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
黄河中游下段,连接
豫、
晋两省,控制
流域面积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建成投入运用。
枢纽建筑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坝、斜丁坝、表孔、底孔、泄洪排沙钢管、电站厂房等。主坝长713.2m,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水库总库容162亿m3。
三门峡水电站现有装机40万kW,年发电能力可达14亿kW·h。自1973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已累计发电235.2亿kW·h,创产值约20亿元。
历史
1955年7月30日由
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化的决议》,修建
三门峡工程的决策终于形成;
1957年4月13日,工程开工兴建;
1958年12月截流成功;
1960年9月基本建成;
1962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即汛期闸门全开敞泄,让洪水穿堂而过,在下游发生特大洪水仍需运用,凌汛期承担下游防凌任务;
1964年12月开始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 ;
1969年6月开始又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
1973年10月后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
1990年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1994年9月12日,
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
传说
三门峡位于
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著名的峡谷。
三门峡水库的北面是
山西省平陆县,水库南面是
河南省三门峡市。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息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三门峡以西是渭河、
洛河水的汇合处,两水汇合后再向东流到
风陵渡入黄河,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泛滥成灾。
三门峡有着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开凿的“人门”、“鬼门”、“神门”,已于大坝处溶为一体,矗立在大坝下游的
中流砥柱、
张公岛、梳妆台及
黄河古栈道等历史遗迹都充满着神奇色彩。
地质状况
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黄河在潼关以下为峡谷河段,潼关以上地形开阔。坝址基岩为
花岗岩和中生代
闪长玢岩,岩性坚硬,一般厚90~430m,无大规模构造断裂。
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设计烈度为9度。坝址以上
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19.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5.9亿t,平均含沙量33.3kg/立方米,实测最大含沙量911kg/立方米。改建后,最高防洪运用水位335m,非汛期运用水位310m,防凌最高蓄水位326m。千年一遇设计
洪水流量400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
校核洪水流量52300立方米/秒。三门峡水利枢纽委托前苏联电站部水力发电设计院
列宁格勒分院设计,设计中选定正常高水位360m,总库容647亿立方米,死水位335m,淹没面积3500平方公里。
主要功能
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由
大坝、泄流建筑物和电站组成。
拦河大坝的主坝为
混凝土重
力坝,全长713.2m(不含右侧副坝)。由左至右依次为左岸非溢流坝段长111.2m,溢流坝段长124m,隔墩坝段长23m,电站坝段长232m,右岸非溢流坝段长223m。右侧副坝为双铰心斜墙丁坝,长144m。坝顶高程353m。原设有12个深孔和2个表面溢流孔,深孔孔底坝高程为300m,每孔断面尺寸为(宽×高)3m×8m,库水位315m时单孔过流能力为257立方米/秒。表面溢流孔底高程为338m,每孔断面尺寸为(宽×高)9m×14m,改建后已废弃。原设计电站装机8台,装机容量116万kW,1962年2月曾有1台机组投入试运行。原工程施工时,初期导流利用河中2岛将河道分成3条汊道的
有利地形,先在鬼门和神门上各建1泄水道和泄水闸,在
黄河主流截堵后再下闸门封堵这2个泄水闸(神门泄水闸中墩被水冲毁未被利用)。主河道截流时,实际流量2030立方米/秒,立堵
龙口宽56m,最大落差2.97m,最大流速6.86m/s,最大抛投体为10t四面体,最大抛投强度7000立方米/d,历时133h。神门泄水道也用立堵截断。然后对鬼门2孔宽25m的泄水闸用4节高8.87m闸门封堵,封堵时落差7.08m,流速3.83m/s,流量70立方米/秒。二期导流时利用12×3m×8m底孔和坝面梳齿孔过流,20年一遇导流流量165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校核流量22500立方米/秒。设计中淹没面积3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6万公顷),迁移人口87万人。为了确保
西安市和减少淹没损失,决定初期正常高水位350m,运用水位不超过340m,相应坝顶高程353m,库容354亿立方米,先按335m高程移民,移民40万人,淹没耕地6.4万公顷。
