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介愚
华中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刘介愚(1909-1991),中国重庆人。大革命时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热河县委书记、北平专署专员等职。1946年到华北大学执教,后到中原大学、河南大学任职,1952年10月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1953年8月调武汉工作,历任中南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华中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武汉大学党委书记等职,曾担任河南大学武汉校友会名誉会长。
人生经历
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并且很快成为平西游击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但他在解放区主要还是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从华北带领一批教学骨干来到解放不久的河南宝丰与开封,参与中原大学创建工作并担任一部(相当于政治学院)主任。1949年5月经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同意,刘介愚为河南大学教务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局副局长(正局长是原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1952年10月,教务长刘介愚接任河南大学校党委书记。1953年任中南局教育局副局长,参加赴朝鲜慰问团,任第三分团团长。1954年春调华中师范学院主持党政工作,先后任党委书记、副院长、院长等职。1972年调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代校长。1981年调回华中师范学院任党委书记、顾问。
刘介愚院长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校长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不同于一般党政干部,因为他们在参加革命以前大多读过大学,而在解放区又长期从事过教育(主要是军政干部教育)工作。他们在担任正规大学校长以后,一般都比较谦虚谨慎,自认是“外行领导内行”,而且必须努力通过在实践中学习“从外行变成内行”。但是作为基层党的代表,他又必须坚定地站在领导岗位上,确保在各项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因此,他们在华中师范大学任职多年处于极大的张力之中:一是经验不足与复杂而繁重的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二是政治运动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三是院、系调整以及遗留的各种人事矛盾(如原有人员与外来人员之间);四是作为师范院校,还有确保面向中学实际与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之间的矛盾(简称为“高与师之争”)。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与政治氛围中,他们很难(几乎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立的办学理念与方案,只能扮演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的工具角色。但他们却在重重矛盾的包围中,尽可能把上级党制订的方针、政策、指令理解成稍许合乎学校特点与教育规律,如坚持以教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办学面向社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师资为宗旨等等。尽管他们不能从整体上改变高等教育的走向,但至少从整体上固守大学最基本的职责“教书育人”,并且不断努力提升本校的办学规模与办学水平。到1958年,在校学生人数已达6000左右,而“文革”前已为国家培养一万多合格毕业生,为湖北全省中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八旬高龄之际,他将自己多年节衣缩食省下来的1万元人民币,以“新梅”的名义,全部捐赠给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奖学金之用。他积极参加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的领导筹划,以及《汉语大字典》的出版事宜。刘介愚的事迹在《长江日报》发表以后,《报刊文摘》、《文摘周报》都作了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一个共产党员赤诚的心》的录音报道,在“新闻和报纸摘要”等栏目中播出。1991年逝世。
个人成就
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院长。
参考资料
河南大学历史上的今天.河南大学新闻网.2022-01-04
【历次党代会系列】第四次党代会回顾-建设学校理论学习教育系列专题网.中国共产党华中师范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专题网站.2020-11-20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0 10:53
目录
概述
人生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