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是指按本期一般
物价指数将
历史成本会计报表中各项会计数据加以调整,从而消除一般
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按期末货币的现时
购买力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物价水平会计采用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以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代替不断贬值的货币单位。 具体操作方法是期末通过一般物价对历史成本/
名义货币下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
2.在
物价变动的情况下,货币性项目会发生
购买力损益。通货膨胀时期,相同金额的
货币性资产实际代表的商品或劳务数量减少了,从而产生
货币购买力变动损失。与此相反,
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性负债会产生货币购买力变动收益。不过,在通货紧缩时期,因货币购买力上升,持有货币性资产会产生收益,承担货币性负债则会产生损失。
非货币性项目包括
非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负债项目两类,指金额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一般
物价水平的上升而提高、随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而降低的资产和负债项目。
对会计报表中按
历史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项目金额,用本期一般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借以反映其价值的变化。调整可用的一般物价指数有年初、年末、年平均一般物价指数三种,不同的调整对象应使用不同的物价指数。
利润表项目中,企业的收入、费用是年内不同时期发生额的合计,为了简化换算的工作量,一般假设收入、费用在年内均衡发生,故采用本年
平均物价指数进行调整。
存货主要来自外购,企业平时都有进货记录。但不同企业存货的流转及其计价方法有所不同,故存货项目的调整应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存货的发出能逐项确认时,可较容易确定年末存货的取得时期及当时的一般
物价指数,从而计算年末存货调整后的金额。二是存货的发出不能逐项辨认,只能依靠存货流转假设确定发出批次时,如果采用
先进先出法,年末存货的取得日应为进货的最近月份;如果采用
后进先出法,年末存货的取得日则应是进货的最早月份。确定调整系数公式中分母的选用,应与存货流转假设的时间一致。如果存货的购入、耗用是在年内均衡地发生,为了简化核算,也可选用年
平均物价指数进行调整。
收入、除
折旧费以外的费用,大多为年内均衡发生,可按本年平均物价指数作为计算调整系数的分母。折旧费的调整应与
固定资产项目的调整相一致。按某项
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费,应以取得该项固定资产时的一般
物价指数作为调整系数的分母,据此计算折旧费的调整金额。
企业的
利润分配一般在年末进行,有关利润分配项目的金额已按年末的货币价值反映,不需调整。
在
物价变动的情况下,
货币性资产项目发生的购买力变动收益(损失)与
货币性负债发生的购买力变动损失(收益)的差额,称为
货币性项目购买力变动净损益。计算货币性项目购买力变动净损益,是一般
物价变动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计算时,还应考虑年内货币性项目金额的变动情况,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本能减少=年末余额”,并编制购买力变动损益计算表。
由于同一时期企业的
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负债发生的
购买力损益变动方向相反,故
计算货币性项目
购买力变动净损益的另外一种方法是,不按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负债项目分别计算,而是先计算货币性项目净额,再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其购买力变动净损益。
历史成本/不变
购买力的会计模式,采用一般
物价指数将代表不同时期购买力的历史币值调整为现行币值。其主要优点是:
1.不改变传统的
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不变动
会计账簿的记录,只是按一般物价指数对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的数字进行调整,既简单,又容易理解。
将
历史成本会计下不同时期的报表数据换算为现行币值后,不仅消除了
物价变动的影响,而且增强了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报表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