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音质
最小比特率的级别
CD音质(CD Tune)是指CD机播放出来的音质。通常用于描述要达到CD音质,需要的的最小比特率的级别。
翻录音质
有很多人抱怨翻录后的CD音质变差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也因此让人困惑:CD不是属于数字音频吗?数字文件的复制怎么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呢?实际上,翻录CD的问题出在两方面:
读写错误
这类错误和普通的文件拷贝错误是一样的,当源盘有划伤,或CDR盘质量低劣时都会产生。这个时候,数据确实是丢失了。当你使用EAC来比较两张盘上的数据时,会发现两者是有明显差异的。注意,是差异,而非OFFSET(OFFSET本身只是表明了数据的初始偏移量,并不会因此而导致失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不要用太烂的源盘和CDR盘,如果源盘有轻微划伤,推荐使用EAC来抓取音轨,它可以反复读取以保证数字复制的准确。这一点我就不详细说了,大家可以参考短歌行上关于EAC的使用介绍。而这也并不是音质变差的主要原因。
源盘划伤
第一类错误是很容易避免的,我相信大家真正头疼的地方在于这里:为什么在刻录时没有产生任何读写错误,音质仍然会差呢?在这里,我可以保证,数据确实是完整的写入了CDR,这用EAC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张盘上的数据没有差异,顶多产生了一些OFFSET——而这是不会影响音质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于CD的播放。限于篇幅,我只能将原理讲的简略一些:在CD机里,CD的播放是实时的:CD盘以恒速运转,光头读取到的数据被马上解码,转换成模拟信号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CD盘转速稍不稳定,就会产生音质的变化。而如果盘片的质量较差——形状、材料、厚度不均,等等——就更容易对转速产生影响。而我们所使用的CDR盘片的质量如何呢?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这就是与正版CD相比,我们自行翻录CD音质变差的根本原因。而对于CDR盘片的质量,我们只能是无能为力。当然,也可以瘸子里挑将军,从廉价盘片中选出一些质量较好的来,但最好不要对此报太大的希望。对于以上所讲的第二个原因及CD的播放原理,台湾网友LukeLo的“漫谈数位音乐”(载于DearHoney数位音频工作室)讲得非常清楚,建议大家去看一下。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了解:相对于电脑而言,CD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字设备:由于它“实时播放”的特性,对于机械部分的稳定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也难怪会有那么多天价的CD盘片和CD转盘……那么,对此我们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办法总是有的:各位恐怕都是用光驱来播放CD的吧?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绕过这个问题:CDR盘的质量主要对实时播放有影响,而对数字文件的存储和传输影响不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将音轨抓到电脑中,再用电脑以 WAV之类的格式播放呢?确实,如果这样的话,对原版和翻录是可以做到无差别的。其实Win2000的MediaPlayer的数字播放就是这个原理:先建立一个缓冲区,读取一部分CD音轨将其转换后播放,在播放的同时再读取一部分转换……这就基本避免了实时播放中出现的不稳定现象。在这一点上,电脑相对于CD机是有天然的优势的。
那这么说来,使用数字播放来听翻录CD岂不是可以达到原版CD的效果了?当然不是。应该这么讲:如果都是在电脑上采用数字播放,原版和翻录效果相同,但绝对低于用CD机播放的质量。问题不是在于盘片,而是在于播放软件和声卡。高质量的CD机,并不仅仅在于机械运转的稳定,还在于其由数字信号到模拟输出的转换过程是相当精密的。而电脑就差多了:即使不考虑噪音、电磁干扰等问题,我们手中的声卡,相对于它要实现的功能,也实在是太便宜了一些。如此廉价的成本要实现高档CD机那样的声音回放,几乎不可能。那么就没有办法了么?其实出路也是有的:也就是象对付CD一样,把硬件的工作交给软件来做。事实上声卡的很多电路都是可以采用软件实现的,而T-Racks 24 (恐龙)软件的出现,它对模拟电路的仿真更是强烈的预示了其可行性。同时数字信号在极高的频率下,也并不是不存在直接仿真模拟信号驱动功放或音箱的可能性。一旦实现,其成本将大大低于现存的CD机,而音质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当声卡消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聆听真正的声音。
对比介绍
