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
饼茶,又称圆茶,是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茶厂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也属于
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它以
普洱散茶为原料,经筛、拣、
高温消毒、蒸压定型等工序制成。成品七子饼茶有严格的规格标准:直径21厘米,顶部微凸,中心厚2厘米,边缘稍薄,为l厘米,底部平整而中心有凹陷
小坑。每饼重357克,以白绵
纸包装后,每7块用
竹笋叶包装成1筒,古色古香,宜于携带及长期贮藏。出口饼茶亦有采用古朴典雅的
纸盒包装的,每盒1块。
简介
圆茶是一和圆周饼形的蒸压
黑茶包装时每装7块,因此又称“七子
饼茶”,七子饼茶又称国茶,是云南
普洱茶传统加工制作技艺的一种。七子饼茶属
紧压茶,外形美观,为圆饼形,酷似满月。因每7个饼茶包装为一筒,故称七子饼茶。七子饼茶因汤色红黄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称。
七子饼茶,又称圆茶,系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圆饼形,每7块包装为1筒,故名。以
普洱散茶为原料,经筛、拣、
高温消毒、蒸压定型等工序制成,成品呈圆饼形,直径21厘米,顶部微凸,中心厚2厘米,边缘稍薄,为1厘米,底部平整而中心有凹陷
小坑,每饼重357克,以白绵
纸包装后,每7块用
竹笋叶包装成1筒,古色古香,宜于携带及长期贮藏。
生产历史
七子饼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
周武王时期,“
巴蜀之地有普茶,其状圆、曰:七子饼茶”,据《
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是最早的七子饼茶的历史记载。后三国时期,有武侯遗种之说。清雍正年间,
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滇设茶叶局,统管
云南茶叶贸易。鄂尔泰勒令云南各茶山茶园顶级普洱茶由国家统一收购,挑选好的制茶师手工精制成饼,七饼一筐、谓之七子饼茶。并亲自督办,在
贡茶上印《鄂尔泰》私宝,进贡朝廷。于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贡茶案册》,此为有记载的,最早的七子饼茶进贡历史。
所获荣誉
该茶于1983年7月与1987年9月先后两次被
商业部评为
优质产品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70年开始出口
港澳地区。
特性特征
七子饼茶,是中外历史上,用国家法律来规定外形、重量、包装规格的茶品。“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茶的品评。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七子饼茶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每片饼直径20厘米,中心厚度2.5厘米,边缘厚度1厘米,
净重357克(古制约7.7两),传统包装中每
七饼圆茶为一个包装,故称“七子饼茶”。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圆,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
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贺家合万事兴。 七子饼茶原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以易武(今
思茅县东南)为最多,现主要由云南省
勐海县生产,
昆明市、
景东县、下关(今
大理市)等也有压制。 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
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故国家园梦,一饼一寄之,
茶情、乡情、家园情,普洱七子饼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品质特点
七子饼茶外形结紧端正,松紧适度。
熟饼色泽红褐油润(俗称
猪肝色),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厚
回甘,带有特殊陈香或桂圆香。生饼外型色泽随年份不同而千变万化,一般呈
青棕、棕褐色、
油光润泽,汤色红黄鲜亮、香气纯高、滋味醇厚、清爽滑润,具有回甘、生津之特点。七子饼茶是“活的
有机体”,其主要特点在于茶体完成后,所持续进行的“
后发酵作用”(或称
后熟作用、
陈化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风味转换越趋稳定内敛,不同陈期的茶体所拥有的风味皆不尽相同,这也是品茶茗,
