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轮寺塔,位于河南省
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宝轮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故称仁寿建塔。为供奉舍利由尼姑道秀主持建筑,塔体为木塔。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宝轮寺塔(砖塔)。因其塔内回声类似蛤蟆的叫声,俗称“蛤蟆塔”。
历史沿革
宝轮寺塔始建于
隋文帝
仁寿元年(601年),故称仁寿建塔。为供奉舍利由尼姑道秀主持建筑,塔体为木塔,塔高一百八十尺。
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宝轮寺塔(砖塔),寺已早毁。塔身历经16次地震仍基本完好。
1991年7月一11月,文物部门对宝轮寺塔进行修复,并以建造于金大定十一年(1181年)的沁阳天宁寺塔为参照,除塔体未能扶正外,余部均恢复原来形状。
20世纪90年代末,三门峡市重新对宝轮寺塔进行维修,修正了因塔基活动而有些倾斜的宝轮寺塔。
建筑特色
结构
宝轮寺塔为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周长21.6米,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又“叫三圣舍利宝塔”。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
宝轮寺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是用36×17×5.5厘米的青灰砖一顺一丁砌成,砖与砖之间用白灰粘合,灰缝较细。塔身第一层南壁辟一半圆形单券拱门,门高0.91米,两米多长的甬道与略呈方形的塔心室相连,室顶用叠涩砖砌成四角攒尖形。室北壁砌有小龛,塔身的东西壁外面各有一龛,西壁龛内有一唐代残石经幢,上雕有一佛二菩萨像;东壁龛内原有一石刻造像,今已不存;北壁上开门,门内为方形小室,在周回的室壁上凹砌脚蹬,可从此上到第二层的塔心室。第二层塔心室长1.17、宽1.14、高2.06米,塔心室四面墙上件有一个半圆形拱券门,门内各有一个方形小室,室内和塔;心室的项部都是菱角牙子砖和叠涩砖砌成的攒尖形藻井,塔自第十层往上均做成实砌,除第三层有塔心室和供人攀登至上一级的小方室外,其余各层的平面布局均同第二层。
宝轮寺塔各层檐上均未施平座,只用叠涩砖层层挑出。一至四层的塔檐下砌有一层拔檐砖,上面砌菱角牙子砖两层和叠涩砖七层,檐口上再砌五层反叠涩砖。五至八层的塔檐下的菱角牙子砖和叠涩砖的层数稍有增减。第九层以上的塔檐下有拔檐砖和菱角牙子砖各一层,叠涩砖五层,檐之上部砌反叠涩砖五层。每层塔檐下有风铎(铁铃为复原物),角檐断面呈三角形的角梁。
特点
宝轮寺塔外形为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桥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塔形,外形呈抛物线状,风格典雅,结构坚实。
文物遗存
宝轮寺塔塔身第二级正面嵌一块40×30厘米的石刻塔铭,中央竖刻阴文“三圣舍利塔”,右上方阴文楷书“大定十六年四月五日起塔十七年五月初八日峻工”,由此可知该塔建于金大定年间。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据民间传说,塔内原有一对金蛤蟆,叫声洪亮。后来,有人将雄金蛤蟆盗走,只剩下了一个雌蛤蟆,响声不如从前洪亮了。其实,蛙鸣之声出自回声原理。
游人立于宝轮寺塔四周数丈,叩石、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类似蛤蟆的叫声。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蛤蟆叫的声音也越逼真、越响亮,故俗称“蛤蟆塔”。
研究价值
宝轮寺塔是回音建筑中历史较悠久的的建筑之一,其结构和建筑方法不同于于其它地方的金塔,有着重要的建筑历史、文物及佛教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宝轮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宝轮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
开放时间
夏季8:00-18:30 秋季8:00-18:00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信息
三门峡市内乘公交1路、2路到陕州风景区站下可到,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