改建工程
一期改建
大坝基本建成后,于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为蓄水拦沙运用期,最高蓄水位达332.58m,水位高于330m的时间有200天。在一年半时间内,水库淤积15.34亿立方米,潼关流量1000立方米/秒,水位
较建库前抬高4.5m,并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到淹没和浸没,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若继续发展,将会严重威胁
关中平原和
西安市的安全。为了减少库区淤积,从1962年3月起水库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暂不考虑发电和灌溉,同时拆除已安装的唯一一台15万kW机组。
增建的隧洞位于左岸,进口在大坝轴线上游100~140m,1号洞长393.9m,2号洞长514.5m,两轴平行中心线间距40m。洞前设有进水渠,渠底宽14m,底坎高程290m。隧洞分为有压与明流两段,有压段为圆形,直径11m;明流段为城门洞型,9m×12m(宽×高)。有压洞段设有检修叠梁闸门。在明流段前面设有工作闸门。出口在大坝轴线下游约250~280m处。库水位315m时单洞泄流能力1040立方米/秒。4条泄流排沙钢管是利用电站4条引水钢管改建而成,每条管平均长度21.45m,上游端与原压力管相接。钢管进口高程为300m,钢管由直径为7.5m的圆形断面逐渐收缩为2.6m×3.4m(宽×高)的孔口。检修闸门利用原电站进水口的工作闸门。工作闸门为平板门,设在出口,尺寸为2.6m×3.4m(宽×高),每条钢管在库水位315m时的泄流能力为225立方米/秒。
此次改建简称为“两洞四管”。
二期改建
第一次改建工程投入运用后,库水位315m时的泄流能力由3084立方米/秒提高到6064立方米/秒,提高了将近1倍,水库排沙比增至80.5%,减缓了库区淤积,但泄流排沙能力仍感不足,库区冲淤难以达到平衡。因此,1969年6月确定将枢纽泄洪设施进一步改建。决定打开8个施工导流底孔,将1~5号5个发电钢管的进水口高程由原建300m下卧至287m,在厂房内装机5台,单机容量5万kW,总装机25万kW。
导流底孔断面尺寸为3m×8m(宽×高),进口底坎高程280m,4~8号孔分别位于1~5号深孔下方,与其构成5个双层孔。1970年6月和1971年10月先后投入运用。库水位315m时,单底孔下泄能力为405立方米/秒。1973年完成电站1~5号引水钢管进口改建,1973~1978年电站安装了5台国产轴流转叶式
水轮发电机组。
第二次改建工程结束后,库水位315m时的总泄流能力达到9064立方米/秒(不包括机组泄流),超过原设计2倍,使库区淤积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加上自1973年10月起水库开始采取非汛期蓄“清水”兴利,汛期排“浑水”以恢复库容的“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基本实现了年内泥沙冲淤平衡,控制了淤积上延。从库容变化来看,330m高程以下库容已恢复并长期维持在32亿立方米以上;335m高程以下库容基本上维持在60亿立方米左右。
改建后随着水库的运用,又暴露出新问题。1980年底发现
高含沙水流对底孔的斜门槽、工作门槽主轨及混凝土过流面磨蚀严重,危及大坝的正常安全运用;同时还发现坝下游临水建筑物张公岛导水墙、2号隧洞出口及尾水渠右岸护坡等基础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淘刷破坏,影响防洪安全。为此又作进一步改建。
泄流工程改建主要的改建项目有:1~8号底孔斜门槽及工作门槽改建并压缩出口;5个双层孔增设一门一机(实际上只有2个双层孔完成增设);打开并改建9、10号底孔;左岸隧洞进出口加固处理。在底孔改建中成功地采用软膜混凝土支座钢叠梁围堰封堵进口。
1993年又在6号钢管装2台7.5万机组发电。因此仅剩1条8号钢管未用于发电。
改建后投运的1~5号机组为竖轴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数100r/min,转轮直径6m。
发电机为悬式空冷型、额定容量62.5MVA。6、7号机组为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
额定水头36m,
最大水头47.7m,
最小水头27.4m,转轮直径5.5m,额定转速88.2r/min。发电机为悬式空冷型,额定容量88.235MVA。工程运用中,过流部位用
高强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作抗磨层。
防洪防凌
为根治黄河水害,1957年开始在三门峡修堤筑坝,1960年建成著名的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坝高353米,库容162亿立方米。由于泥沙冲积及修建中的问题,1965年又逐步对工程进行改建,使其能正常发挥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
发电、
灌溉、
防洪综合工程,它为河南、
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为河南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对河南、
山东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
从1960年建成以来已多次拦洪,减轻了下游防洪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如1977年8月6日入库
洪峰流量为15400立方米/秒,出库削减至8900立方米/秒。对防御以
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的洪水,可将
