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
Serial ATA)硬盘,又称串口硬盘,是计算机
机械硬盘的主流,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
PATA硬盘。SATA的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由Intel、APT、
Dell、
IBM、
希捷、
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
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
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
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
热插拔的优点。
简介
S
ATA,即
Serial ATA(串行 ATA),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由Intel、IBM、Maxtor 和 Seagate等公司共同提出的
硬盘接口新规范。因为采用
串行连接方式,所以使用
SATA 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SATA 规范将硬盘的外部传输
速率理论值提高到了 150MB/s,比 Ultra ATA/100 高出 50%,比Ultra ATA/133 也要高出约 13%。
SATAII 接口的速率可扩展到
2X(300MB/s)和4X(600MB/s)。而 SATA150 与 SATAII 的区别主要是以传输数据的速度来划分的。未来的 SATA 将通过提升
时钟频率来让硬盘也能超频,可彻底解决硬盘接口这一
数据传输最终瓶颈。SATA 硬盘接口需要较新的
主板南桥芯片来支持,如 Intel ICH6、Intel
ICH7、nVIDIA nForce4、VIAVT8237和Si S964等。SATA的优势:支持热插拔 ,
传输速度快,执行效率高。
构成与协议
每一个 SATA 硬盘存储结点由
存储器控制接口
MCI 和 SATA
硬盘控制器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 MCI 负责按照消息
帧格式生成、封装或解封装消息包,根据接收到消息包,提取并解析访问存储结点的操作命令,包括初始化,设置存储结点的节电模式、休眠或唤醒,
读写存储器等。
SATA 主机和 SATA 设备间的通信采用的是 SATA 协议,按功能 SATA 协议分为
物理层、
链路层、
传输层和命令层,协议的
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主机和设备之间,除了物理层通过SATA 接口实际
物理连接,其他各层均通过消息虚拟连接。物理层是主机与设备之间的通信基础,主要负责
码流的收发、将高速串行
差分信号转换成并行数据以及将并行
数据转换成高速串行差分信号;链路层主要负责消息的无差错传输,包括8B10B 编解码、
加解扰、
CRC校验等;传输层主要负责生成与解析帧信息结构(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s,FIS);命令层主要负责生成和解析访问 SATA 硬盘的操作命令。
特点
传统的Parallel ATA使用
单模信号放大系统“single-end-signal-amplified-system”。在这种系统中,噪声会随着正常信号一起传输、放大,不易被抑制;在高速时尤其严重,为了有效的减少噪声的干扰,我们只好使用高达5V的电压来传送正-常讯号,使大电压的正常讯号盖过小电压的噪声信号。虽然大的电压可以有效的抑制噪声,但是大的电压同时也表示
驱动电路的
生产成本将因此上升,大电压更不利于高速
传输系统的设计和制造,高达5V的传输电压限制了追求高速和低成本的可能性。
和Parallel ATA相比,新的SATA使用了
差动信号系统“differential-signal-amplified-system”。这种系统能有效的将噪声从正常讯号中滤除,良好的噪声滤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电压操作即可,和Parallel ATA 高达5V的传输电压相比,SATA只要0.5V(500mv) 的峰对
峰值电压即可操作于更高的速度之上。“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峰对峰值‘
差模电压’”。
和 Parallel ATA的5V
驱动电压相比,0.5V的SATA系统节省电力,其驱动
IC的生产成本也较为便宜。
技术指标
安装设置
BIOS设置
主流主板已全面支持SATA硬盘,下面介绍一下部分
先以
华硕的P4C800为例,这款
主板芯片组为
i865PE,南桥为ICH5/ICH5R。进到BIOS后,选择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选择两种IDE
操作模式:兼容模式和
增强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为把SATA硬盘
端口映射到
并口IDE通道的相应端口,当你选择这种模式时在下面的IDE Port Settings
中会有三个选项:
Primary P-ATA+S-ATA:并行
IDE硬盘占据IDE0+1的主通道(Primary IDE Channel),串行SATA硬盘占据IDE2+3的从通道(Secondary IDE Channel)。也就是说这时主板上的第二个并行
IDE接口对应的端口不可用。