藏茶者某种程度地参与了“茶叶的制作与完成”,其实,一饼七子饼茶的最终完成可能长达数十、近百年之久,因为打从茶叶离树起,直到热水冲入壶中,它都无时无刻不在转化进程中。因此,七子饼茶可以长久陈放,每多放一年它的品质及价值会向上攀升一个档次。如今,市场流通的七子饼茶一般为5年,7年以上的已经很贵,10年以上算得上上乘品质,20年以上在
流通领域中已少见。
冲泡方法
1、保证水温92℃以上(建议用优质的矿泉水);
2、第一道冲洗,让茶叶吸水舒展;
3、饼茶比较
投茶量要小些,使用
茶刀撬饼茶少投茶多闷盖为宜,大约5克左右;
6、高冲低泡,沿碗壁注水。 注:普洱茶必须用滚烫的开水冲泡味道才会更好。普洱茶的功效很多人都不清楚,而普洱茶的喝法也半知半解,只知道普洱茶能减肥,普洱茶确实具有减肥的功效,尤其是掌握了普洱茶的正确喝法效果更为明显。
制作方法
传统的七子饼茶选用
普洱六大茶山的
晒青毛茶为原料,经筛分、拼配、潮水岖堆、蒸压
后精制而成。七子饼茶有生饼、熟饼之分,生饼以云南
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直接蒸压,熟饼是以人工科学发酵
普洱茶压制而成,但在制作过程中其选料搭配的要求与生饼的要求几近相同,恰当的嫩芽和展叶搭配是保证七子饼茶品质的重要环节。
嫩芽
嫩芽是茶叶的精华,
茶气清香,口感清、甜、糯,品饮起来感觉特别舒服,因此
茶芽的多少往往是评定普洱茶等级的重要标准。但嫩芽的
茶多酚在后期陈放时容易耗散,嫩芽太多,会影响茶的陈香和滋味。
展叶
长成的展叶内含的茶多酚和
氨基酸更加饱满,初制成时品饮口感比较苦涩,一般人难以接受,但其丰富的茶多酚和氨基酸物质在七子饼茶的后期发酵
中会转化成特殊的陈香和醇厚滋味,随时间推移,口感会更加饱满厚实,其保健价值也更好。因此,在七子饼茶的制作过程中,茶芽和展叶搭配恰当,普洱茶的陈香韵和甘、滑、厚、润、糯的自然滋味能得到好水平,再经过
时间历程的转化,越陈越香的感受越加深厚。
包装
成就七子饼茶特殊口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特殊的包装。七子饼茶以七片普洱圆茶为一摞,每一摞七子饼茶均用
竹箬包装成筒。包装七子饼茶的竹箬是产于云南的大竹子上的
笋干外壳。云南土地肥沃,竹子粗壮,竹箬片大且韧性特强。竹箬纤维强韧,自然清香,透气性能好,以竹箬包装茶叶在运输途中不易破碎损坏,同时又有防湿、过滤杂味的功效,对七子饼茶的后期发酵转化起十分积极的作用。
饮法
紧压茶,它与
散茶不同,甚为紧实,所以,仅用沸水冲泡是难以将紧压茶的茶汁浸出。因此,饮用紧压茶时,首先必须将紧压茶捣成小块或碎粒状,尔后再在
铁锅或铝壶内烹煮才可。不但如此,而且在烹煮过程中,还要不断搅动,在较长时间内,方能使茶汁充分浸出。同时,习惯于饮紧压茶的,多是中国边陲的一些兄弟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
西藏、新疆、内蒙一带,这里均属高原地带,气压低,烧水不到
摄氏 100 度就沸腾,用这样的水冲泡紧压茶当然更不容易将茶汁浸出了,即使是烹煮,也得花较长的时间,这就是饮紧压茶为什么不用冲泡而用烹煮的道理所在。当然,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习不同,调制紧压茶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注意事项
1.对于吃东西容易
上火、容易便秘、容易长痘等属
虚火体质的人来说,可以喝
生茶或轻度发酵的七子饼茶;如果是不习惯那股苦味而喝
熟茶,切记泡的时候加点
白菊花或蜂蜜,加点
荷叶也可以。2.生茶和
绿茶一样,性属寒凉,
胃寒、肠胃不好者不宜喝,只有熟茶才有养胃护胃的功效。
3.七子饼茶的确有减肥的功效,至于是否有效,因人而异,毕竟它不是
减肥药。七子饼茶减肥的作用主要是靠
调理肠胃,从而增强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进而消耗脂肪,也就是通常说的刮油。但对于实际并不胖仅仅是自己感觉胖的情况,七子饼茶自然无能为力了。同时,喝七子饼茶要长期坚持,不会短期内就有明显效果的,所以不要轻易就认为无效而放弃。
4.正因为七子饼茶有调理肠胃的功能,所以瘦人也可以喝七子饼茶,甚至有可能因喝了之后消化好、吸收好,使人体更壮实。
5.如果泡出来的茶有酸味,说明已经变质,千万别喝。
来历
在
云南茶法里清廷规定了云南外销茶为七子茶。云南
茶法将云南上市交易的茶、外销的茶之形状、重量、包装规格用法律的形式定下。云南茶法出台,七子饼亮相,茶法催生出了七子饼茶。也就是说每筒7饼,每饼7两是
清政府颁布的云南茶法之规定,是为了计税方便,是为了符合每张“
茶引”核定的数量100斤,也是为了云南输出的茶有一个统一的规格形状,不再像过去蒸而成团时各家各户不一,有大团、小团、
中团、瓜状等,计税计量都不方便,且外形也不整齐美观。
云南茶从雍正13年(1735年)开始实行,从茶法公布那天起圆茶一词已经出现。七子圆的称法,在
乾隆年间已有之,从倚邦桓盛号茶庄留下的
账本上来看,乾隆年间六大茶山的茶商们已经在用七子圆名称记账。在云南方言中圆茶、饼茶并无多大的区别,七子圆与七子饼也就是一个意思,茶法中称为七圆为一筒,云南人也可称作七饼一筒。
海外有文章称七子饼茶名称是
勐海茶厂1957年首次使用,此说法有误,云南省档案馆存藏的民国时期佛海茶厂的档案中,有多份七子饼茶购销存报表,1940年云南
中国茶叶公司的多份电报中特将七子饼茶定为是普洱茶,范和均给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的报告中也将七子饼茶作为普洱茶的代称。从