花园口站千年一遇洪水流量42300立方米/秒削减到19640立方米/秒;对防御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洪水,配合小浪底、故县、陆浑3座水库调洪,可使花园口千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不超过22500立方米/秒,可在不使用
北金堤滞洪区的情况下,保证下游大堤安全度汛。凌汛期,水库可控制下泄流量到500~200立方米/秒,最小可到150立方米/秒,可减轻下游冰凌灾害。
小浪底水库投运后,可基本解除凌汛灾害。
贡献
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 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量大坝高106米,长713.2米,枢纽
总装机容量40万
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工程的建设,曾多次来此视察。1999年6月19日,江总书记来到黄河,亲临三门峡枢纽工程视察。三门峡枢纽工程建成后,经过几代治黄儿女长期不懈的探索改建,摸索出“蓄清排浑”的独特运用方式,创下了汛期浑水发电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试验成果,在水利水电运用开发、攻克
黄河泥沙难关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6年5月,企业改制为公司,强化管理,科学运营,充分发挥优势,以水电为依托并利用当地的矿产等资源,先后建成了年产5000吨铁合金及年产13000吨电解铝的金属冶炼企业。该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大型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并选派技术力量技援小浪底、万家寨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1996年建成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的三星级涉外宾馆,以一流的服务受到海内外宾客的好评。
值汛期泄洪之际,只看黄河水怒吼咆哮,气势磅礴,犹如千军万马一泄千里;当水库蓄水发电时节,又见湖光山水一色,碧波万倾。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至今已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黄河岁岁安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三门峡水利枢纽已成为旅游胜地,寻古抚今,使人留涟忘返,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这颗明珠正绽放出她更加璀灿夺目的光芒。
评价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国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此段黄河长120公里,穿过“人门”、“神门”、“鬼门”三道险峻峡谷奔腾而来,蓄水期碧水连天,泄洪期怒涛翻卷,形成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观。“万里黄河第一坝”还穿起了畅游黄河、访古知典、纵情山水等众多精彩的
旅游线路,成为探访华夏文明足迹、饱览母亲河风情的旅游热点。
黄河从潼关附近折向东流,进入
豫西峡谷。三门峡就在豫西峡谷中间,是黄河最险峻的峡谷河道之一。1960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一座新兴的
工业城市——三门峡市在陕州古城上崛起。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三门峡水利工程像本世纪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一样,大名鼎鼎,兴奋中国。谁也不可能
毕其功于一役,而那曾经被一代人冀望“
黄河清”的三门峡大坝,既是中国几千年治河史的丰碑,又是后人反思、借鉴的明镜。
旅行信息
大河旅游
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缘,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连
洛阳,南接南阳,西与陕西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三门峡市以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而闻名中外。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
三门峡市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留下了华夏祖先的足迹;五、六千年以前,已有较大的氏族部落。约在公元前21-公元前11世纪,这里是
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属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战国分属韩、秦、魏;
秦国时置三川郡;西汉改为河南府;
汉武帝时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陕州专署。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门峡市(
省辖市)。1962年改为地辖
县级市。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
地级市,现辖3县(
渑池、卢氏、
陕县)、2市(
义马、灵宝)、1区(湖滨),全市总人口210万。
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和源远流长的黄河历史文化形成了三门峡市得天独厚的