Secondary P-ATA+S-ATA:与上面正相反,此时主板第一个并行IDE接口(Primary P-ATA)上对应的端口不可用,因为给SATA硬盘占用了。
P-
ATA Ports Only:屏蔽了串行
SATA硬盘接口,只能使用
并行接口设备。
注:前两种模式中,主板上的SATA1接口自动对应IDE通道中的主盘位置,SATA2接口自动对应IDE通道中的从盘位置。
当选择模式为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时,其下的端口设置的字样变为Enhanced Mode Supports On,其中也有三个选项:
P-ATA+S-ATA:并行和串行硬盘并存模式,此时SATA和PATA通道都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理论上4个P-ATA和2个S-ATA可同时接6个设备,实际上得根据不同主板而定,有的
南桥芯片就只支持4个ATA设备。此时SATA1口硬盘对应Third IDE Master(第三IDE通道主盘),
SATA2口硬盘对应Fourth IDE Master(第四IDE通道主盘)。
S-ATA:串行硬盘增强模式,此时理论上支持4个串行硬盘,但还得看主板的支持情况(如果是ICH5R
芯片组如P4P800,想组
RAID模式,则必须要选择此项,并将Configure S-ATA as RAID项设为Yes,S-ATA BOOTROM项设为Enable,设置后BIOS自动检测的时候按“Ctrl+I”进行RAID设置)。
P-ATA:其实还是一种
映射模式,SATA硬盘占据的是第一个IDE通道,SATA1口对应第一个通道的主盘,SATA2口对应第一个通道的从盘。
当你使用的是Win98/Win NT/Win2000/MS-
DOS等传统的操作系统时,由于它们只支持4个
IDE设备,所以请选择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并根据你的实际硬盘数量和位置选择IDE Port Settings中的对应选项;当你使用的是WinXP/Win2003等新型的操作系统时,可以选择增强模式Enhanced Mode来支持更多的设备。当然如果你安装Win98+Win XP
双系统的话,也只好选择Compatible Mode了。另外,有的
主板BIOS有BUG,致使在单个SATA硬盘上安装Windows 98SE系统时不能正确安装SATA硬盘(如:
华擎P4VT8),只需要升级BIOS版本到最新版就可以解决了。
注:虽然SATA硬盘本身并没有主从之分,但是如果使用了
端口映射的模式,当你想要并行硬盘和串行硬盘共存时,还是得注意硬盘所占的位置不要冲突了,而且启动顺序也需要在BIOS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下面以GA-8KNXP Ultra为例,简要说一下主板的BIOS中SATA的设置:
这款主板的
芯片组是i875P,南桥为ICH5R,其SATA部分的设置选项在Main
主菜单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
周边设备)里,其设置功能详见下表(只列出了有关SATA硬盘设置的部分):
有关
启动设备的选项在Advanced BIOS Features(进阶BIOS功能设定)中,详见下表: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ICH5/ICH5R南桥的主板,都是通过
端口映射和独立SATA通道两种途径来设置识别S
ATA硬盘的。至于应该选择哪种模式和设置值,请参考上文并根据S-ATA硬盘和P-ATA硬盘的数量,安装的操作系统以及哪一个作为系统
启动盘等实际情况来自行设定。
相对于ICH5/ICH5R
芯片组,VT8237的SATA设置部分就简单得多了。下面以
硕泰克的SL-
KT600系列为例,其SATA部分的设置选项也是在Main主菜单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边设备)里:
Onboard PATA IDE(主板内建并行IDE口设定)
此项设定允许用户配置主板内建并行IDE口功能。
Disabled:关闭主板的并行IDE口功能。
Enabled:允许使用并行IDE口功能(预设值)。
Onboard IDES operate mode(主板内建IDE优先设定)
PATA is Pri IDE:PATA口上的设备优先(预设值)。
SATA is Pri IDE:SATA口上的设备优先。
Onboard SATA- IDE(主板内建SATA口功能设定)
Disabled:关闭主板上SATA口。
SATA:主板上SATA口当做一般的SATA口使用。
RAID:主板上SATA口上的硬盘可以建立
磁盘阵列(预设值)。
这里你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下串、
并行口的
优先级就可以正常使用SATA硬盘了。(通过上面的选项能看出,在这里S-ATA硬盘还是可以理解为映射到P-ATA端口上来识别的。)
注:RAID的组建还需要在开机时按“Tab”键进入VIA科技
RAID控制器的BIOS设置画面另行设置,请参见相关的说明手册。
硬盘分区
一般都是用Win98/Me启动程序启动后用FDISK、
DM、
PQ等工具来对硬盘进行分区的。那么只要在BIOS中设置正确并能在启动后识别出SATA硬盘,这时SATA硬盘的分区就和传统的
并口硬盘的分区方法完全一样了。
如果、用的是Win2000/XP/2003等启动光盘来启动并分区的,如果你SATA硬盘不能识别,那么需要在
屏幕提示“Press F6 if you need to install a third party SCSI or RAID driver...”时按F6,用
软驱加载
驱动程序,当硬盘被正确识别后就和传统的并口硬盘分区方法完全一样了。
操作系统
1.Win98/Me