众所周知,因为CD盘并不是纯数码制作的,所以无法像DVD那样完全数码转录,CD在模拟转换过程中肯定有音质上的损失。所以,制作优秀的D版DVD的音画质量和原版的毫无差别,但是D版CD的音质由于在模拟转换过程中的损失就远不如原版的CD了。
那么为什么我说引进版CD故意把音质搞坏呢?这其实也是国内发行商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并不是他们故意将音质搞坏,而是港台的唱片公司故意而为之的。为什么音质会有区别呢?当然内地的唱片公司在制作CD唱片时的技术和投入确实不如港台,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原因,因为国内的压盘流水线基本也多是德国或是美国进口的(国内还不具备制作高质量流水线的能力),在设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导致引进版音质低质量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在制作过程中,而是在源头,也就是说最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造成的,比如某个港台歌手出版了一张专辑,然后港台的唱片公司就要向世界各个国家引进这张唱片的公司提供母带,而这些母带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按质量分为一级母带,二级母带或三级母带,他们港台自己自然是使用质量最好的一级母带压盘了,而提供给内地的可能就是音质最差的三级母带。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说的简单点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众所周知,流行音乐引进版的定价是十分低廉的(一般都是RMB十几块钱),而原版的定价相对又是比较高的(至少也要上百RMB),如果两者的音质差别不是很大的话,这很有可能就造成内地廉价的CD被非法返销到港台和其它地区,而造成倾销。为了防止这种意外的发生,港台的发行商在派发母带时会按照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的差异(也就是定价的区别),而提供不同音质的母带。
其实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CD中,即使是在纯数码的DVD上也很普遍,在内地的DVD市场引进过程中,香港的电影公司在内地发行DVD时,都会要求内地引进公司削弱画质,或去掉粤语的原声音轨,这也是为了防止非法返回倾销的发生,所以也造成了6区港片DVD的素质普遍不如三区港台版的原因。
其实港台发行公司如此为之,也是为了保障港台地区花高价买原版CD的歌迷的权益,毕竟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质量一样,港台的歌迷不是就吃亏了。呵呵,所以大家坛的朋友们也别想不开,内地一些高价的引进版CD的质量也还是不错的,就是因为人家提供了高一级的母带,所以说到底“一分钱一分货”在CD上确实是个真理。
所以买台版的朋友单从音质角度考虑还是值得的。
高音质
CD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少?当CD爱上LP,最后诞生的宝宝又带来音像界什么改变?
让CD机上能得到LP黑胶唱片那种愉悦的类比音质感受,能达到这种要求吗?如果又有了新的CD音质提升的技术,这种新技术叫作LPCD,正是一种新的尝试的开始。雨果是一间音乐性与HiFi性都并重的唱片公司,雨果的老板易有伍先生既是音乐人也是音响发烧友,所以唱片中的音乐元素和HiFi元素都非常丰富,为了追求最好的音响效果,雨果出过XRCD、XRCD24、SACD、LP黑胶唱片,出版了LP后雨果发现LP才是自己最喜欢的声音。
为了让CD也能够接近LP的声音,雨果研究多年后推出了自己专利的LPCD格式。LPCD有别于CD主要在两方面,一个是母带处理,一个是压碟处理。母带处理中,雨果在处理器材中采用高纯度的电源和军用级的高精数码时钟,并采用雨果自己开发的音频处理系统。压碟处理中,一般唱片一个母盘起码压5000张以上唱片,而LPCD的母盘只压2000张,而且碟片采用特殊材料,可以减少激光在唱片上的散射,减少转盘伺服系统、纠错系统的工作压力
雨果之前已经在内部出过几款LPCD给业内的朋友试听,2005年公开发售的是在白天鹅展期间推出的3张LPCD示范碟,其中1是《12金钗》,里面精选了雨果的女声唱片,2是《新历其声》,是新加坡音响展的赠碟内容,是雨果所有唱片的精选,而第3张是《发烧@港》,是香港《音响技术》主编大草在雨果所有唱片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曲目,里面包罗了人声、弦乐交响乐、钢琴、打击乐、民乐等等,每首音乐都附有大草亲自撰写的导赏文案。2005年11月发行过的是LPCD33示范碟③——发烧@港;此为LPCD45系列的《发烧@港》。
LPCD产品规格分为LPCD33和LPCD45,LPCD33是特殊加工处理的CD产品;LPCD45是录音水平顶峰代表的产品,也是CDR母盘的最高规格。消费者要先确认所用的CD唱机能否播放CDR。你可以不用服侍LP唱机,不用再受嗓音,抖摆率等的虐待却能享受到非常高端LP系统的声音。
如果要感受LPCD的真正靓声,大家一定要买张正版才能原汁原味享受LPCD的高端美声!
