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是指受长江
三峡工程淹没的地区,并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市)。库区地处
四川盆地与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
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
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历史沿革
2024年5月25日,江海直达船舶“创新5”轮成功靠泊湖北中旖LNG加注站,这是三峡库区首艘江海直达新能源船舶靠泊加注。
2024年12月30日,三峡库区首艘纯电动清漂船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华星船务有限公司下水。
位置境域
根据
三峡水库淹没处理的规划方案,总面积约7.9万
平方千米,淹没耕地1.94万公顷,涉及移民117.15万人。全库区规划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40.5万人,在库区淹没涉及县内安置32.2万人,出县外迁安置8.3万人;规划搬迁建房总人口44万人(湖北省6.5万人,重庆市37.5万人),县内搬迁建房32.2万人(湖北省4万人,重庆市28.2万人)。
三峡库区淹没129座城镇,其中包括
万州、
涪陵等两座
中等城市和十多座
小城市,会产生113万移民。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
总投资中45%用于
移民安置。
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
万州区)位于重庆市东部,属重庆市第二大区,地处
长江上中游结合部,三峡库区腹心,幅员2.4万
平方公里,人口738万,955家
工矿企业需搬迁,全区淹没耕、园地25万亩,直接淹房人口57万,最终将动迁移民80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开发区。
移民的安置主要通过就地后靠、就近搬迁、举家外迁等
开发性移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造和产业建设,改善民众的
生活水平。库区整体
产业空心化的状态和经济增长缓慢,需要着力解决。
2019年2月16日,三峡库区水位消落至170米以下。
文物景观
长江三峡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起自重庆市
奉节县白帝城,蜿蜒约200千米至湖北
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和
西陵峡组成。沿途地形险峻,
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在水库满蓄水后,三峡库区开阔,两岸山势依旧高拔陡峭,“夔门天下雄,而且一些幽深的景区开始便于游人探访。
三峡蓄水后,在一批
文物古迹永沉江底的同时,一些古建筑则乾坤大挪移,同时,一些新景观随着高峡平湖浮出水面。三峡库区景点被完全淹没的共计25处,而新增有游览价值的景点可能超过77处。风景
名胜管理委员会对三峡新景观调查、评价、命名计划已经启动。
白鹤梁
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
涪陵区城北长江江面上,是一组天然石梁,长度约1600米,有题刻165段,
石鱼18尾,揭示当地自唐代至清代间的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三峡蓄水完成后,
白鹤梁将永远淹没水中,文物部门已经在其周围建设了巨大的水下无压透明容器以方便游客观赏和学者研究,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的博物馆。
同时水中沉睡的还有
夔州古城(
奉节县城)等无法搬迁保护的建筑物和地标。
张桓侯祠
张桓侯祠位于重庆市
云阳县县城的对岸,依山傍水,是纪念三国名将
张飞的巨大
祠庙建筑群,古建、碑刻等颇多。庙前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从长江上抬眼望去,极其宏伟。张桓侯祠西飞32千米,稳落在新
云阳县城的对岸,这得归功于2002年至2003年文物部门对其的整体搬迁,搬迁后看上去会有一种时空飘逸的感觉。
汉代石阙
丁房阙—
无铭阙均为位于重庆
忠县境内的汉代
石阙。丁房阙为双阙,坐落在忠县县城,是罕见的庙前阙。无铭阙位于忠县县城外的
古驿道旁,原为双阙,今仅存右阙,如今这两组
汉阙都已搬到了地势较高的忠县
白公祠内。 此外,地方政府还对千年
古镇大昌镇和
屈原祠等实行了整体搬迁。
皇华城
三峡蓄水完成,重庆市
开县形成了一片方圆58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域,昔日无数的山丘将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岛屿,出现类似“
千岛湖”的壮丽景观;占地面积达6000亩的
古军事遗址“
皇华城”,将成长江中最大一个孤岛。忠县的干井河、玉溪河、
东溪河将城市团团包围,呈现出一派“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江南景色。
宝剑峡
随着江水的上涨,昔日的“
兵书宝剑峡”,“兵书”依然高高在上,而“宝剑”却永沉江中。巫山
小三峡将一改往日的激荡跳跃,呈现出平静的
湖泊景观。
马渡河小小三峡上游支流
当阳河中也将出现了一个风景绮丽的“小小小三峡”。昔日丛林掩映中的奉节
白帝城,原本三面临水,蓄水后成了独耸江中的“白帝岛”。而有着悠久历史的草堂河摇身一变成了“草堂湖”。
石宝寨
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
石宝镇,其35米高的寨楼,是中国一座穿-{斗}-式构架的高层木建筑,被誉为“世界八大
奇异建筑”之一。寨后有山,拔地而起,四面陡峭如印,名“
玉印山”,山与寨浑然一体。由于地势较高,石宝寨在三峡蓄水后将会成为一座孤岛,四面被水环绕。考虑水中山石有可能软化、崩解,现今的石宝寨成了“诺亚方舟”,其周围建造了一道巨型围堤,整个山寨被环抱其中。
库区生态
生态屏障区
国务院三峡办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工作交流会上获悉,根据三峡
后续工作规划,到2020年,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
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基本形成复合稳定的
森林生态系统。出席会议的国务院三峡
