展。1949年11月,在文艺学院外又成立了财经、教育、政治三个专业性学院。
文艺学院整编。1949年11月,文艺学院区分教学队伍和政工队伍,即重组音乐、美术和戏剧(含舞蹈)三个教学系,重点进行艺术教育工作;将创作组和文工团整编成工作队,重点进行艺术创作、表演和文艺宣传工作。文艺学院院长崔嵬,副院长
俞林。
政治学院以政治研究室为基础,将原有的短期学员干部培训班改建为政治学院,既担负培训一般干部的任务,还负责为其三个学院输送预备生,同时派遣干部和学员前往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班进行宪法、法律和司法专业学习,着眼于培养司法专业人才。政治学院副院长
林山(无院长)。
财经学院。陆续从
武汉大学等学校抽调财政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共18人调入中原大学充实基本师资,将中原大学培训财政、社会经济等专业干部的师资和学生队伍进行重组,成立财经学院,即培训地方财经战线的干部,也开始展开财会和金融方面的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财经学院院长梁维直。
教育学院。以历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文教方面的师生为基础,整合其他三院之外的师生,整编为教育学院,除承担其他三个学院专业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外,同时既负责培训地方文教战线干部,也负责培养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教育学院院长
王自申。
院系调整
1949年11月至1950年初中原大学派出梁唐晋、谢春芳、方堃等39人赴广西支援
广西人民革命大学筹建。后发展为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1950年初,中南军政委员会请示教育部,仿照华北大学改建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将中原大学改建为“中南人民大学”。4月29日,教育部电报回复“我部同意中原大学更名为中南人民大学”。在中原大学第四次院长会议上,潘梓年副校长传达中央精神:批准中原大学改称为“中南人民大学”,校长范文澜去职,潘梓年任校长,
孟夫唐任副校长兼教务长。1950年5月27日,中原大学第五次院长会议宣布成立“中南人民大学”筹备委员会。1950年6月1日,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随即工作展开,中原大学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被否定,“中南人民大学”的筹建工作被叫停。
从1950年底至1951年初,全国各地开始了接收、改造各级各类旧学校和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教育主权的教育改造工作。
1951年1月,
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筹办
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中原大学委派副校长孟夫唐组建民族学院并兼任院长,5月以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名义下达通知于全中南地区征调学员,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所有学员六个月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民族学院随在编制上为中央民族学院的中南局分院,但其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和教学组织工作,均由中原大学调配的干部和教师负责;民族学院选定武昌洪山南麓、武汉大学大门西南对侧、武汉军区东侧的开阔地建设新校舍,教学活动暂在中原大学校舍进行。1951年11月29日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在新校址的工地上巨型开学典礼正式开学。同月该院正式从中原大学独立出来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后发展为
中南民族大学。
1950年,武昌文华中学撤销,学生70余人被并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分在音乐、美术两系学习。1950年,
湖南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和音乐专修科师生20余人调往武汉并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1951年8月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更名为
中南文艺学院,以武昌体专旧校舍为校区本部。后发展为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将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组为公立华中大学,以华中大学位于昙华林的校舍为校区本部。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任命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为主任委员,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王自申和私立华中大学校长
韦卓民为副主任委员。学校性质定为高等师范教育,校址设在武昌
昙华林。1953年公立华中大学经济系、外文系并入武汉大学,再以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并入私立
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
广西大学、
南昌大学的教育科系和
湖北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学院、
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类专业组等多所高校资源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校舍以华中大学位于昙华林的校园为本部,同时在武昌城外武汉大学老牌坊街对面的桂子山开辟新校区。1958年学校迁往新校区。后发展为“
华中师范大学”。
1953年4月,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主体,合并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广西大学的政治系和法律系,开始组建
中南政法学院。同年,中央高教部将原中山大学图书馆接收的部分华南联合大学所藏财经政法类图书资料和设备悉数调拨给新组建的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其中67676册图书于1952年11月4日前分三批次装箱运到武汉。