LPCD录音:
惊震百里的雨果LPCD系列在CD号称要被SACD、DVD-A取代的21世纪初,因为在20年前数码技术限制有关,CD的规格就只能制定在16Bit/44.1KHz的规格,如果要再加上当年的视讯的话,就可以看到黑胶唱片(俗称LP)一样大的雷射影碟(俗称LD)。CD限于当年数码科技,再以人耳所能听见的频宽和商业考量之下,才定下这样的规格(幸亏人耳不是蝙蝠耳,要不然我看当年的CD为了要放入大量的Bit,可能CD会比你家的炒菜锅盖还大,感谢上天,让人耳只能听到这样的频宽)。所以CD唱片制式规格16Bit/44.1KHz,和当今数码录音动不动就要20Bit或24Bit,192KHz或256KHz……相比之下,实在是相差甚多的。这对所有音乐界的专业人士和一般聆听者来讲,CD唱片的声音表现,等于讲--有遗憾但却要牵就事实,于是这二十几年来,全世界各大小唱片公司莫不以其毕生之力,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试图将CD的制式规格发挥到极限。那么如何将CD的制式规格发挥到极限呢?一当然是录音时所经过的手续,除了专业的录音时麦克风摆位之外,还有录音混音的过程,这一点以下不讲(要讲又是一大篇了),因为以下所讲的是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之间的事。录音到原始母带这段过程,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啦,请诸位高手见谅。比如以真空管机过带啦,以真空管麦克风录音啦,温厚一点的线材啦,或者用真空管机再过带一次,以更高规格的数位录音技术录音,升频处理等……但不管你再怎么地反复制作,最后还是要放入——CD唱片的制式规格16Bit/44.1KHz里面。
其实很多录音师所言,在录音室里所制作出来的——最后即将压制CD的母盘CDR,声音是和他们录音当时所鉴听的内容和“感觉”差异不大的,但是为什么一制作成CD成品后,也曾听过一些著名的录音师听到从工厂里压制出的CD成品时常说:这是我制作出来的心血吗?意思就是说,他们最后制作出来准备要去压制CD前的母版,其声音是和制成CD成品差别甚大的。全世界各大唱片公司当然也知道,这要卖的成品——“CD唱片”声音不如原来母盘CDR(这就和复制画的感觉和原版画还是不能比一样),所以发明了很多专利的编码技术,比如著名的HDCDJVC的K2、XRCD、喇叭花的16+-20、SONY的SBM……很多很多不同的数位编码技术,只为了让CD的16位元制式规格,在“人类耳朵”的听感上能达到20甚至24位元的感觉。
用一个很趣的形容来形容这种“有遗憾但却要牵就事实”的CD生产史,比如不管您是多么天才的录音师、用了多么昂贵多么先进的24位元、20位元的数位录音机器,或者用了特别的XRCD、HDCD等编码技术……录出来的母带……以下虽然不是最正确的形容(24位元和16位元的倍数不能如此算啦),但这样形容您可能就了解了录音到您聆听的作品,要保持录音师在现场所聆听到的“感觉”之难:您可以把这录出来的母带当成24块的杂粮面包(可以比喻为24位元录音),而且这一块杂粮面包里有不同的蔬菜、不同的起司、不同的杂粮(比喻成不同的高中低音比例和音乐资讯量),但是最后却要塞入一个“只能”放入16块面包的容器之中(比喻成CD的制式16位元的规格),而录音师要拿掉那一块?要拿掉那些不同的蔬菜、不同的起司、不同的杂粮,让这16块面包吃起来的“感觉”和“份量”,还是要和原来的24块面包的感觉和份量“几乎一样”。这,就是录音师在转母带过程,唱片公司发明的CD编码技术时所想做到的事情。
讲到这里,除了在这些新一代的CD数码编码科技之外,在求CD成品的听感要能提升到20或24位元的动态解析之外,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CD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之中制作过程的电源、讯源的稳定,任何接口之讯息低损失:
有关接点、电源纯净和保养,这一点我相信发烧友懂得不一定比专业录音师少,有些录音室对这种发烧级的要求,可能还不如音响发烧友呢。这种要求是对最后的录音成品有提升作用的,但是这往往也和钱有关,毕竟发行唱片不是慈善事业,是一种商业化的考量,比如这些往往一般乐友可能不太要求的地方,都加进去一张CD的成本里(比如歌手进入录音室后,就开始算钱,而且设备高级和设备一般的录音室收费都不同),那一张CD以低迷至极的销售量,要卖多少钱?所以很多烧友觉得老版CD声音反而好,以唱片制作经费、CD的压版经费、租录音室的经费,这种理论也有其道理。
二、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中间的过程要越少越好:
其实CD和LP都一样,在原始母带到CD或LP成品之间,是存在着非常多手续的,原因在于——商业发行在于妥协的艺术(好像夫妻相处啦、政治也是喔),要妥协多少?就看发行公司的成本考量了。如果乐友不懂,那我简单的讲一下:比如我很爱莎拉.布莱曼所演唱的歌剧魅影,但我能够想听她原汁原味的现玚演唱给我听吗?一就是我要是亿万富豪,二是要追着莎拉全球行程到处跑,看她那时演唱此曲,三是娶了她,让她在家里天天唱(也要她肯才行)。那么既然不可能拥有她,或者也有很多人想听她的声音,那么势必要把她的声音可以COPY和量化,也因此录音这门“试图保鲜”的商业学问,就这样从20世纪初慢慢的演化过来。那么以人类目前最通行的音乐软体发行过程,则是原始母带——工作母带——母盘CDR——玻璃母模——金属母模——压碟CD,乐友们到CD的成品就是一段“声音劣化衰减史”,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原因在于前头讲的——商业发行在于妥协的艺术。您想听到最初最好最美的声音,除非您有能力买下最初的原始母带自己收藏聆听,但原始母带也是有寿命的,这又是另一头痛的问题。
三、CD唱盘雷射头读取CD唱片时,雷射光散射的问题:
这一点问题,乐友可以观察CD唱片的边缘,很多一般市售“普通”的CD边缘常常是不平整,甚至会刮人的感觉,而一些制作精良的发烧唱片,明显比较注意这些问题。原因在于CD边缘对CD唱盘雷射头读取CD唱片时,雷射光散射的问题有很大影响,像CD绿色阻光笔,就是想解决雷射光会从CD边缘散射的问题。还有一点还要讲究到的,就是CD唱片的读取层,有无“同心圆”的问题,这也会影响CD成品的声音表现。理论上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没有真正同心圆的可能,但误差要多少,呵呵呵,这也和录音时的制作经费有关。
为什么要提到这三点呢?一些老乐友可能会发现初版的CD,在CD表面溅镀层(反射铝模)的平滑度,CD重量甚至音质,或者发烧友可能看到一些古今中外的天才录音师所制作出来的音乐专辑,完全没有任何XRCD啦、HDCD编码处理,但声音表现甚至超越。比如DECCA一代录音宗师--威金生Wilkinson那张TAS榜的“绝地大反击”,近二十几年前,当年那一张CD可能只有14位元的有效讯息量,但听感上却完全不是那回事,Wilson Audio所录制的CD、新一代的德国Zounds唱片、老虎鱼唱片公司、Burmester CD-3(要旧版的)、Philips 24Bit FORMAT系列的最初以CD直刻版等等,都不是用什么最新的CD数码编码科,但声音表现上却有独到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在CD史上可称为经典的专辑和一般专辑会有如此差别呢?这就是在商业立场上用心再用心而已,流行的话也可以称为“达人精神”(希望香港、大陆的乐友看得懂)。而且这些专辑的共同点,几乎都有以上三点特色,但也因为每一张专辑用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和制作成品变得异常高昂,往往都以限量为主。
讲了半天,终于讲到主题了,在华人世界一直有二家唱片公司的老板是我非常景仰的,一是在美国的FIM唱片公司马老板,一位就是在香港的雨果唱片公司易老板,二家唱片公司对唱片品质的要求也是达人级的,虽然最后制作成品声音表现特色不同,但是以上所提的三点重点,FIM和雨果都有注意到。