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三峡办主任聂卫国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布局,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重要目标。
2009年特别是三峡后续工作以来,库区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并有了良好开端。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逐步改善,
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水土流失呈逐年减少趋势;生态经济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相关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移民群众增收致富;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农民生产
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据悉,为完成规划目标,
三峡库区各地将按照生态
保护带、生态利用区和
封山育林区3个
区域规划建设生态屏障区,着力抓好100米生态保护带建设、着力加快
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着力发挥科技支撑和试点示范作用、着力加强后期管护工作、着力加强监督管理,全面完成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建设任务。
三峡大坝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宣布开工,位于三峡河段的
西陵峡,
坝址在湖北宜昌市
夷陵区三斗坪,下距
葛洲坝水利枢纽38千米。整个三峡
建筑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
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
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
升船机,分别用于蓄水、发电和通航。三峡工程分三期。一期1992一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
围堰填筑,
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
纵向围堰,及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二期1998-2003年,主要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及机组安装、同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三期2003一2009年,主要修筑右岸大坝和电站,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迄今,三峡库区已是一座长约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风光旖旎的峡谷型水库。三峡库区不仅可以蓄洪,并为
长江流域的灌溉提供丰富的水源,也将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为
华中、
华东、西南等地区提供电力,将对长江沿岸经济繁荣,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东西差异,产生巨大的作用。
三峡工程对库区环境、生物、气候和人们生活的影响非常广泛和直接。
环境
三峡库区
水环境的保护,正在通过
污水处理厂和
垃圾填埋场的兴建,来解决两岸
城镇居民、游客和小型工业排放的污水和
生活垃圾。移民科学可持续的开荒,减少水土流失,寻找和建设新的生活水源水,同时杜绝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
库区水域面积的扩大,涵养的土地适宜植被的成长,同时水电的建设减少了对火电的依赖,减少
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
温室效应的
二氧化碳的
排放量,
空气质量可以进一步优化。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
山体滑坡、塌方和
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将是三峡库区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三-斗坪附近的岩体比较完整,断裂少,历史上也极少发生
有感地震,地质条件良好,因此不大
可能发生破坏剧烈的
强震。
三斗坪的上游地区,地质条件主要是
碳酸盐岩,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
烈度估计最高也不会超过6度,而三峡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按照防7度
地震烈度来设计的。
生物
根据
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
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
疏花水柏枝和
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
均已迁植。
气候
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
蒸发量上升,库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
气候环境。库区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
土地类型多样,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地面积小,
土地结构复杂、
垂直差异明显。因特定的
地理条件,地震、崩塌、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4万多平方千米。
地质灾害
2008年
2008年以来,
三峡工程已经进行了3次以上175米试验性蓄水,国内外水库建设的普遍规律显示:新建水库蓄水后至高水位初期的3到5年内将集中产生大量的新生滑坡和
塌岸,
三峡水库的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非常严峻。2012年4月,