中原大学财经学院为基础,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南昌大学、国立广西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私立南华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等一批高等院校财经学科师资力量和图书资料,开始组建中南财经学院。后经多次分合,政法与财经两校最终合并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原大学撤销
1953年6月6日,孟夫唐副校长宣布了中南局指示:“撤销中原大学。”
1953年8月,中南政法学院和中南财经学院分别正式成立。中南财经学院隶属国家
高等教育部,由中南局教育部代管;高教部任命
马哲民为院长、朱明远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校舍分配在中原大学校园北半部分,即以面向熊廷弼路的原中原大学北校门为正校门。中南政法学院学校隶属中南政法委员会;司法部任命法院系统干部
李伯刚任院长,原中原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林山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校舍分配在中原大学校园南半部分,以面向
张之洞路的原中原大学南校门为正校门。
办学条件
风闻中原局要就地创办一所革命大学,对这批青年既不分配工作,也不再送往华北学习了。这一传闻顿时在青年中引起了较大的风波,加之有些人原本对共产党、解放区就存在着各种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因而一些不利的猜测便在人们中流传开来,搞得大家心情十分压抑和惶恐。有的人表面闷气不吭声,私下里却赶忙找老乡、同学商量对策。还有的人则三三两两集聚在一起找到中原局宣传部,大声吵嚷着:“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大学?”“原来答应送我们到
北方大学上学的,怎么说话不算话,骗人!”“我们到解放区就是来投奔光明的,希望能为共产党做点事。可你们也不分配工作,让我们呆在这里学习。不行的话,我们只有另找出路。”这场风波闹了几天也没有平息下来,有的人甚至偷偷离开了此地。
就在这批青年躁动不安之时,突然接到通知,说上午中原局首长要在大白庄
杨树林作报告,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一通知立即引起大家的纷纷猜测,会是哪位首长前来作报告?报告什么内容?我们反映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吗?这一晚,有许多人都在焦躁不安中度过。
7月15日上午8时左右,300多位青年男女和教职员,穿着新发的灰布军装,头戴八角帽,散坐在杨树林旁的麦场上等待着前来作报告的首长。麦场中央放着一张从农民家里借来的木条桌和一个长凳,四周金黄色的草垛散发着麦草的余香,树林里的蝉鸣在会场上空缭绕,而听报告人们则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下等待着、期盼着。
村口传来了汽车马达声,一辆
吉普车转眼间便停在了麦场旁,一位微胖的中年人下了车,胳膊上搭着一件军装,上穿白衬衣,下着军裤,脚穿布鞋,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笑容可掬地向人们走来。
“
陈毅司令员来了!”人群中有人惊讶地喊道,麦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许多人站了起来,虽然他们并不认识陈毅,但陈毅的大名却早已如雷贯耳。于是马上就有人拥向陈毅同他握手,请他签名留念。
陈毅站在条桌前,操着洪亮、清晰的四川口音作了自我介绍:“我,陈毅是也!各位在蒋管区的报纸上经常看到的‘陈匪’就是指的我!今天,我与大家有幸见面,有目共睹,各位仔细看看,我究竟‘匪’不‘匪’呀?”诙谐、幽默的开场白说得人们大笑,会场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一扫会前紧张、不安的情绪。
在人们的笑声中,
陈毅的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蒋介石,今天说这个是‘匪’,明天说那个是‘匪’,我看他才是真正的匪。是背叛孙中山先生的匪!是背叛国民革命的匪!是屠杀人民的匪!所以,不打倒蒋介石集团,革命就不能成功,人民就不能获得解放,这就是我们要革命的道理。”
这短短数语即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有人站起来带领大家高呼口号,使会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等口号声平息下来后,陈毅开始了他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中国近百年来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历史,以及人民群众为求得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所作的斗争。谈到了刚过去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并鼓励大家积极参加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在打倒蒋介石、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有所贡献,这是无上的光荣。”
接着,他又谈到大家最关心的学习和工作问题。他说:“这是大白庄,连个大学牌子都没有。大者,大学也;白者,简陋也,怎么算个大学呢?但在我看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办的是一所革命大学。”他阐明了办中原大学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解放区教育与蒋管区
教育的本质区别,指出了革命的教育方针、方法。对于工作问题,他解释说,“解放区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事多人少,人人可得适当工作,任何天才不会埋没,都有充分发展的可能。”
最后,在回答为什么要办中原大学时,陈毅特别指出:“我听说你们中间有一部分人想到北方大学学习,上大学是好事嘛,应当支持。但是,
毛主席指示我们:‘要把战争引向蒋管区。’近来,中原大片土地已经解放,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不久的将来还要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新解放区需要大量的干部,如今,华北、华东的干部源源南下,而不是北上。所以,上大学不一定要去北方,在中原也可以办大学嘛!依我看,有你们
河南大学的
嵇文甫、
王毅斋等教授,有你们开封大、中学校的200多个青年学生,我们一定能办成一所人民需要的大学校来!”
