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姓,源于
庄姓,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史载,东汉时,因避讳
明帝刘庄,改姓为严。奉
严忌为始祖。
魏晋时期,部分严姓恢复
庄姓,故有“庄严一家”之说。严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三省严姓人口占中国汉族严姓人口数量逾半。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源于
芈姓,出自
楚庄王之孙,以谥为姓。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氏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姓原出是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前汉有会稽
严助,后汉光武友
严光,蜀郡
严遵,河南尹
严延年,扬州刺史严迈。
源于
嬴姓,出自战国时秦
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
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弟上大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严君疾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该支蜀郡严氏族人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源于远古时代的古严国,其国人以国名为氏。相传在尧帝执政时期,有一位高士名叫许由,尧帝曾经想把天下让给他,但不接受,隐居到箕山去了。许由有朋友严僖,就是那个古严国的后裔。今山东省的鄄城县一带,仍有一支严氏族人尊奉严僖为得姓始祖,并一直拒绝与芈姓严氏联宗。
源于
鲜卑族,
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
土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
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严氏。
得姓始祖
严忌(约前188-前105),本庄姓,西汉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著述甚丰,有辞赋24篇,今仅剩《
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严忌少时与
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
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嬉游子弟。严忌与
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后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世称“庄夫子”。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路线
严姓主要由
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
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主要集居在西北部。到东汉以后,芈姓严氏的加入,发展很快,在中国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聚集区。这个时期,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
魏晋时,西部丁零部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并在西北的冯翊、天水、华阴形成了三支望族,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
天水郡、
冯翊郡、
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
到唐
宋时期,严姓已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
宋朝时期,中国形成了以湖南和川东为中心,沿长江向东阶梯递减的严姓聚集分布带。
元末明初时期,因受政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原严姓大省湖南严姓人口急剧减少,主要向南和向东迁移,另一严姓大省四川的严姓向北方陕西移动,这样中国严姓重新形成以东南浙赣苏、西北陕晋为中心的两大块严姓聚集区。
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严姓大约有12万多人,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16%,排在宋朝时的第九十九位。湖南为严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河北、山西、湖北、浙江等省。
明朝时期,严姓大约有37万多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一跃上升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姓氏。浙江是严姓第一大姓,约占总严姓人口的23%。浙江、陕西、江西、江苏是严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严姓大约占严姓总人口的近70%。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等省。
中国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中国汉族严姓人口数量逾半。中国严姓的人口2007年已达到220万,排在全国第93位。集中于湖北、江苏、广东、四川、浙江五省的严姓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江西,这三省的严姓又占13%。其中,湖北严姓人口30多万,占严姓总人口的18%,为严姓第一大省。至2013年,中国已形成西起四川、东至江浙的长江流域严姓人口聚集区。
严姓人口还分布在赣浙沪、粤琼桂、苏皖鄂大部、重庆、川黔湘大部、福建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中西段、青海东北,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4.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7%的严姓人群。在福建东南、台湾、湖南西端、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四川西段、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宁夏、陕西北部、山西西南、内蒙古西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角、皖苏北端,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8%的严姓人群。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严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严姓主要堂号有:“
天水堂”、“
富春堂”、“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
海云堂”、“育德堂”等。
历史遗存
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省
桐庐县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
富春江主要风景点。 在
富春江镇西2500米富春山。因东汉严子陵隐居于此得名。严子陵钓台由
东台、西台、严先生祠、石坊、碑园、
钓鱼岛、
谢翱墓组成。
严家花园在江苏苏州
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畔,门对香溪,背倚灵岩,“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
童寯《江南园林志》),为江南名园之一。
印江严氏宗祠,位于印江县城振兴路西段南侧
严家寨。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三进,坐南向北,中轴对称。原有门墙、
六角亭、前天井、厢房、三星台、正殿、后天井、后殿、厢房、钟鼓楼、操场等。现存正殿、后殿、两厢、配殿等,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21.5米,通进深10.6米。正殿及两厢皆用雕花石栏板围护,刻“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等图。柱础皆鼓形雕花石础,石雕精美,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家谱存目
门楣题辞
“
富春流芳”、“富春高第”、“汉廷重望”和“帝友流芳”。
宗祠对联
天水世泽;富春家声。(典出严姓的“天水”郡望堂)
姓源芈氏;望出华阴。(典出严姓的姓氏源流)
会稽贤守;藕荡渔人。(上联典指西汉吴人
严助,下联典指清初文学家
严绳孙)
大汉千古;先生一人。(此联为浙江省桐庐县严子陵祠联)
翻译天演;卜筮成都。(上联典指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严复,下联典指西汉隐士
严君平)
成都迹著;
富春名垂。(上联典指唐代
严武,下联典指汉代
严光——介溪永驻钤山堂联)
鱼台世泽;雉水家声。(佚名撰严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山东鱼台,如皋古称雉水。侨居如皋之严姓后裔有用此联者)
遁居剡曲;卖卜成都。(佚名撰严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代严光,下联典指西汉严君平)
如见先生辈,依然故人家。(阳新黄颡口严氏祠堂古联)
公子称博士;铁桥谙韵学。(上联典指西汉
严彭祖,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严可均)
名扬四海外;气盖九重天。(淮阴后荡严氏撰)
译文遵守信达雅;奇才擅长刻画诗。(上联典指近代思想家
严复,下联典指明代诗画篆刻家严拭)
济世安民唐节度;高山流水汉先生。(上联典指唐剑南节度使
严武,下联典指严子陵)
几道长留天演论;介溪永驻钤山堂。(上联典指严复,下联典指明代弘治进士
严嵩)
星耀辰垣封
郑国;风流辅列典秘书。(上联典指唐剑南节度使严武,下联典指唐代名人严协律)
春暖烟波人下钓;夜深花月客垂帘。(全联典指东汉初会稽余姚人严光)
水光风力俱相怯;星象烟云喜共和。(严复撰严姓宗祠通用联)
千秋大雅扶轮手;一片寒泉荐菊心。(佚名撰严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
邵武县严羽祠联)
汉室画图求气节,桐江烟水照须眉。(阳新黄颡口镇严氏祠堂古联)
万石类妪贤扬东海;
三体居士高卧中林。(上联典指西汉东海下邳人
严延年的母亲。下联典指宋代羽族人
严参)
富春垂钓人钦肥遁之风。(上联典指西汉·严彭祖。下联典指东汉严光)
秋水名篇,锦绣文章绵世泽;
春山垂钓,聊将竿竹蕴经纶。(此联为江西省
上犹县严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文学家、哲学家
庄周)
系在楚庄,开自西汉,赐姓以来,分开水波流,世端祀典;
派由遄顼,衍溯桐庐,肇基而后,挹春山气脉,代起人文。(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严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严姓的源流)
五世绍家声业是甲乙科人物;
一经传后裔尽为清白吏子孙。(阳新黄颡口镇严氏祠堂古联)
一竿风月隐桐江万古千秋惟见山之高水之长堪拟先生气象;
五夜香灯绵凤麓四时八节但观露而濡霜而零倍增后裔凄怆。(阳新
黄颡口镇严氏祠堂古联)
志怀高尚恋烟霞轻轩冕由义居仁飒飒乎清风随来宛见富春景象;
功成名教光日月包天地廉顽立懦彬彬然书香永接堪绳浙水家声。(阳新黄颡口镇严氏祠堂古联)
字辈派衍
姓氏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