云南省档案馆所藏的佛海茶厂档案来看,民国初年在东南亚一带普洱茶与七子饼茶是同一个概念。
七子饼茶从出世起,由于受清政府颁布的“茶法”的管控、监督,在质量上就有一定的保证,加工的农户或茶号均不敢欺诈朝廷,七子饼茶代表着
大清王朝法律的尊严,也代表着一定的
加工水平和质量,依法管理的产品
可信度高。七子饼茶从亮相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和凝练,留下很高的声誉,已成为普洱茶的历史品牌,在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消费者中有很深的
信任感和文化情结。
七子饼茶,中外历史上,用国家法律来规定、来宣布一种茶品的外形、重量、包装规格,得此殊荣的只有云南的七子饼茶(七子圆茶)。
七子饼茶的来历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打唐代开始由
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多出来的那张分离的饼用来上税。
还有另一种说法: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七子传说
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体壮实,小女
哈尼也长得如花似玉。看着孩子们个个乖巧,夫妇俩十分高兴,但毕竟家境贫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眼看七子一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怎么办呢?父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相传,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七子一女,长子
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母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祜(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祜,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
一日,卢老汉将七子聚于家中茅堂,商议如何维持生计及儿女婚娶之策,共商议了七天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长子哀牢说:“我们去捕鱼”,但河流被有钱人家所霸占;次子布朗说:“去狩猎”,但其父一心向善不愿杀生。三子
四子说去帮工、放牧,但都不如老人所愿。因为
爱茶如命的卢老汉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七个儿子继承祖业。按老人的话说“茶可解毒、益寿”,为
百草之首的灵药。种茶、
制茶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品饮之好,更可有益百姓,造福苍生,是人生一
大善事,因此仍然希望儿子们个个种茶制茶,以茶业为生。
但家庭贫困,无力购买土地山林,无法实现老人的这一愿望。卢老汉气得口吐鲜血,卧床不起,身体日渐虚弱,共在病床上躺了七七四十
九天,其间水米不进,昏迷不醒,气若
游丝,但就是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七个儿子四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第四十九天,七子无量到离家很远的原始丛林中给父亲采药,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很大的
茶树,心想父亲一生爱茶,何不采点回去在老人弥留之际了却他的一点心愿呢?于是无量采了些大茶树上的
鲜叶,回家后煎出茶汁,掰开父亲的嘴灌了几滴。半个时辰后,卢老汉居然一声叹息,悠悠转醒……(困卢山山名由此而来,困卢山仍有上千亩野生栽培大茶树,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
醒来后,七子无量将事情原委讲给父亲听了,卢老汉顿时精神陡增,遂叫七子又煎了两碗
野茶喝下去。每二天居然容光焕发,下床干活了。
受到七子无量采野茶的启发,卢老汉心想,我们家境贫困,又无力购置山林田地,深山老林有那么好的野茶何不叫儿子们分头去采摘回来,既能卖得好价钱,又解决了无钱购置山林土地之急呢。于是每天叫七个儿子都分头到深山采茶。
从此,七兄弟每天背竹篓,带上绳索,翻山越岭到森林峡谷中采摘野生茶叶。
他们顺着
澜沧江流域越走越远。日久天长,兄弟七人各自有了自己的采茶线路和地域,并就地和当地姑娘结婚、安家、生子(历史上有男到女家,俗语称“上门”的习俗),各据一方,并将野茶苗、茶种带回家种植,种茶为生(可以考证的四千多年前布朗人的历史文献《奔闷》一书中的《得贵腊普》,记述了布朗人的迁徙史和
普洱茶的开发过程)。随着日月推移,七兄弟在各自的地域生息繁衍,子孙后代都种茶,并带动当地山民种茶,这便形成了长子
哀牢山,次子
布朗山,三子基诺山,四子
阿佤山,五子爱尼山,六子拉祜山,七子