短短3个半小时过去了,人们对这场报告既没有感觉疲惫和厌烦,也没有认为冗长和枯燥,而是新鲜生动、感人肺腑,在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的教诲中自觉地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对共产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和了解。许多年过去后,当年曾聆听这场报告的老人,在回忆时是这样描述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以后的革命大学,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一课又一课,花落又花开,上过多少课,讲的啥内容?真是谈不清,道不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是模糊不清了。但有一堂课,虽已过去半个世纪了,那上课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发生的事。——那是1948年7月15日。”
报告结束了,陈毅用毛巾擦擦脸上的汗水,端起茶碗喝了两口,点燃一只烟,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笑着说:“各位同学和朋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我陈毅当场作答。”
听他这么一说,有人拿出纸笔写条子递上去,不一会儿桌上就放了十几张。陈毅拿起一张条子高声念道:“我反对国民党,拥护共产党,但只愿意参加革命不愿意参加共产党。你们不会强迫我入党吧?”念完后,
陈毅哈哈一笑,说道,“国民党搞集体入党,不愿意就硬拉。而加入共产党,则必须本人提出申请,还要经过组织考察、批准,绝不强迫。这一点,请同学们放心。”
接着,他又念了一张条子:“我是学工的,分配工作时请照顾我的专业。”念完后,陈毅惋惜地说,“现在是战争时期,一切服从革命需要。我本人留法是学机电专业的,可现在派不上用场,只得带兵打仗喽!全国解放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到那时,你们定会有用武之地!”
另一张条子是这样写的:“为参加革命,我把老婆也带来了。我们感情很好,请不要把我们分开。”陈毅念完后风趣地说:“心情可以理解。但现在要打仗,解放军里也有不少同志有老婆嘛,但打起仗来总不能带着老婆上前线吧?”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后,他又接着说,“等打完仗后,安定下来,组织上一定会照顾的。”
提问虽然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但陈毅以他特有的风格,鲜明、谦和、幽默,一一作答,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笑声,青年们在这些笑声中将原本焦躁不安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与舒缓,他们从心里敬佩陈大将军文韬武略的风采,对共产党人有了第一次零距离的了解和认识。临别时,陈毅为师生们题词:中原胜利是全国解放的先声!并再三勉励大家要安下心来,认真学习,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艰苦办学 创造未来
为进一步做好说服工作,安定人心,7月26日陈毅再次抽空来到大白庄,为师生们作了《目前形势的分析》的报告。邓子恢也于27、28日专门抽出两整天时间为师生们作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的报告。中原局两位主要领导人的报告在师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经过热烈讨论,大家感觉在思想上收获很大,提高了对革命的认识,坚定了留在中原解放区学习和工作的信念。
中原局领导不仅在政治上关心这批新来的师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全体学员享受
供给制干部待遇,每月发放200元
中州币津贴费(折合银圆一元),同时还发放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军需服装,每日按标准伙食供应,学员们吃得饱、吃得好,许多人十分感慨过去在家里、在学校都没有在这里吃得好。至于学员们提出来的一些生活要求,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也认真加以考虑、解决。
一次负责学员生活的王干事向
陈毅、
邓子恢等人汇报情况时说:“有的学员提出,皮鞋破了怎么办?”
陈毅没有轻视这个小问题,而是严肃认真地说:“这好办。你把要修理的皮鞋收拢起来,写上各人的姓名,不要搞混了,派个人带到洛阳去修,修理费由公家报销。还有什么困难?”
“女学员提出,洗澡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陈毅点了点头,“男生好办,女生是得想点办法。”
邓子恢插话道:“打洛阳时不是缴获了不少汽油吗?快用完了,领它十几个空桶来,一个汽油桶破成两半做两个澡盆,够了吧?烧热水用的柴火实报实销。”
王干事见前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又大胆地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学员们还提出,看电影怎么办?”
陈毅冲着邓子恢哈哈一笑,“洋学生想法就是多。”他扭头对王干事说,“这就要找李达参谋长了。司令部每晚都在用发电机放电影,就是打洛阳歼灭青年军二○六师时缴获的那部16毫米的放映机。倒来倒去就是那么一本美军进剿印地安人的片子!”