旅游资源。
“畅游黄河”包括:
黄河漂流、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黄河古栈道等景点。
“访古知典”包括:
仰韶村文化遗址、虢国车马坑博物馆、函谷关、函谷古道、
太初宫、函谷碑林、黄帝铸鼎原、
秦赵会盟台、空厢寺、陕州风景区、
宝轮寺塔、三门峡博物馆等景点。
“纵情山水”包括:甘山森林公园、
亚武山风景区、九龙洞风景区、
玉皇尖森林公园等景点。
千古雄关
函谷关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从春秋战国时起,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
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海内外道教人士朝圣祭祖的道教圣地,遗留下无数精彩传说。现辟为古文化旅游区,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
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西有秦皇兵马俑,东有西周车马坑”
三门峡市库藏文物达5万余件,居河南省第2位,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703件。仅西周虢国国君墓地遗址就出土珍贵文物15000余件,其中被称为“中华第一剑”的铜柄铁剑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
虢国车马坑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车马坑。图为车马坑博物馆内。
华夏发祥地
1921年,仰韶文化在三门峡市
渑池县仰韶村首次惊现于世,这支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极为强大的远古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陶器最惹人注目,所以又被称为“彩陶文化”,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该文化的杰作。1994年,中、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又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
民间艺术之乡
源远流长的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是三门峡地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这里地处三省交界,兼有河南、山西、陕西的地方特色,不仅有年代久远的皮影、剪纸、布制品和面塑等民间艺术品,还保留着隆重的民间婚俗和社火表演,号称“中华一绝”的“百佛顶灯”传统社火,相传始于唐代,每到
春节、正月十五,当地常聚集起上百人的表演队伍,歌舞庆贺。
相关新闻
2001年,
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
大庆。生于1911年的
水利系教授黄万里恰好与
清华同年,8月20日,系里的师生们在一间会议室为病重的他举行了生日聚会,寿辰仅仅过去7天,90高龄的黄教授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与
癌症抗争了17年后
溘然长逝。如果说他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长书,那么贯穿始终的主题必定是治理江河,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章,关系着他一生荣辱的重要转折,就是
三门峡。
三门峡狭窄的河床和湍急的水流一直被历代行船人视为畏途,到了20世纪,这却恰好成为拦洪建坝的有利条件,河床狭窄,便于截流,水流湍急,建坝后利于发电,而河床下坚固的花岗岩,人门、神门、鬼门的岩石岛结构又成为拦河建坝的最好基础。120人的黄河考察团在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勘后,
苏联专家组长科洛略夫认为:“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任何其他坝址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综合地解决
防洪、
灌溉、
发电等方面的问题。”在那样一个年代,这句“老大哥箴言”,对三门峡工程的决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于是,同年夏天,人大召开一届二次会议,三门峡工程经全体
人大代表举手表决一致通过。
1957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动工。6月,
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
北京饭店开会,讨论苏联专家的方案。在几乎众口一词的赞美声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微弱却十分坚决的不和谐音,这来自两个书生——正当盛年的清华教授黄万里,和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技术员
温善章。
黄万里毫不客气地否定了苏联专家的规划,他认为,三门峡修建拦河高坝,泥沙在水库
上游淤积,会使黄河上游的水位逐年增高,把黄河在
河南的灾难搬到上游
陕西。而根据“河水必然夹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黄河清”只是一个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温善章的335米“低坝”方案,提出三门峡水库应以“滞洪排沙”为主,汛后蓄水发挥综合效益,大坝底孔应尽量放低加大,排沙出库,少淹地,少移民。
