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里的语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全段文字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即孟轲,战国时代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是师徒关系。
语句来源
出自《孟子·离娄上》第26章:“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注意:这段话里,现代简化字“后”的繁体字是“後”。简化字时代的“后”合并了繁体字时代的“”和“”,常规用法就是“後”的用法,而繁体字时代的“后”与“後”语义根本不同。
注意这段文字谈“舜不告而娶”的背景知识:《孟子·万章上》 有解释: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而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 告焉则不得妻也。”
注意“不孝有三”的相关词条:孝有三
传统解释
古代释无后为无子
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最早的《孟子》注释文献,它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不娶无,绝先祖,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继承祖祀的子在古代社会指男子,就是“子女”并称里的子。后世长期继承他的说法。把后解释为子,是解释为某个类型的后人,所谓传宗接代
该说法传到现代也说成无子孙
20世纪知名学者杨伯峻孟子译注》的翻译是:“孟子说:‘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杨的译文被其它的书采用。无子的结果是无孙,换个语词说“没有子孙”或“无子孙”,是继承赵岐说法。
社会争议
观点一:无后是不尽后辈的责任
先是把“无后”解释为“不尽后辈的本分”,最早的说法出自2005年11月3日百度知道的2百字小帖:【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段话被新浪爱问的“要眇宜修”在2006年9月13日编辑进千字文回答,此文被网民用多种标题传播,搜索关键句可知到2013年它是年年被转载几次,几年里转载到20多个地方。
后来受到媒体重视:2012年2月13日《齐鲁晚报》发表鲍震培的随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底是谁说的》,讲“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其实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5月18日央视网旗下的中国网络电视台发布4百字短讯《被曲解的“无后为大”》并注明“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要点是采用鲍震培这两句话,短讯保存于360图书馆并注明责任编辑李海霞,并被转载到8月16日《青年博览》及2013年12月的《文史天地》和《国学》,新看法由此进入中国知网的搜索领域。接着是2014年3月,知名主持人孟非在江苏卫视著名的“非诚勿扰”征婚节目里转述它,十多家媒体报道,网上热议一时。
值得了解:谈这个观点的上述文章都不讲传统说法有什么问题,对自己的观点又没做论证,只有一个判断句。
观点二:无後通假于无后,是目无尊长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5期发表了刘霖映的论文《“不孝有三,无後为大”之“後”当释为尊者》。内容摘要:【孟子名言“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带有事例式定义,“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即,不禀告家长而娶妻是“无後”的做法。东汉以来学者们释“後”为“子”或“後人”,并对舜例的“无後”增加否定词“惧”,反向式改变原文以读通句意。这破坏了原文和孟子的解释,颠覆了儒家三孝观的取向,曾子和孟子都视三级孝序的首位为对家长的尊敬问题。其实,周代“後”和“后”可通假,周朝礼制里“後子”在诸子里地位独尊,一般是嫡长子;夏商国王称后,而周朝礼制称王为天子,尊称其妃为后,这会导致避讳。古“后”字是之反写,基本语义是主、君,扩指尊者,它和君字都象形着发号施令,《尔雅》训曰“者君也”,《说文解字》释曰“君者尊也”。孟子之“无”有时指目无,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因此,“无後”应该通假于“无后”,指无主(无君,无尊),即目无尊长,在家事语境中是目无家主家君家尊)。这种训义可联系三孝观而圆通地解释舜例及“为大”,并旁通《诗经》和《孟子》它处所谈的相关话题。】
刘文对其它说法进行了辨析。(1)第一部分最后讲:【有的网络文章说“无后”是“不尽后人的义务”,可是不孝就是不尽后人的义务,“为大”在逻辑上无解。】意思清楚:不孝就是不尽后人的义务(本分、责任),这是解释它的本质(概括了全部的不孝事),说“不尽后辈的本分(责任)是大不孝”,其实是说“不孝是大不孝”,违反逻辑。想一想:其它的不孝不也是不尽本分(责任)吗?
(2)论文第二部分对“後”释为“後人”的传统说法提出了驳议:【“後”释为後人,则读不通“舜不告而娶,为无後也”。……“为”字有不同语义:……不通;“舜不告而娶,因为无後人”,不通;……不通;……不通……赵岐注曰:“舜无後故不告而娶”……实际上把原文修改成:“舜不告而娶,为惧(怕)无後也”。可是,这对立于原文和孟子的解释,是曲解原意……】。共性无关个性事,是谈理(某男爱上了某女的原因并非“因为她是个生物”),没有後人是一般古人结婚时的共性,无关“舜不告”这种个性事,古人知道说不通因此加个“惧”字,刘霖映辨析,赵岐加“惧”字是否符合原文。他的《训义答辨(下篇)》的摘要说【孟子单传二十代,不重视纳妾多生】。
刘文第三部分说:【“不孝有三”对应着“孝有三”,居首者应该都是对家长的尊敬问题】。刘霖映论文《孟子“不孝有三”与曾子“孝有三”是一体两面》有专门论证,【摘要:……广义三级孝序一体两面,反面为“不孝有三:大不孝不尊亲,其次玷辱即不防连累,其下不养……类事排序的位势三孝观个事排序的轻重百孝观(反面是:不孝事多,伤虐事重,亲最大),视角可互补。三字从来不虚指多(几非多),更不能指很多】。
刘文第五部分提出了不孝章的全文新译:【孟子说:不孝有三级,目无尊长居首。舜不禀告家长就娶妻,(在礼节上……)是目无尊长。(但是……)君子认为(舜在特殊情况下不告而娶)犹如(人们在正常情况下)禀告(而娶一样合适)。】【不灭“”,这个思想还例示于《孟子·离娄上》第17章:“嫂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之以手者,权也。”】这个指权宜、变通。刘霖映《训义答辨(补论)》的摘要有说明:【杨伯峻译文的诡辞路线,释“犹告”为犹舜告,自悖而崩(孟子统一礼与权,告字隐含的主语只能是礼规所适用的人们)……舜避险,礼上无尊、心孝行“不孝”,并非真不孝,失小顾大是智孝。舜例所属章团的主旨乃《离娄上》第21章的意旨,即勿求全责备、勿苛求,五个章做例示】。
参考资料
.百度学术.2020-09-1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18:51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语句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