如今在2006年初,香港发烧音响里有介绍到雨果易老板又有了新的CD音质提升的技术,这种新技术叫作LPCD(请看CD内文解说),望文思义就是让CD机上能得到LP黑胶唱片那种愉悦的类比音质感受,雨果易老板是试图想解决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这一段过程的品质控管和衰声之变数。让CD机上能得到LP黑胶唱片那种愉悦的类比音质感受,每次新的数位编码技术一发表,就常听很多唱片公司会拿出来讲,到底能达到这种要求吗?历年来还是--没有100%接近(格式不同,其实是不可能的,不过呢,还是要比一下才符合潮流精神)。那么这一次雨果的“LPCD”技术呢?话说认识多年的美女级业务小姐拿雨果的LPCD45系列给我一聆听,再和内附的一般版CD一比较,只能说,真的是历年来最接近LP的一种CD数码科技(各位看官你看,还是忍不住会把CD和LP再比一下)。
LPCD到底是什么呢?麻烦请看雨果LPCD内页中文解说,因为有很详细的说明。但可能太详细了,很多网站一些乐友讨论说看了半天还搞不太清楚。简单的讲,除了LPCD母带制作、碟片制作基本上是用以上所述的三个重点去制作之外,最后压制成最高等级的LPCD45系列,简单的说就是以损失最少的方式,直接从母带直接转成CDR,每张LPCD的制作其实就是直接以制作母盘来做成CDR,以录音室规格来说,LPCD45系列以一般唱片公司的录音室制作要压制CD前的母盘CDR流程,也就是说LPCD45系列就是一般唱片公司要去制作CD前的母盘CDR。
一般唱片公司是拿CDR母盘再去做母盘CDR——玻璃母模——金属母模——压碟CD之动作,而雨果的LPCD45系列就是让发烧友直接拿母盘CDR来聆听音乐。其录音品质表现之优秀,和一般CD相差之多可想而知。这方法以前Philips 24Bit FORMAT系列有近似的理想,但没有完全实现,但雨果易老板竟然完成这商业立场上几乎不可能的理想,光此成就,就值得在唱片销售史上留下一笔。而 LPCD的规格分为 LPCD 33及 LPCD 45两种,前者是经特别处理的CD,后者则是母带直刻的CD,其中LPCD33系列是特殊加工处理的CD产品,据称LPCD33系列已超越了XRCD和HDCD了,LPCD45则是雨果认为录音水准最顶峰的产品,也是CDR母盘规格最的,LPCD45系列里面都有二张CD,一张是正常的CD版本,一张是读取层深绿的最高规格CDR版。而且LPCD特别在CD边缘以特别工法处理封边,并经过精细打磨,边缘特别平滑。这样的好处是:所以在CD读取时雷射光散射更少,使雷射头读取时的精确度更高,以发烧友绝对标准来说,LPCD45当然是胜过LPCD33。
LPCD的确是目前任何CD规格的最大突破,这最大突破说简单也简单,就在于发明LPCD技术的雨果易老板的用心再用心的达人精神,而且所幸的LPCD45系列的价格等同于XRCD,实在是非常超值(里头有二张CD)。2006年开春后,LPCD是音响发烧界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不管您有无听过雨果易老板录的人声、古典音乐、国乐,雨果的LPCD的确是华人在音乐界和音响界的光荣。
差异性
在体积、传输、资源和价格上都得天独厚的MP3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全面取代CD机成为随身听播放器市场的新霸主,轰轰烈烈地完成了第一次革命,而MP4的加入更加壮大了MP3、MP4阵营的实力。不过,CD作为随身听的始祖典范,对原始声音的处理到位,音质出色,培养了矢志不渝的死忠FANS,也正是高音质的先天优势,仍然能够固守一方,笑傲江湖。随着技术的深入,APE、FLACWMA-Lossless成功引入,借此契机,MP3协同MP4,发起了第二次革命,再度向CD的音质王座发起了冲击。由此,MP3、MP4与CD之间音质到底谁优谁劣,差距有多大的话题再次被点燃。
APE、FLAC、WMA-Lossless无损音频能否挑战CD权威?
