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文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中的语句。说的是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
出处
这句话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齐军。”
解释
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
单字释义:①竭:即为衰竭。②衰:减弱,衰弱,衰减。
成语释义:“一鼓作气”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如今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做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详细出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春秋左传·曹刿论战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作品相关人物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曹刿,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军事常识
春秋军礼重礼守信,要求堂堂正正,要讲武德。春秋的战争主要是车兵车战。多数都是一车四马三人,一辆车后面再跟一些步兵,这称为一乘。齐军击鼓进军就意味着齐军开始催马冲锋。马拉的战车一冲锋,整个队形就会有变化。齐军向前冲了一会儿,发现鲁军没有击鼓,以为鲁军没有准备好,就只好把马停下来,重新退回阵地去列队。
就这样,齐军的兵车部队前后三次冲锋,三次退回,这的确很消耗士气。齐军为什么这么做?这是由当时的军礼规则所决定的。春秋时期的军礼传统,是只要对方还没有摆好阵形,还没有击鼓,你就不能展开攻击。
春秋时期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司马法·仁本》篇这么说:“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战争要等敌方排列好,再击鼓进军。这说明自己是守信的,也是给对方信号。《史记·宋微子世家》上面也记载,泓水之战宋襄公拒绝在楚军半渡河时攻击楚军,后来被楚军打败。宋襄公自己的解释就是“不鼓不成列”,不击鼓去进攻还没有排列好队形的敌军。
长勺之战的情况就是:齐军见鲁军已经排列好了,开始击鼓进攻。正常情况下,鲁军在齐军击鼓准备展开进攻时也要击鼓进攻。但是曹刿的办法就是:齐军已经击鼓进军,虽然鲁军已经排列好队形,但鲁军就是不击鼓。鲁军不击鼓,双方就不能进入交战状态。这样,严守军礼的齐军就只好退回。
战争过程中也有一套礼仪,战车的战争一般都选在便于战车作战的开阔地带,一定要等到双方都排列好队形后,才会堂堂正正地开战,这叫“不鼓不成列”。不斩来使。“不重伤”,就是不能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见到敌方国君,要行礼。还有不杀老幼,不欺诈,不搞突然袭击,不搞夜袭,对方处于险境的时候,不能够再进攻等。
左传》记载春秋243年间,各国共发生480余战,平均一年约两战。但是那个时代,参战的多是士以上的贵族,平民交纳贡赋助战,战时也提供一些后勤服务,但平民不能带兵器不能动手参战,战争是贵族比武,不以消灭敌军为目标。
那个时候的中国贵族,很有荣誉感,很讲武德。生活就是战斗,他们必须随时准备战斗。春秋战争并非全民战争,百姓并不卷入战争。可以说是小仗不断,大乱没有。
公元前597年,晋国楚国之间爆发邲之战。晋军战败逃跑的时候,有些战车陷入泥坑动弹不了,追上来的楚国士兵并没有趁机追上砍杀,而是教晋国士兵怎么让马车动弹起来,帮助他们安全走人。
这样的战争一旦定了输赢就停止了。战士们不会去以杀人为乐,更不会拿对方战士的首级去领赏。
周礼中的军礼设定,是贵族战争的文化,是为了减少贵族们在战争中的伤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3 11:10
目录
概述
出处
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