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名称:APC
简述
1986年APC基因首次由Herrera在一位患有直肠肿瘤及智力缺陷的Gardner综合征的患者染色体上发现,该患者的
5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段缺失。随后发现APC基因是FAP的致病基因。APC基因是一个很大的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全长含有一个8538 bp的开放式可读框架,共15个外显子,6个可变地表达。其中第15外显子独自含有6571个bp,组成77%的
编码区,是人类已知最大的外显子,它共编码2843个氨基酸。
转录产物
mRNA分子为8.9 kb,在很多细胞和组织中均有表达。Miyoshi等根据在多种肿瘤(包括
结肠直肠肿瘤)中常见杂合子5q21的缺失,将APC基因归为
肿瘤抑制基因。在微
细胞融合技术中,通过向
结肠癌细胞系中
转染含5q21区的正常第
5号染色体,可逆转该肿瘤的恶性表现。然而一旦去除转染的第5号染色体,该细胞系又恢复了恶性行为,这表明5q21区确实存在着结肠癌的抑制基因。另一方面,在FAP癌变患者中,5q21区高频发生的
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现象也支持了APC基因属于肿瘤抑制基因。
基因的功能
APC 蛋白与 β
连环蛋白( beta-catenin)(一种
转录transcription因子)形成复合物,导致β连环蛋白降解。如果缺乏 APC 蛋白,过多的β连环蛋白就会在 细胞核(nucleus)内的聚集。β连环蛋白与细胞核内的另一种蛋白结合 ,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又与DNA结合,启动了几种 基因(genes)的转录。这种复合物中的一个
靶基因叫做 c-myc一种已知的原癌基因。C-myc本身就是几种基因的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它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因此,APC基因的突变导致了一系列的
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分裂的加速。
研究显示,对缺乏APC蛋白的
结肠癌细胞添加APC蛋白质有减退肿瘤细胞成长功能。成长的减退是由于细胞自动死亡增加的结果,可见APC有控制
细胞死亡并且成长的功能。所以,APC基因的损失对细胞成长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APC基因控制细胞数量。
基因突变类型
APC
基因突变类型主要有点突变和框架
移码突变,前者包括
无义突变,错位突变和拼接错误,后者包括缺失和插入。APC基因突变有300多种,这些突变遍及整个基因,60%以上的突变位于第15号
外显子的5′端。其中
密码子第1286~1513号之间的10%左右的
编码区集中了约65%的
体细胞突变,被称为突变密集区(MCR)。大部分突变属于错位突变,由缺失或1~8个
碱基对的插入引起。大约95%的突变结果是在下游形成提前的
终止密码子,使APC蛋白呈截短改变,这可能削弱了APC蛋白固有的
抑制细胞增殖功能,从而导致APC蛋白功能的障碍;Jarvinena等认为这些APC截短蛋白可以结合于野生型APC蛋白,并对野生型蛋白具有显性负效应,使之失活而导致肿瘤发生。现国内外关于APC
基因突变的研究很多,不同的报道所选择的研究目的基因也大都不相同,但大部分以研究15号
外显子突变为主。Miyaki等报道日本人在MCR以
密码子1260~1453段
突变率最高;国内
王艳等报道在1339~1436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高,1260~1359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低;而高枫等将1337~1453段分为两段,分别设计引物扩增,也证实了上述说法.
APC蛋白
APC基因编码蛋白复合物可分成两个大区:
羧基端区占75%,氨基端区占25%。靠近氨基端的部分含有大量亮氨酸残基并具有与肌球蛋白、中间丝蛋白局部同源的序列;靠近
羧基端的区域含有较多的丝氨酸
残基、酸性氨基酸和脯氨酸残基。这两个区域内存在螺旋螺旋(coiled coils)结构,提示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APC蛋白的结合特性的研究提示,氨基端是同质寡聚反应的关键。另外,起始的171个残基对复合物形成起主要作用,在这171个残基中,前45个残基又是关键。大多数APC基因突变产生的蛋白为171残基之外的剪切所致。一般说来,截去末端的蛋白仍保留继续寡聚的潜力,还可构成灭活复合物,这就从本质上说明了突变蛋白的优势效应。APC蛋白的主要作用是与β
连环蛋白(β catenin)和E钙黏附蛋白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黏附及细胞间信号传递,是β连环蛋白的负性
调节子。β连环蛋白基因位于3q21,编码蛋白分子质量约92 ku。蛋白结构包含有α连环蛋白、APC和E钙黏附蛋白的结合位点。高水平的β连环蛋白可通过GSK3β使得APC蛋白
磷酸化,从而促进其对β连环蛋白的降解效率,使
胞质内β连环蛋白水平保持在一种平衡状态。通过对APC
基因突变的研究,人们发现,部分APC基因MCR的突变,可导致APC蛋白虽能与β连环蛋白结合,但却不能降解β连环蛋白,提示在肿瘤发生中,APC基因突变的一个关键意义是失去对β
连环蛋白的调节。因为APC蛋白的β连环蛋白结合位点是高度保守的,证明
突变型APC蛋白与β连环蛋白形成复合物的能力在肿瘤的发生中非常重要。此外,APC蛋白还结合
微管,在细胞分裂和移动中起作用。APC可通过调控周期素依赖周期素激酶复合物的活性而调节细胞周期,它还通过诱导凋亡而介导其在
结肠腺瘤发生中的作用,故被誉为结肠上皮完整性的分子性“门卫”(molecular “gatekeeper”)。APC基因的突变可改变APC蛋白与β连环蛋白及E钙黏附蛋白之间的平衡,导致细胞细胞、细胞基质之间黏附作用以及
接触抑制信号传递的改变,引起细胞分裂与
细胞死亡之间的平衡失调,以致生长失控,成为
结直肠癌的一个限速的分子因素。
基因突变
APC基因常见于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人类体细胞染色体为2倍体。FAP患者遗传一条突变APC基因,保留一条正常的
等位基因。不同于典型的
孟德尔遗传疾病,只要保留的正常APC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则出现多发性
息肉。有79% FAP患者保留的正常APC等位基因发生突变。Nagase等发现约80%家族有APC
基因突变。对其中176例突变进行分析,发现98%以上的突变可导致APC蛋白截短,这些突变分别表现为为无义突变(33%)、小插入(6%)或缺失(55%)。Miyoshi等分别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法及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
多态分析法(PCRSSCP),在检测FAP患者中APC基因突变与病理类型之间关系时发现,虽然FAP轻中度腺瘤存在着APC基因的胚系突变,但APC基因的LOH发生率却极低。然而自重度腺瘤向黏膜内癌侵润发展的各病理类型中,LOH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而且在侵润癌中,观察到了APC基因胚系突变与LOH同存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了APC突变基因的杂合子状态足以使FAP早中期腺瘤的形成,而APC
基因突变加上
杂合性丢失,则与向癌的进一步转化有关.