在MP3方面,iAudio的M3、X5等硬盘类产品率先引入了FLAC概念,随着U3等神器的出现,FLAC开始得到广泛认可,也随即登上大雅之堂,魅族Mini Player、台电T29等都是FLAC方面的后起之秀。而更加为人所熟悉的APE,则得益于炬力的努力,完成了从PC端到娱乐终端的过渡,昂达VX939艾诺V3都是其中的代表。
MP4方面,更显夺目,先有蓝魔V100、昂达VX737等兼容FLAC,随着由美国ADI强芯支持的艾诺V1000 plus全面升级,不但给MP4粉丝首次带来了APE,而且令人瞩目地同时支持APE和FLAC。无损音频格式的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APE、FLAC无损音频究竟是何方神圣?APE是Monkey's Audio提供的一种无损压缩格式,从音频CD上读取的音频数据文件压缩APE格式后,还可以再将APE格式的文件还原,而还原后的文件与压缩前一模一样,没有丝毫损耗,体积上仅是大家熟知的WAV源文件的1/2。
FLAC是第一个开源的且被世界公认的无损压缩格式,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的简称)全称OGG Flac,属于OGG计划的一部分,提供了开源和免费压缩。而由于FLAC能够广泛运用于几乎所有操作系统,编码算法成熟,达到2:1的压缩比,音质还原出色,在很多数码播放器中广泛应用。
WMA-Lossless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高压缩的无损格式,不同于普通的有损WMA格式,但是文件扩展名仍然是WMA。WMA-Lossless的全称是(Windows Media Audio Lossless),也是WMA系列的一部分,由于WMA-Lossless的压缩率很高(相对于FLAC、APE,但是6级的FLAC比WMA-Lossless压缩率更高,但是解码速度不够,且编码过程也更耗费时间),压缩比可达到3:1,编码后最高可以达到音频源(不压缩的WAV)的三分之一。
当无损音频逐渐成为MP3/MP4宣扬高音质的的代名词时,我们不禁要大胆提出疑问:支持FLAC和APE格式的MP3/MP4,能否达到理想音质,逼近CD的高度,从而成为普通消费者享受音乐的首选呢?众说纷纭,难辨对错,究竟无损音频会否成为新一代Hi-Fi天籁?
