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安葬方式,最早出现在
石家河文化时期(如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发现主要存在于西北地区。瓮棺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形状完全相同的两片合起来而成的“耦合瓮棺”,另一种是其中一面用很大很平的石板当盖用的“单面瓮棺”。两种瓮棺怎么使用尚不清楚,或许与死者的身份有关。
瓮棺 明代。通高123厘米,口径61厘米,八棱形,子母口,圆肩,收腹,平底,体施黄褐釉。腹分3层装饰。上层饰凤鸟、乐器、书画等;中层饰3组人物及凤鸟、垂柳、翠竹;下层饰仰莲。盖为八棱塔状,顶有一圆孔,径16厘米,棱面除一组饰人物外,其余为凤鸟、花卉、垂柳、翠竹等图案。藏
青州市博物馆。
河北省黄骅市5月首次在郛堤城遗址附近发现瓮棺葬后,经过几个月持续发掘,已发现瓮棺葬超过110座,墓葬形制与规模均为全国罕见。考古发掘现场遍布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内以瓮、盆等陶器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为一具棺葬。来自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黄骅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已发掘儿童瓮棺葬107座,成人瓮棺葬6座。
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由于2000多年来河道挖掘以及自然环境破坏,我们发掘的只是整个瓮棺葬群遗址的一部分。据现场勘查,在发掘点向南150米范围内都有遗迹发现,成人瓮棺葬区范围可能比规模大很多。”据考古人员初步统计,已发掘出土的113座瓮棺葬中,形制多达20多种,经鉴定为战国时期器物,其中6座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鉴定为成人瓮棺葬,且为一次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介绍说,此次发掘的瓮棺葬墓地类型多样、分布密集、年代清楚,在全国同类型墓葬中规模较大,对研究2000多年前的丧葬习俗、城池状况极为重要。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城区西北部,在史书记载及相关研究中,多被当做战汉时期军事防御城池。当地历史学者认为,瓮棺葬墓地实际上是郛堤城的一部分,大规模儿童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当时城池的繁荣,同时也对此前古城是单纯军事城池的说法提出了质疑。郛堤城西北发现成人瓮棺葬群,墓葬形式为罐釜和大小罐组合的埋葬形式,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