此外,突变定位与FAP的临床表现也有一定联系。研究发现,APC基因最靠近5′端的突变(在
外显子4或更近侧)产生轻型肿瘤表型,而靠近3′端MCR的突变产生重型表型。
带状瘤与15号外显子的1445~1578
密码子之间的突变有关,其近侧的突变先天性
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CHRPE)为阴性,而远侧的突变(在密码子463~1387之间)CHRPE为阳性;在密码子1403~1578之间的截短型突变与
Gardner综合征有关;而另外一种缩减型息肉病(attenuated FAP,AFAP)患者的突变常位于APC基因第3,4号
外显子的5′末端和密码子1578的3′端。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联可以用正常APC分子间的二聚体作用来解释。远侧的突变靠近3′端,产生一段较少截短的蛋白质,可与野生型APC蛋白质结合并干扰其功能(即显性负效应);而靠近5′端的突变产生严重截短的蛋白质,不能二聚体化,使野生型蛋白质保持正常功能。除该病表现的差异外,息肉数目也与突变位点有一定联系。通常认为,息肉数目1000以下为稀疏型,数目在5000以上为密集型。
密码子1249附近的突变及密码子1465远端突变与稀疏型有关,而密码子1250与1330之间的突变与密集型有关。此外,密码子1309
点突变与胃肠道症状较早出现有关.
虽然APC
基因突变直接导致FAP发生,但其意义不只限于FAP病,在非FAP的散发性结
直肠肿瘤中同样观察到了APC基因的突变。这表明APC基因突变不仅与FAP发生有关,而且涉及非FAP的散发性结直肠肿瘤。并且,APC基因突变发生于小于1 cm腺瘤的事实,提示APC基因突变是结直肠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APC
基因突变,可筛选出FAP家族成员高危患者,也可用于评估结直肠癌的疗效和
预后,所以检测APC基因变化对预防、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结直肠癌具有重大意义。检测APC基因突变的方法报道较多,大致分为3类.
第1类,直接序列分析,PCRSSCP法。检测APC基因高度多态性DNA标记,不必对整个庞大的APC基因所有
外显子进行检测。应用微卫星多态性标记进行LOH分析是
抑癌基因定位和
等位基因丢失研究中最经常采用的方法。APC基因等位丢失亦常出现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LOH发生率为35%~45%。此类方法适合于较小片段基因(100~500 bp)突变的检测,对APC基因需分成40个相互重叠的片段来检测,费时,费力。
第2类,包括异源脱氧核糖核酸分子(DNA)分析法(Hdxa)和错配化学清除/
羟胺锇
酸酐(CCM/HOT)等。一次可检测较大片段的DNA,减少受检片段,如CCM/HOT法使之降到25个片段。然而,仍要对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需较大片段的序列分析来确定,对APC基因检测也非简便的方法.
第3类,是针对基因突变产生
终止密码而表达不全蛋白质(截短蛋白质)来设计的。如体外
合成蛋白质试验(IVSP法)和蓝/白选择试验,可以检测大片段的DNA或RNA,又能选择性发现产生终止密码的突变,与蓝/白选择试验不同的是,IVSP法还可根据不全蛋白大小来确定突变的位点。通过对APC基因进行体外合成蛋白质及
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的测定,可以更有效地检测到不能被PCRSSCP法所检测到的APC基因突变.
总之,由于APC基因突变与FAP早期发生密切相关,且FAP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这种疾病如果不加治疗,其恶变率几乎达到100%,所以对APC基因的定位及其功能的研究对于FA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如果说最初APC基因的发现为FAP的分子诊断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现APC基因的研究进展正使针对这种疾病的
分子诊断方法成为可能。相信通过对APC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不仅会有更实用的基因检测诊断方法问世,而且可能得到针对肿瘤发生机制的
特异性基因治疗方法。
APC启动子有两个区,1A和1B。启动子1A区最为活跃。APC启动子高甲基化也可能是导致
结直肠癌的原因。有研究表明APC启动子1A区在结直肠癌中高甲基化,二在腺瘤中不甲基化。APC启动子高甲基化抑制了APC的转录。据报道APC的1A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也发生在胃肠癌症中,比如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癌,结直肠癌。
抑癌基因