黄河是条多泥沙的河流,跟前苏联的河流不一样,他们的专家并没有泥沙河流治理的经验,正如原苏联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著名泥沙专家康恰洛夫所说的:“科洛略夫对河流一窍不通,仅就工程角度考虑,无法理解河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与此配合的是,在那个相信人定胜天的年代,我们的一些专家热情地提出以“水土保持”的方式保证上游减沙,从而解决泥沙淤积的计划。他们给出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数据:到1967年,来沙可减少到50%,到水利枢纽运用50年之后,可减少100%。
1958年,在
黄万里等人的努力和周总理的争取下,三门峡设计方案作出了降低水位的让步——大坝按360米设计,350米施工,蓄水控制在340米;大坝泄水孔底高程从320米降到了300米——而这两点直接关系着淹没和迁移人口以及能把多少泥沙冲出去。
1960年,三门峡工程捷报频传,大坝基本建成,9月开始蓄水。而这之后,黄万里所预言的灾难也开始一一应验。在1年多的时间里,库区内泥沙淤积成灾,潼关河床抬高了4.5米,泥沙淤积向上游延伸,“翘尾巴”已直接威胁西北经济中心西安,
关中平原地下水位上升,“
八百里秦川”大片土地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
1962年,水电部在
郑州召开会议决定,并经国务院3月20日批准,水库的运用开始从“蓄水拦沙”转向“滞洪排沙”。汛期尽量泄空水库,暂不考虑发电和灌溉,只保留防御特大洪水任务。此后库区淤积有所减缓,但由于水库导流底孔被堵,库区淤积“翘尾巴”现象仍在继续发展。
1964年,经过一场关于三门峡大坝是否要改建,以及如何改建的争论,周总理在总结报告中说:“当前关键问题在泥沙……如不改建,再过五年水库淤满后遇上洪水,无疑将会对关中平原有很大影响。不能只顾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说为了救下游,宁可淹关中。”他提出了两个确保,即确保下游、确保西安。于是,三门峡大坝第一次改建,在黄河两岸凿挖两条隧洞,铺设四条管道,泄水排沙,即“两洞四管”方案。
五年后的1969年,大坝第二次改建,将原坝底的8个排水孔全部炸开。这些12年前黄万里坚决请求“切勿堵死,以备它年泄水排沙起减缓淤积的作用”的泄水孔,后来依然按苏联设计用混凝土死死堵上了。而此时为了将它们一一重新打通,付出的是每个孔人民币1000万元的代价。
因为公开反对三门峡工程,又在1957年“引蛇出洞”的时候不合时宜地发表了《花丛小语》,黄万里理所当然地成了右派分子。而这右派帽子竟一戴就是23年。
1971年秋,
鄱阳湖清华大学
农场因血吸虫病肆虐停办。仍戴着“右冠”的黄万里教授被安排到三门峡大坝工程接受继续改造,在这里度过了6年时间——“我上午参加‘学习班’,俯首听批,下午扫地,晚上可以自己想黄河的事。”就是在工棚昏暗的油灯下,他完成了《论治理黄河方略》等许多重要科学论文。
1978年,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的黄万里在全校最后一个摘掉了右派帽子,此时他已年近古稀。他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尽快投入工作:教书、著述。80年代,他又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完成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高水平论文,1989年,黄万里以78岁高龄,应邀在
美国12所大学作巡回演讲,1998年
长江洪水后,87岁高龄的他终于获准给研究生授课。此时他已身患癌症多年,历经四次手术而大难不死,但他还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授课权。他换了一身白西装,打上红领结,庄重地走进教室。
三门峡不能“一库定天下”
经过几次改建,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大为减轻,但是,黄河洪水泥沙并未得到完全控制,下游防洪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
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淤高,泄洪能力逐年下降,多年承担防洪减淤重任的三门峡水库已逐渐淤满,不能适应防御特大洪水的需要。为了继续保证黄河下游安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出台,即要在三门峡以下兴建干支流工程拦蓄洪水,提高分滞能力,加大下游河道泄量,排洪入海。
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
小浪底目标是建成后保证近二三十年内下游两岸广大地区的安全。而随着水库工程即将结束,有关三门峡大坝是否应该敞泄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论。
一种说法是,小浪底水库完成后,其主要任务应该是解决下游的防洪减淤问题,替代三门峡水库承担防洪、防凌、春灌等任务,而三门峡水库只在特大洪水时配合滞洪运行。深受泥沙淤积之苦的陕西省,更是希望由此“解放”三门峡,敞泄拉沙,从而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关中平原的泥沙淤积问题。
但是,不同意见也很强烈,理由是依靠小浪底“一库定天下”绝无可能!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只有与三门峡、陆浑、
故县水库实行“四库联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确保下游安全。如果失去了三门峡这个有力屏障,小浪底的设计目标就难以实现,下游的整个防洪体系也将被彻底打乱。并且如果三门峡敞泄,按照黄河水沙条件,小浪底5到8年即可淤满!