随着一批
晋察冀南下干部的到来,校部正式成立了组织机构,设有教务、注册、秘书、总务4个科,并将287名学员编成了3个大队,任命了各队队长、指导员,还配备了数名辅导员和辅导助理,学校的工作初步走上了正轨。8月2日,在中原局、
中原军区驻地召开的
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上,中原军区司令员
刘伯承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至此,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在中原大地上诞生了。
中原大学的办学宗旨正如首任校长
范文澜所指出的那样:“它不拘泥于一般学校的形式,也不硬性规定院系课程与学习期限;在学以致用的原则下,活泼地创造着各种新方法,务使学生经过短期训练,即能走上工作岗位,担负起赋予他的革命任务。”正因如此,学员的修业时限为4—6个月,所开设的课程有:哲学、
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群众工作等。同时还注重学习《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问题》等重要文章。
由于环境所限,校舍主要散布在大白庄(校部)、肖旗营、韩店等村庄,学员们住在当地农民让出来的空房,铺上麦草就是床,两腿上架一块木板就当课桌,树阴下、打麦场,甚至马棚、破庙也都成了上课地方。教员则主要来自河南大学的一些教授和晋察冀南下来的干部。
中原局的一些领导也时常前来给学员作政治报告,如中原局宣传部长刘子久、副部长
熊复等人。这一学用结合、改造思想、提高觉悟的做法,不仅使学员能够迅速地掌握革命的基本理论,而且对当前的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也能及时了解与把握。
办学伊始条件虽然简陋,生活也比较艰苦,但学员们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情绪十分高昂,认为自己参加革命了,就应该有个革命者的样子,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后还经常就一些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尽管学习日程安排得很紧,上午听大课,下午分小组讨论,晚上自学,但在课余时间,各队还纷纷办起了学习园地、专栏、墙报,成立了俱乐部,组织起文艺宣传队,排练了小歌舞、活报剧、独幕小话剧等,深入部队、田间为战士和农民演出,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了巩固成果,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进步青年前来参加学习,10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
范文澜任中原大学校长,
潘梓年任副校长(1950年升任校长),孟夫唐任教务长。至此,中原大学的组织机构基本完善。随后,学校又分别组成了10个招生小组,赴洛阳、许昌、
鄢陵、
叶县、
内乡等地招生。在短短数月内就招收近2000多名新生,并开设了数个研究班。
10月下旬,在开封获得第二次解放后,中原局考虑到中原大学留驻
宝丰不利于今后的发展,而且校部与各队之间相距达十余里,师生行动十分不便。于是决定中原大学由宝丰迁往开封,暂驻河南大学(河大在开封第一次解放后就被国民党政府迁往苏州)。中原大学迁往开封后,
北方大学又支援了一批教员和干部,使师资力量和干部队伍得到了极大的充实。鉴于此,学校开始按专业成立了相应的学院,先后组建起了文艺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政治学院和医学院,
办学体制有了变化。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11月下旬研究班和一、二大队的学员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中原解放区和华北解放区各党政机关工作。
淮海战役打响后,学校又从各队中挑出258人组成支前工作团,开赴前线担任各种工作。为配合
渡江战役,学校前后又分配了两批学员651人去了第二野战军和
第三野战军工作。与此同时,还有数百名学员加入了南下工作团,奔赴各地参加地方政权建设工作。
中原大学能在这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为革命事业的发展,高速度、高效率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高素质的干部,不能不说这是中原局领导所具有的战略眼光,同时也凝聚着他们的大量心血。
随着武汉的解放,中原局决定学校南迁武汉,为
华中地区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中原大学于1949年8月完成了全部南迁工作,并于9月初开始在华中地区招生。1950年以后,随着和平建设的到来,学校开始逐步向新的体制转变,即由原来的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体制,向学术性、专业性的体制过渡。逐步向正规化专业大学发展。先后成立了文艺、财经、教育、政治四个专业性学院。
发展意义
学校于1948年7月由时任
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的
陈毅牵头筹办。临时校部设于
宝丰县大白庄村(现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肖旗乡大白庄村),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创建的一所特殊的革命大学。11月,中原大学迁往开封河南大学校址办学,继续为解放军进行短期干部培训。1949年5月,中原大学主体迁往武汉办学,接收并融合当地以及中南地区多所高校资源,逐步向正规化专业大学发展。此后几经演变至1953年正式终止办学,其主要院系为现今武汉地区多所高校源头之一。
办学成果
在近五年的办学历程里,中原大学共培养了数万名军政干部和各类人才,为解放前后
中原及
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恢复和重建作出重要贡献。1953年底随着国家大规模建设的发展,中原大学宣布撤销,完成它的光荣使命。在中原大学成立的5年间,共计培养出1.4万余名干部,补充战争时期前方干部的不足,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送大批急需的建设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以后都成为各条战线的重要骨干,像国家计委原副主任
刘中一、著名历史学家
章开沅等,都是中原大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
多校源流
中原大学撤销后,其财经学院与政法学院(南下武汉后政治学院改为政法学院)几经演变组建成今日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教育学院则并入华中大学,组建成今日的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院成为今日的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和
广州美术学院主要源头;筹办
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今
中南民族大学);留在开封的医学院几经演变,成为今日的
郑州大学医学院;医学院分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成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主要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