正方观点:APE、FLAC、WMA-Lossless凭借先天优势和MP3、MP4的后天努力,必能逼近CD音质,成为普通消费者欣赏音乐的首选。
一:APE、FLAC、WMA-Lossless无损格式和CD原文件之间是一个可逆无损的过程,本身素质的出色奠定了取代CD,还原高音质的基础。
无损音频的转换源来自CD音频,通过Monkey's Audio等转换软件,可以自由把WAV文件转换成APE格式,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可逆的,也可以把APE解压缩成WAV格式。而通过FLAC frontend转换软件也可以轻松把WAV转换成FLAC格式。使用Advanced WMA Workshop或者Windows Media编码器可以将WAV转换为WMA-Lossless。正是因为原音频文件的高素质奠定了无损音频的高音质基础。
二:从众多反馈信息来看,盲听CD以及高解码率(320kbps)MP3,大部分消费者已经很难辨清谁优谁劣,而素质更高的APE、FLAC、WMA-Lossless无损格式,更加能缩短之间的差距。
挑剔的耳朵总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形成,从目前来看,把CD和320kbps MP3文件放在一块,大部分消费者都不能听出来差别,而当APE、WMA-Lossless和FLAC无损出现以后,CD与MP3音质之间的区别更加淡化,而此时如果你再进行盲听,更是难辨高低。
三:所谓的高音质CD,还是几个大牌子的产品,价格偏高,试问有多少消费者能拥有。而某些混水摸鱼型的CD机,音质甚至难以和MP3、MP4媲美。
如果让高级发烧友来点评高音质CD,估计SONY、松下等品牌都可入围,这些大品牌的CD在音质方面表现出色,也一举奠定了CD高音质的优势形象,但是价格偏高,消费者难以接受。而趁机揩油的CD机,更是以相对低劣的品质等难以和MP3、MP4音质抗衡。
四:无损音频格式资源丰富,可以轻松获得,随着支持的产品群膨胀以及用户的增多,其获得也更加容易。而CD正版碟片的价格高昂,两相比较,无损更具吸引力。
网络的顺畅为无损资源的获得带来了便利,我们可以在网上轻松下载到很多无损格式的资源,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转换软件,如Monkey's Audio、FLAC frontend、Windows Media 编码器等可以自己转换,很是方便。而要想从CD中获得高音质,就要考虑购买正版的碟片,价格高昂,很难为大众所接受。
五:MP3、MP4的大容量趋势为APE、FLAC、WMA-Lossless提供了更为庞大的载体。
MP3、MP4逐渐走上了大容量的道路,一方面消费者要求更大的容量来容纳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闪存的价格持续走低,在容量上增加而带来更多的亮点。虽然无损音频体积较大,但是庞大的容量也保证了充足的后盾。
反方观点:要接近CD音质? MP3、MP4还没有这个能力,还不可能成为欣赏音乐的首选。
一:MP3在电路以及内部架构上较之CD简化许多,从硬件架构上决定了无损音频无法与CD抗衡。
CD机是主要由转盘和解码器组成,转盘负责转动CD盘片,然后通过光头拾取数字信号,而解码器则负责把数字信号再转变为模拟信号发出,整个过程无论是拾取得精度,还是底蕴,CD都表现得出类拔萃。而MP3相对简单的电路结构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如CD机的完善。
二:影响音质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APE、FLAC、WMA-Lossless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要说能彻底提高MP3、MP4音质并达到CD高度,为时尚早。
在MP3完整的音乐系统中,PCB布线、芯片、音效、耳机都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看到某些产品支持APE、WMA-Lossless、FLAC格式,但由于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其虽然说支持无损音频,实际上最后输出的音质并不太好,后期的音频处理系统成了短板。而APE、Flac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只是更大的容量容纳了更多地细节,想达到CD的高度为时尚早。
三:APE、WMA-Lossless、FLAC并没有达到宣传中的标准,由于技术等限制,提升不了多少听感,还不如多完善一下系统和功能,宁缺勿滥。
在一些宣传中,我们看到了对于无损音频的标准,理论上是无损压缩,但是APE、WMA-Lossless、FLAC只是数据形式的表现,并没有CD的高精度拾取和完整的信号。同时也由于设计水准的差异,借势无损进行炒作,还不如把系统做的更加人性化,谈无损还不到时间。
四:由于无损音频格式体积较大,一般达到几十MB,一定程度上要求大家购买高容量的MP3,提高了消费预算。
当无损格式渐渐走近的时候,它对MP3的内存容量也发起了挑战,一般一首歌几十MB的体积,1G也最多能容纳25首歌曲,海量内存必需具备,这就要求大家购买更高容量的MP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预算,得不偿失。
无损音频时代一步步向我们靠近,是刻意逢迎,还是冷静接受?的确,很多发烧友对无损提出了质疑,笑谈用MP3和CD比还不够水准,而根据本人的经验来说,MP3要谈无损也许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不过数据一定程度上较完整的还原,已经是踏入了门槛,而每个人的听感又各不相同,好音质不一定有好听感,这是一个尴尬的局面,总之有曙光才可以激励前进的斗志,有差距才可以学会弥补。扑朔迷离,答案在哪?最终还是把握在消费者的评价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2:09
目录
概述
翻录音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