谁敢轻易拿“解放”三门峡与多变莫测的黄河赌命?由此可知,有关黄河治理的事业还远远没有结束,仍然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着黄河的安澜做着不懈努力。
反对者做大贡献
由于三门峡大坝的缘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
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黄河又恢复了浊浪翻卷、一泻千里的本来面目,这就是1973年以来实行的独特运用方式——“蓄清排浑”。即汛期泄洪排沙,非汛期蓄水运用,使“水沙不平衡”变为“水沙相适应”。经过不断探索运用,“蓄清排浑”获得了很大成功,三门峡终于发挥出巨大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减淤、生态等综合效益。
而三门峡大坝应对泥沙淤积的探索实践,又无疑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今“蓄清排浑”方式已被
黄河小浪底、万家寨、长江葛洲坝等多泥沙河流水利工程成功借鉴。长江
三峡工程泥沙淤积难题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最终也决定同样采用“三门峡方式”。就是汛期来沙较多时降低水位泄洪“排浑”,以减少淤积;而汛后即每年10月至次年5月,趁泥沙减少时“蓄清”,以供发电便利航运。
多年来,大批的学生到三门峡实习,大批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三门峡考察,三峡工程的有关部门也亲临三门峡学习取经,黄河三门峡工程俨然成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治理开发的大学校。用一句话概括——世界泥沙研究看中国,中国泥沙研究看黄河,黄河水库工程泥沙研究看三门峡。
除此之外,三门峡还留给后人些许精神上的价值:1955年,全国人
大通过三门峡工程时,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弃权,在热烈鼓掌中一致通过;到了1992年4月,三峡工程即将上马,全国人大2633名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机器,通过了政府的提案。
对此,我国著名的水电专家、当年“三峡工程的规划论证”专家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方面负责人、如今的三峡二期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
潘家铮是这样说的:“我反对全票通过,那个东西靠不住……如果对工程不够了解,不能确定赞成还是反对,投弃权票也正是一种负责的表现……而有一定的反对票更是正常而且必要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反对票里面来分析,从正面上吸取他的意见。”
“贡献最大的就是反对者”——的确,对于一项工程利弊得失的争论,只有听到了反对的声音,才能通过那些对不利因素的质疑,发现更多问题,从而解决更多问题。而那些能够坚持自己观点的学者,不仅是对学术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
2021年10月7日,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黄河三门水利枢纽正全孔开启泄洪,应对3号洪峰。
2022年7月4日,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启闸门,为小浪底调水调沙。
2023年7月6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启黄河2023年汛前调水调沙,自7月7日0时起按3700立方米每秒下泄,预计将为下游调水调沙补水6亿立方米,助力冲刷小浪底水库库尾,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后续动力。
2024年7月19日14时,三门峡水利枢纽按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指令开启敞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