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大约10万人将因此面临搬迁。
数字统计显示,单是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发生的
地质灾害灾情超过七成都是
突发性地质灾害。三峡水库从135米到156米直到175米试验性蓄水的多次水位升降,也使库区的部分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灾情、险情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2012年
2012年,三峡库区新建水库蓄水后至高水位初期3到5年内将集中产生大量的新生滑坡和塌岸。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三峡库区滑坡共1150处,主要分布在
重庆万州至巫山地段。这些滑坡集中分布在峡谷地段以外的低山区,而这些地区又是库区城镇移民搬迁重建的主要区域。
2014年
2014年9月1日至2日,位居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的
云阳县、
巫溪县、
奉节县暴雨引发地质灾害,损失惨重。
在云阳县,滑坡山洪已造成16人遇难,16人下落不明,该县10个乡镇28万民众受灾。而
重庆市奉节县的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已经导致10人死亡,10人失踪。
2014年9月1日至5日,
湖北省
宜昌市
秭归县发生25处滑坡。
348国道秭归
沙镇溪镇两处中断,一座1000千瓦的水电站被完全损毁。
滑坡体总体积约80万立方米,整个滑坡面积约有3个足球场大。滑坡山上本有百余亩
柑橘林,河边本有一个
装机容量1000千瓦的利
丰源水电站(原
大岭山水电站),以及水电站的5层楼宿舍,已被完全冲毁。
社会评价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
三星店村杉树槽发生重大
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平方米,估计总方量约80万方。在这次滑坡中,装机容量1000千瓦的利丰源水电站被完全损毁,这也是三峡库区首次有水电站被滑坡冲毁。
利丰源水电站是三峡库区准备冲击蓄水175米时建的,当时叫大岭山水电站,水电站的发电来源是锣鼓洞河,水是通过水渠从上游的两
河口河引过来的。这个水电站以前的装机容量是800千瓦,一年发电600多万度,每度电卖给
国家电网3毛多,一年的利润在100万左右,又增容200千瓦。因为地质条件恶劣,水渠平时总有修补。2014年上半年,2米宽的
引水渠垮塌了一段,花了80多万耗时7个月才刚整好发电。
负责人表示,水电站还没有完全修好,几个股东就发生了矛盾。负责人和其他4个股东就把这个水电站盘下来了,当时买下来是600多万,改造节能滑梯又花了300多万。
负责人表示,当时水电站选址的时候,就是选在镇外浅滩低坡边,隔着电厂几百米。水电站并不在滑坡
监测点上,
镇里也严禁在监测点修房子。事发当时滑坡监测员首先是在监测点发现裂缝的,监测点在水电站两边。结果整个山倒了一半,把水电站直接冲毁。这里的厂大多都修在坡边上,基本没有平地,
企业发展生产困难,还经常有小型滑坡。
虽然电站被冲毁了,但负责人表示还想在三峡库区投资水电站,因为干水电站收益是细水长流,但负责人不会再在原址重建了。但是这里到处都是滑坡,重建要去上游稍微安全一点的地方,并一定要请专家对地质进行勘察。
泥沙淤积
2015年12月,根据
长江水利委员会外发布的《长江泥沙公报》,三峡库区淤积泥沙情况远好于预期,2014年库区淤积泥沙仅0.449亿吨,仅为原
预测值的一成多。这一数字仅为原预测值3.3—3.5亿吨的一成多;水库排沙比为19.0%。专家表示,三峡水库泥沙
淤积量少于预期,有利于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长江
三峡水库水下实测地形表明,水库蓄水以来,
横断面以
主槽淤积为主;从沿程变化来看,94.1%的淤积量集中在宽谷段,且以主槽淤积为主;窄深段淤积相对较少或略有冲刷;深泓最大淤高64.6米。
同时,《
公报》分析了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上游水库群拦截泥沙、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上游降雨量总体偏少等因素导致水库上游
来沙大幅减少。三峡水库采用了“
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使得汛期约3成的泥沙被排除库外。此外,长江委通过科学调度,在汛期开展沙峰调度,有效减少了水库的泥沙淤积。
考古发现
重庆三峡库区发现
新石器至
商周时期大规模遗存,并于近日完成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
珍贵文物。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专家介绍,
涪陵区古坟坝遗址位于长江右岸,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50米,埋葬面积约3000平方米。该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66平方米,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遗物及标本近千件,时代涵盖新石器、
商周、
汉、宋元和明清等多个时期。
考古专家说,其中,
新石器时代遗存以一座土圹石室
瓮棺墓为代表。该墓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剖面呈筒形平底。墓室以砂岩石板砌筑,墓底平铺石板二块,左右壁各围石板二块,前后壁各围石板二块。
葬具为口部相互
套合的2件
网格纹夹砂陶瓮,瓮内骸骨已经不存,葬式不明。
商周遗迹包括窑、灶等,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其中,陶器以
夹砂陶居多,石器以
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
磨制石器,器类有斧、锛、凿、铲以及
石核和
石片等。
考古专家指出,遗址堆积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并延续至明清时期,为三峡地区聚落考古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救援力量
2023年11月16日,长江三峡库区首次深水搜寻打捞演练在重庆奉节县关庙沱水域成功开展,标志着长江航道应急救助力量在三峡库区已基本具备深水搜寻打捞能力。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