不论使用的是什么
芯片组,只要在BIOS中设置正确并让主板识别出S-ATA硬盘,那么就可以正常地安装使用了。(注:当然还得注意,Win98/Me等系统最大只能支持4个设备。)
2.Win2000/XP/2003等NT核心的系统
这里由于
ICH5不需要加载RAID模块,所以直接安装就可(其实就是将S-ATA映射到P-ATA端口使用,自然就和
并口硬盘一样了)。而ICH5R南桥控制器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BIOS中完全屏蔽了RAID模块,那么就和ICH5的情况一样了,直接安装即可;二是开启了RAID(BIOS中默认都是开启的),则这时需要在启动时按F6用软驱加载驱动。对于VT8237理论上应与ICH5R一样,其大多数主板说明书上也指明只作为普通SATA硬盘使用时不需要加载驱动(如硕泰克的SL-KT600-R),但是实际上不论使不使用RAID功能都需要加载驱动。由于笔者接触的产品有限,不知是否都是如此,还请读者自行尝试。
注:除南桥自带的S-ATA控制器以外,其它的S-ATA控制器基本都需要外加驱动,有些主板除了本身南桥支持S-ATA外,还板载
Promise等第三方的S-ATA及
RAID控制器,请注意区分。
驱动安装
当安装完操作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安装对应的驱动程序。
1.ICH5只需要加载Intel提供的
INF驱动。
2.ICH5R除了INF驱动,还要加载IAA3.0或以上版本驱动。
3.VT8237需要安装VIA Hyperion 4-IN-1补丁。
如果你还使用有并行硬盘的话,最好慎用VIA独立发布的VIA IDE Miniport Driver驱动程序,很可能会使并行硬盘的突发
传输速率下降,但对串行硬盘性能无甚影响。
注:如果你使用的是第三方SATA控制芯片和RAID模块,那么你还需要添加相应的
驱动程序。
通过上文可看出,S-ATA硬盘的使用关键在于正确设置BIOS中的识别方式,而由于各家主板厂商的BIOS菜单都不相同以及主板手册的语焉不详,才造成了S-ATA硬盘在使用中的种种问题。由于研发能力的不同,要想让主板厂商把这部分统一起来,现阶段是不现实的,所以笔者仅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参考本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
硬盘
硬盘作为
个人电脑和各种服务器的外部
存储器,自从诞生以来,就在存储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块硬盘是
IBM公司在1956年生产的,其容量仅为5MB,而大小几乎与两个冰箱相当。而现在单盘容量可达几个
TB,体积才一个小盒子大小。硬盘可以分为
机械硬盘和
固态硬盘,机械硬盘采用的是
磁介质,固态硬盘采用的是半导体
存储介质,机械硬盘结构复杂由
磁头、盘片、电机等组成,固态硬盘内部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由半导体
闪存芯片封装而成。早期的硬盘都是机械硬盘,其
物理结构包括磁头、
磁道、
扇区和
柱面,尽管对于固态硬盘在物理上并没有对应的结构,但其
接口协议和机械硬盘相同,在描述时也会借用柱面、扇区等概念。磁头是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也是硬盘最重要和最
关键部件。传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
磁感应式磁头,硬盘的读、写是两种不同的操作,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硬盘一般都用MR磁头(Magneto 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设计时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幅度,读取数据的
准确性也相应提高。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
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盘片密度。
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磁道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
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为若干个
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磁盘的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放512个字节的信息,向磁盘读取和写入数据时,要以扇区为单位。即读写的最小数据量为512个字节。
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称之为磁盘的柱面。磁盘的
柱面数与一个盘单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无论是双盘面还是单盘面,由于每个盘面都有自己的磁头,盘面数等于总的
磁头数,因此,一个硬盘的总容量为:
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
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5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