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武城县是
西汉建置的古县,属冀州
清河郡,因左冯翊有武城县,为避同名,故加“东”字进行区别,东武城县治所在
卫运河以西,今河北省故城县南部地区,西晋太康年间去掉“东”字,改称“武城县”,沿用至建国以后,1964年(一说1965年)武城县被拆分,绝大部分土地都划入了今
河北省故城县(
郑口镇以南),今
山东武城县续用武城县之名,但辖境大部分地区实为1956年被拆分的山东
恩县地区。
西汉时期,始设东武城县,属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故城县
西半屯镇瓦子庄、盐厂村一带
隋开皇六年(586年),北齐武城县更名为清河县,并于武城县旧治(今河北故城县
西半屯镇瓦子庄、盐厂村一带)复置清河郡(贝州)武城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设贝州(清河郡)武城县,调露元年(679年)县治南移十里,在
卫运河以西、
隋唐大运河(
永济渠)以北,今河北省故城县
军屯镇关庙村、王行杖村至
建国镇祖杨庄一带
宋建隆元年(960年),设贝州(清河郡)武城县,庆历八年(1048年)贝州更名为恩州,即为恩州(清河郡)武城县,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武城县治为河水(
黄河)所淹没,遂迁至运河东岸(在今河北省故城县
建国镇、山东省武城县
老城镇交界处)。
清朝,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武城县。雍正八年(1730年)改高唐州为直隶州,武城县此后属山东东昌府
临清州。
民国二十六年,山东省国民政府下设12行政区,属第四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武城县。
1964年11月(一说1965年),遵照国务院行政区划调整规定,以
卫运河为界,将山东省武城县运河西部地域244个村(大致范围是今西半屯镇、军屯镇、饶阳店镇、武官寨镇、建国镇一带)划归河北省故城县,同时将河北故城县运河东部地(甘泉村)划归山东省武城县,至此,故城县与武城县行政区域基本固定。
东武城县在西晋以后也称“武城县”,从西汉始置县一直到
北宋大观年间,除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至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期间县治设在今河北清河西北外,其余长达1200余年的时间里,武城县治均设在今河北故城县境内,
明朝及以后的文献中所提及的
东武城位于“山东武城西”或“山东武城西北”皆是指
北宋以后的武城县县城(今武城县
老城镇、故城县
建国镇交界)以西或西北地区(即今故城县
郑口镇以南地区),并非是指今山东
武城县或河北
清河县。
武城自汉魏以降,英贤钟出,相望熀耀,灿若星河,历史上名震天下的
清河崔氏、
清河张氏、
清河房氏家族都出自此邑,因此史书多以“清河东武城人”(或清河武城人、贝州武城人)称之,历南北朝隋唐,以迄赵宋,历历可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