无量山的产茶区域。后来的名字成为了
少数民族的名字和山的名称(后来的
六大茶山即是在七兄弟的领域之内的典型)。卢老汉夫妇及女儿哈尼留守困卢山,仍以种茶为业,老人将爱女哈尼采制的茶称为“女儿茶”(清,
阮福《普洱茶话》: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
红楼梦》中的普洱女儿茶,即名出于此。在普洱县凤阳乡,困卢山的栽培型
古茶树群仍保存完好,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可见普洱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七兄弟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历史上传为美谈的“七子拜寿”)。他们深知父母爱茶如命,都将自己采制的最好的茶用棉布小袋装好带回普洱。由于路途遥远,只有骑马,茶叶在路途中日晒夜露、受潮,东西又多,相互挤压,到了普洱打开后都挤压成饼了,但味道比刚制时候更好。由于七个儿子送的茶一个比一个的好,老人十分高兴,倍加珍惜,将每个儿子送的茶拿出一个用竹壳包扎在一起(据说竹壳无异味,透气有利茶叶陈放)存放家中,待来年或多年后,家中来了好友、上宾,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后赞不绝口,问及茶之来源和名称,老人自豪地指着竹壳对客人说:“这是我的七个儿子”。
日久天长,“七子拜寿”和“七子饼茶”在当地传为佳话。普洱七子饼茶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响,许多茶人,
茶商纷纷慕名而来,指名要卢家“七子饼茶”,更有许多茶坊、奸商纷纷仿效。普洱七子饼茶美名远扬,流传至今。
起初的七子饼茶,大小重量各有差异。孝顺的七个儿子在了解父亲的这一喜好后,为了让父亲便于收藏,七个儿子共同商议,将
茶饼统一制成大小一样的圆形,背后一个小圆窝,重量七两五(375克,现代的七子饼茶大多为357克实际是历史变迁对数据的混淆,没有依据的)。“圆形”代表天上的
圆月,象征
合家团圆,背后中心的小圆窝,象征七兄弟共同的家,象征父母,重量为“七两五”,“七”为七兄弟,“五”即“吾”,即为“七子中的我”的意思,极具含义。普洱七子饼茶的外形,大小,重量一直沿袭至今,一直成为渴望团圆,尊崇孝道的古今茶人推崇“普洱七子饼茶”的原因。有诗为证:“山泉烹
雀舌,活
水煮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
二泉”。其中“龙团”、“小团月”即为普洱七子饼茶。
父母年岁已高,七个儿子经过商议,将父母住地由困卢山移居至普洱的西门山。西门山山清水秀,终年
云雾缭绕,是休养生息的极佳的地方。卢老汉到了西门山后,仍喜种茶。由于西门山地理、
气候环境和卢老汉高超的种制技艺,西门山茶被列为历代供奉京师之首茶。历代皇帝视之为异珍,称之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普洱
西山碑考为证)。由于七个儿子所在茶山的
地理位置、
地貌结构、土质气候各不相同,茶树周边的植被气味影响,“普洱七子饼茶”的茶味各具特色,香气各有不同,有“樟香、梅香(梅子香)、栗香、枣香、橙香、荷香、兰香”等。有诗为证:“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浩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宋,王禹诗)。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七个儿子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亦较频繁。他们时常将自己手制的上好普洱茶带回普洱,与家人分享,并与慕名而来的茶商、茶人交易。年复一年,子孙拜祖,商贸往来,一代传一代,普洱自然引来了天下客商,逐步形成了原产地和云南最大的普洱交易集散地(这便是普洱之所以成为茶叶集散地的重要人文依据),
茶马古道应运而生,各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开设茶庄、
茶号,
普洱茶的加工制作逐步完善,
普洱府极度繁荣,名扬天下。“普洱七子饼茶”亦因其品质上乘,有寓意(象征团圆和崇尚孝道的美德)以及便于携带和收藏在普洱茶中独树一帜,久盛不衰,更是当今茶人品饮普洱茶之首选。
为了祭奠普洱茶的祖先,
卢氏七子的后人们在普洱东门上建造了一座塔,名为东塔,
塔高十八层(喻示祖宗十八代),主塔九层,第一层喻示祖宗基业,以上七层代表七子,喻示发展,第九层代表哈尼,以上九层代表子孙后代的生息繁衍,久历不衰。该塔于文革期间被毁。普洱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按原样在原址重建,为普洱县一大奇观。“东塔倒影”、“东塔
西影”,为当今普洱人所骄傲。
“东塔倒影”、“东塔西影”即每天太阳出来时,刚好从东塔处缓缓升起,东塔的影子就随
太阳光倒映在西门山下的龙潭中,极为壮观。它为古老神奇的茶乡普洱增添了一道令人神往的景观,并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光辉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