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六院,
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gōng liù yuàn,泛指帝王的妃嫔。出自元·无名氏《抱妆盒》。
元·
无名氏《
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
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
“三宫
六院”一词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三宫六院”都在故宫的内廷。“三宫”又称“
后三宫”,指皇帝居住的
乾清宫、皇后居住的
坤宁宫,以及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
交泰殿(殿名取自《
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就立于此殿。) “六院”其实是十二院。“三宫”东、西两路各有
六宫,“东路六宫”即景仁宫、
承乾宫、
钟粹宫、
景阳宫、
永和宫和
延禧宫;“西路六宫 ”为:
永寿宫、
翊坤宫、
储秀宫、咸福宫、
长春宫、
太极殿(
启祥宫) 。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
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皇宫。从建筑布局来看,是按照古代所谓“
前朝后寝”的规制,外朝为“大内正衙”,内迁即所谓的“三宫六院”。皇后居中(坤宁宫)。东、西各有六宫(皇宫内建筑多以九为建制,这里用六不用九,显然是符合“后立六宫”之说)。
中国古代的
嫡长继承制,确实减少了国家的动乱与百姓的苦难。而这个制度的安全,就在於皇帝宗室要有足够的「皇帝候选人」,因此,为确保皇帝有足够的儿子,天子在礼制上必须有足够的妻妾。
天子的妻妾是为了满足欲望吗?其实未必如此,因为皇帝过去临幸后妃,是受管理的。当然古史我们不很清楚,但至少明清的皇帝,在这方面是有限制的。相传清康熙更为此置「敬事亭」,让太监记载皇帝临幸后妃的纪录,一方面确保后妃怀的是皇帝的孩子,一方面也约束皇帝。
并且,整个后宫更有著明确严格的赏罚制度,比如隋唐,即为女官设6局24司,(共有
尚宫局、
尚仪局、
尚服局、
尚食局、
尚寝局、
尚工局等),授享俸禄,秩比外朝官员。当然,中国某些混乱的朝代,皇帝可能淫乱,但大部分的时间,后宫的制度还是很严谨的。因此,要拿过去皇帝作为藉口,说明男人应三妻四妾的人,或许应该好好深思了。
究竟有多少后妃,各朝皇帝各有不同。以清朝为例,后妃定制为8个等到级,数额是“皇后1名,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设
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定数共14人。有牌位,分居东、
西六宫居住。嫔以下还有3级,称:贵人、常在、答应。这3级没有固定数额。随皇贵妃等分居12宫。虽然后妃定数明确,但实际上并未照章行事。如康熙帝的后妃至嫔5级中就有33个之多,贵人以下的还不在其中。皇后在同
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其他贵妃、妃、嫔从来与规定数不符,有多有少。清朝前期多,后期少,如康熙十六年一次就封了1个后,1个贵妃,7个嫔,而到清晚期的光绪皇帝,只有1后2妃。
清朝册封皇后,有三种形式,一是皇帝到年龄选立皇后,举行大婚,迎娶皇后入宫,册封为皇后。第二种是由皇贵妃、贵妃、妃、嫔晋升而成为皇后,第三种是追封皇后。因为
清朝皇帝多不是
正宫所生,他即位后,都把自己的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或死后上谥号为“皇后”。
妃嫔的册封与皇后册封基本相同,只是不举行典礼,主要是颁发
金册、
金印(封嫔有册无印)。在册封妃嫔时,常有越级加封,也有因失宠而降级,或打入冷宫的,所以妃嫔们的命运全掌握在皇帝一手之中,争得皇帝宠爱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否则,貌似荣华富贵,实则苦熬一生,甚至有的才十多岁,因皇帝驾崩就被赶至
慈宁宫,做起
太妃,寡居度日。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
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皇帝、太后、皇后三宫,或者是指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
礼记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
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
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
白居易《
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
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三宫六院一词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故宫内以
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宫即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
斋宫、
景仁宫、
承乾宫、钟粹宫、
景阳宫和永和宫;西路六宫:储秀宫、
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
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六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